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1至5月出超銳減 主因原油進口擴增

標籤:

【大紀元7月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淑芳台北四日電)台灣今年1至5月貿易出超僅5.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銳減86.6%,是否代表經濟警訊?台灣經濟部國貿局最新完成分析顯示,造成台灣出超縮減主因是原油和機械產品入超擴增,1至5月單是原油入超金額就高達23.9億美元,占出超縮減總額的 67%。

今年1至5月台灣外貿總額為1490.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成長10.5%;出口金額748.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成長13.5%;進口金額742.6億美元,成長 13.5%;累計出超5.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大幅縮減 35.5億美元,減幅高達86.6%, 1月與3月還出現貿易入超,引起各界高度關切,質疑台灣經濟是否出現警訊。

國貿局最新完成「貿易出超縮減」分析顯示,今年1至5月進口大幅成長產品類別包括民生消費品、奢侈品、礦產品、機械、化學品、車輛及航空器等運輸設備。其中,原油與機械產品入超大幅擴增,是造成台灣出超縮減主要原因。   

根據統計,1至5月台灣礦產品進口金額為 111.1億 美元,成長37.5%;其中,原油進口 67.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大增 54.7%,入超金額擴增至23.9億美元,單這一項入超就占 1至5月出超縮減總額35.5億美元的67%。機械產品 1至5月進口金額為82.9億美元,成長31.3%,出口52.2億美元,成長 10.3%,入超30.7億美元,擴增14.8億美元,也比去年同期大增93.9%。

另外,車輛、航空器、船舶等運輸設備1至5月進口成長48.8%,出口成長13.2%,由去年同期的出超 6.1億 美元轉為今年入超 0.2億美元,主要是因為航空器進口 增加242.7%、鐵路車輛進口擴增149.6%所致。

至於1至5月出口大幅縮減的產品則包括紡織品(出口衰退4.8%,出超縮減 2.7億美元)、資訊與通信產品 (出口衰退23.1%,出超縮減 11.5億美元),以及精密 儀器(出口衰退7.1%,入超增加 2億美元)。

國貿局分析指出,構成1至5月出超縮減的具體原因有四,包括國際原物料調漲,造成礦產品、有機化學品及石化衍生產品價格上揚;產業生產結構改變,例如資訊通信產品海外生產比重高達 70%以上、紡織品及鞋類生產環境改變;車輛、航空器、船舶等運輸設備進口偶發因素;以及貴金屬、鐘錶、化妝品、菸及調製食品等消費需求增加。   

國貿局表示,台灣是國際產品價格的接受者,無力改變國際原物料價格,又因台灣技術水準或天然資源限制,部分所需產品無法自行生產,偶發性或消費需求進口不可避免,再加上產業生產結構改變,海外生產比重增加,台灣生產縮減,造成出口動能放緩,這點確實值得注意。

相關新聞
資訊產品出口下降  化學橡膠鋼鐵成長
圖片新聞:吃大粽子過端午
二零零四年世界軍費支出逼近冷戰高峰時期
台國貿局:台灣貿易出超有縮減趨勢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