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議題發展時間表

標籤:

【大紀元7月5日報導】(中央社巴黎三日法新電)八大工業國領袖高峰會六日至八日將於英國蘇格蘭格倫依格斯市召開,此次峰會中,氣候變遷的議題已跳脫環境科學的範疇,成為攸關成敗的政治挑戰。以下簡列時間表,說明何謂溫室氣體以及氣候變遷如何興起成為世界政壇的重要議題。

一八二七年:法國科學家福里耶提出「溫室效應」一詞,意指大氣氣體將太陽熱能包覆在地表,不讓熱能散逸,導致地表溫度上升。

一八九六年:瑞士化學家阿瑞尼亞斯說,燃燒礦石燃料(石油、天然氣與煤礦)會產生二氧化碳,這是最主要的溫室氣體。

一九五八年:美國科學家基林發現,隨著二次大戰後景氣繁榮,礦石燃料使用大增,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每年均呈現增加趨勢。

一九七零年代:歐、美科學家發現其他幾種氣體也是溫室氣體,包括氯氟碳化物、甲烷與氧化亞氮。

一九七九年:美國國家科學院提出劃時代的報告,指溫室效應將造成氣候變遷,並警告「採取觀望政策,到時恐怕為時已晚」。

一九八八年:重要科學機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在聯合國支持下設立,這是一個重要里程碑,象徵國際社會就如何衡量與分析全球暖化達成共識。

一九九二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基礎公約」(UNFCCC)呼籲各國自願削減溫室氣體排放。

一九九七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基礎公約成員國簽署京都議定書,要求工業國家在二零零八年至二零一二年間,以一九九零年為標準,降低六種溫室氣體百分之五點二的排放量。規範書的完成將留待進一步談判。

二零零一年一月至三月:「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發布「第三次評估報告」,指全球暖化的證據已是相當明顯,但氣候可能因此產生何種結果目前難以論斷。

同年三月:全球最大二氧化碳污染國美國,放棄京都議定書。布希總統質疑全球暖化的科學證據,並指議定書不甚公平,對美國經濟而言代價龐大。

同年十一月:除了美國,京都議定書的簽約國通過條約規範書。

二零零二年迄今:大批科學研究引發各界擔心全球暖化的速度正在加快,將對氣候產生危險且無法改變的影響。一般預料,全球暖化將造成颶風、洪水、水資源壓力、沙漠化等結果。熱帶地區貧窮國家受創將最深。

同年四月:美國施壓迫使「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主席華森去職;華森是一位重要科學家,針對氣候變遷提出警告。

二零零三年:保險商「慕尼黑再保險公司」推估當年氣候災害的損失為六百億美元。

二零零四年:「國際能源總會」(IEA)說,由於中國經濟成長快速,必須大量使用礦石燃料發電,因此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碳污染國。

二零零五年二月:大型科學會議在英國艾克斯特召開,會中確定全球暖化已對氣候造成影響,造成的後果可能比先前預期還要嚴重。

同年二月十六日:京都議定書生效。

同年七月六日至八日:八大工業國高峰會希望能達成協議,對抗溫室氣體,這項協議將包括美國,五大開發中國家也支持,如中國。

同年十一月:預定將展開會談,討論二零一二年京都議定書期限屆滿後的後續工作。

相關新聞
上海首次實行夏季電價
南方千萬人受災 中國氣候極端
援非、氣候議題 考驗布萊爾
G8 峰會 音樂和抗議 引人注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