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的「留守兒童」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5月30日訊】(自由亞洲電臺記者夏愛茗採訪報導) 中國官方的資料顯示,中國目前有近兩千萬父母在外打工的農村留守兒童。六一兒童節前夕,中國全國婦聯和中國家庭文化研究會主辦研討會,呼籲社會關注中國的留守兒童問題。

這個名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社會支持行動的研討會」上星期六在北京舉行,上百名專家學者和社會活動人士出席,與會者呼籲全社會支持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群體的教育和成長。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它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並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週歲以下的兒童。

參加了這個研討會的中國《婦女報》主編盧小飛女士,談到了中國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研討會的主題。

盧小飛:他們出現的問題,最主要的還是情感教育和思想品德的教育,因為他們這些孩子家境比較好,爸爸媽媽進城去打工,會有一些錢寄回來,可以去接受教育,但是由於大多數的孩子,是由爺爺奶奶扶養長大,他在親情上出現一個斷層。所以情感教育會使得他今後的人格操守不夠完整,由於這個群體越來越大,所以他不是我們過去說的是一小部分人,而將來會是很大的一個群體,這個群體的教育知識,應該得到社會的關注。這個會議的主題也是呼籲社會各界,關注這個群體,同時有一些支援的行動。

對於兩千萬農村留守兒童這個數據,盧小飛表示:這兩千萬的數據,是根據中國第五次人口普查得出來的,而這個第五次人口普查是2000年做的,實際上一部分專家估計,可能比這兩千萬人口還要多的孩子在農村。

在中國農村的留守兒童中,超過半數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他們只能與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在一起生活。在深圳從事教育工作的劉偉先生認為,這種狀況對兒童的健康成長會有負面影響。

劉偉:跟父母不是一塊兒成長起來的這樣的小孩,起碼我認為他跟父母首先不親了,再一個就是他成長的環境缺少了中間的一個層次,父母這個層次。我自己我也在農村生活過,我也在城市裡生活過,我覺得城市裡的普遍問題,往往是隔代的人對小孩溺愛很多。但在農村我覺得是另一個問題,農村的問題是什麼呢?因為農村他整個生活環境和生活條件比較差,再一個它文化素質本來就不高,所以我覺得在農村,不管不問的情況可能更多一點。

劉偉先生還認為,目前政府和民間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關注,應該擴展到對整個農村兒童教育問題的關注。盧小飛女士對此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

盧小飛:即使爸爸媽媽在他身邊,如果他不擺脫貧困的話,他的問題一點都不比留守兒童好,甚至還要糟,所以那些地方的孩子呢,從小就有一種憂鬱,而且他們長成了之後,他這種憂鬱都會伴隨著他的一生。

儘管中國官方近來出臺了一系列新措施,對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實行與城市人口同等收費等,但由於農民工往往工作忙碌艱辛,沒有時間照顧孩子。加上城市的各項費用較高,農民工大多數還是把孩子留在農村。對此,一些地方建立了兒童托管中心、兒童活動中心,以及留守兒童寄宿學校等。同時還對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進行培訓教育。

《中國婦女報》總編盧小飛女士說,因為現在很多地方,辦了這種寄宿學校,建議這樣一些地方都辦寄宿學校,國家會有一些投入,孩子一個星期回一次家,住在學校,學校有專門的生活老師,品德老師和這個專業課的老師來幫助孩子有一個比較完整的這個教育。

劉偉先生則對上述的措施表達了不同的意見。

劉偉:我覺得寄宿學校的這個措施有點過於理想化,在農村辦這種寄宿學校,我覺得農村學校承受不了,因為他沒那麼多錢,沒那麼好的條件,現在農村義務教育經費已經非常困難了,你讓他再去辦寄宿學校,寄宿學校是一個成本很高的學校,他辦不起。

至於說在村子裡面搞一個兒童的活動中心之類的,這倒有一點可能,但是農民是很分散的,你說在農村去辦這種互助性質的兒童活動中心,我覺得其實也蠻難的。而且他就是辦了,也必須要有文化程度比較高的人出面來組織,你看農村剩的那些老弱病殘,誰能做的起這種事呢?我覺得倒有一種可能,就是說現在城市裡都在強調資源貧困地區,以往一講說是資源貧困地區,就好像到那去當老師,那能不能換一種思路,我到貧困地區去執教,我到村子裡去辦這種兒童活動中心。

在關注留守兒童問題的研討會上,專家們還建議在外打工的父母與孩子書信往來,交流情感。如果有小學低年級或更小的孩子,父母應該留在孩子身邊,或經常回家看望孩子。

(據自由亞洲電臺錄音整理)(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中國農村面臨新問題
討論:飲水污染使廣東出現「短命村」
劉宗正:用愛來改變世界
國際媒體關注浙江農民暴動事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