絲綢之路(一):絹之道

夏允方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絲綢之路是中國與阿拉伯往來的交通要道,自古以來即在經濟往來與文化的傳播上扮演重要的角色。隨著絲綢之路大批的古蹟、出土文物、古老手抄文件、錢幣、塑像、壁畫及磚畫等文物的出土,人們對絲綢之路有了更多的認識。但史料的缺乏以及受地理因素的影響,絲綢之路始終披著神秘的面紗,卻也引發人們前去探索的興趣。

中國很早即與中、南、西亞及歐、非洲的許多國家通過陸路交通密切往來,但對這些交通路線,歷史文獻雖有記載,但並未概括出一專有名稱。直到近代,德國著名地理學家李希特‧荷芬(Richthofen)和阿爾伯特‧赫爾曼(Albert Herrmann)才有明確的敘述:

一、 李希特‧荷芬:西元一九七○年代首先稱絲綢之路為Seidenstrassen,在其《中國》一書中認為絲綢之路的範圍應從公元前一一四年到公元一二七年間,自中國與河中地區(指中亞的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地帶)及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路線。

二、 阿爾伯特‧赫爾曼:擴大絲綢之路之概念,將上述李希特‧荷芬所說自中國至河中地區之道路進一步拓展至遙遠西方的敘利亞,此說見其名著《中國與敘利亞之間的古代絲綢之路》,獲得以格魯塞為首東洋學者的支持,自十九至二十世紀初,許多中亞探險家多次使用絲綢之路或絲綢貿易路的名稱。

其中,所謂的Seidenstrassen(絲路之原文)亦即中國的絹經由中亞細亞的綠洲地區輸往西方地中海之道路,此東西動脈,首先命名為「絹之道」。此一語彙後為英、法、日等國採用,英語稱為SILKROAD,法文是ROUTE DE SOIE,中國則稱為「絲綢之路」(或絲路)。
可見絲綢之路的名稱是把古代絲綢貿易所達至地區皆包含在絲綢之路範圍內,於是絲綢之路即成為從中國出發,橫貫亞洲,進而連結非、歐洲陸路通道的總稱。隨著中西往來頻繁,絲綢之路逐漸成為東西方政治、經濟與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伍子胥之父兄被楚平王殺害,他逃至吳國,說服吳王攻破楚國首都;越王句踐表面向吳求降,暗中發憤圖強,二十二年後一舉消滅吳國。
  • 在中國古代,像名醫扁鵲這樣對「病」與「死」有著極佳判斷力的醫生還有許多。本篇將介紹明朝醫籍中記載的幾位。
  • 西湖之畔,段家橋頭,有一處小攤格外引人矚目。攤位上擺著一幅幅頗具元人筆法的淡墨山水,畫作上題著娟秀的小楷——「黃媛介」,攤主恰恰是位布衣荊釵的少婦。一旦賺夠一日的生活費,她就匆匆收攤,不肯再作畫。 女子拋頭露面來養家糊口,在古代稱得上是一大奇聞。這位獨行特立的女子,正是晚明嘉興的名媛淑女黃媛介。她和姐姐黃媛貞,更是一對才女姐妹花。時人對她們有一段知名的評價……
  • 「我謝絮才,生長閨門,性耽書史,自慚巾幗,不愛鉛華……」一齣獨幕劇,一場獨角戲,吟唱著清代女子的才情與心志。這部雜劇名為《喬影》,甫問世就被之管弦,傳唱大江南北,其流行程度,頗似有井水處必歌柳永詞的盛況。
  • 曹操足智多謀,顏回大智若愚。
  • 在唐中宗、睿宗之時,武則天奪嫡之謀得逞,肆行不義之威,大唐的國祚差點脈斷武則天之手。然而就在睿宗被誣告「謀反」、命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一位忠臣義士捨命護主,忠義的魄力震懾奸逆,改變了逆亂之勢。
  • 炎帝幼女女娃溺死後化為精衛鳥,銜西山的木石填東海;麻姑成仙後,曾經歷東海三次變成桑田。
  • 次次都能逢凶化吉,他為什麼如此幸運?蔣家與布袋和尚的奇特緣分……虛雲和尚憑藉什麼,收服了民國政要?
  •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翠碧如絹的蕉葉,可入詩、入畫,是傳統藝術中的典型意象。在清朝初年,有一群江南閨秀,以此為名號,在良辰美景中結社唱和、賦詩填詞,為當地帶來一幕幕文化盛宴。這便是大名鼎鼎的蕉園詩社。
  • 明末的某個煙雨時節,蘇州郊外,支硎山中,出現了一位攬勝探幽的青年才俊。忽遇驟雨,他躲進一座莊園,卻駐足在庭院中,憑欄觀魚,困倦之際忍不住沉沉睡去。當晚,莊園主人就夢見山中別業,有神龍臥於欄杆。次日清早,主人親自入山察看,恰好看到仍在休憩的青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