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人物系列——隱士篇

【風雲人物】求仁得仁的伯夷叔齊

作者 / 宇生
font print 人氣: 63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1月20日訊】
伯夷叔齊的故事,孔子、莊子及後來的司馬遷等人都記述過。相傳伯夷、叔齊是殷商末期孤竹國國君之子,其父臨終前立幼子叔齊為國君,老國君死後,叔齊便以天倫為重,把王位讓給大哥伯夷。伯夷不肯接受,說這是父命,不能違背,隨後離鄉遠遊。叔齊不肯自立為君,又把王位讓給二哥,而後外出尋找大哥。

不久伯夷、叔齊二人在易水河畔相遇,伯夷說,世人都傳西伯侯善待老人和賢士,於是兄弟倆一路西行,終於來到鎬京城外,此時西伯侯剛剛病故,正遇周武王舉兵滅商,二人“叩馬而諫”,勸阻武王不要出兵。伯夷說“父親死了,你不去厚葬,反而大動干戈,這是不孝;周本屬於商的臣民,“以臣弑君”為不仁。你這樣出兵何以讓天下臣服?”武王大怒,吩咐左右拿下,姜太公急忙說,二人乃是義士,切不可殺之。隨後扶起二人,勸他們離去。

武王發兵滅掉商王朝後,天下歸周,伯夷、叔齊身為商之舊臣,深感恥吃周粟,隱居首陽山中以采薇為食,並作歌一首:“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秋去冬來,最後餓死在首陽山上。

孔子的弟子子貢曾問孔子:“伯夷、叔齊究竟是甚麼樣的人?”孔子說:“他們是古代的聖賢。” 子貢問:“那樣的聖賢卻被餓死了,難道他們就沒有甚麼怨言嗎?”孔子說:“他們追求仁德最終得到仁德,他們又有甚麼可抱怨的呢?”

為了道德,為了人格,皇帝可以不當,富貴功名也可以不要。人的道德修養到了這地步,真正做到“君子坦蕩蕩”,就是中華傳統文化中人格修養的最高境界。@*(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人都知道,蘇東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學史上佔有不可磨滅的地位。然而寫文章行雲流水的他,更有一悲天憫人的胸懷,他不畏強權,勇於為民喉舌。
  • 諸葛亮字孔明、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琅邪陽都人、身長有八尺、氣宇軒昂、人稱「臥龍」,隱居於龍中,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年青書生。在三國演義裡,他不但能呼風喚雨,又深諳奇門遁甲,劉備三顧茅廬,好不容易的請出這位「臥龍」之稱的奇士高人,也是一連串高潮迭起故事的開端。
  • 一五五一年李時珍因爲治好了富順王朱厚焜兒子的病而聲名遠播,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聘爲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幾年後,李時珍又被推薦到太醫院工作。此期間,他有機會飽覽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豐富典籍,摘錄了不少醫學資料。
  • 戚繼光是明代抗倭名將,字元敬,號南塘,山東人。他出身貴族,歷代祖先皆為明朝將領。戚繼光年紀輕輕就繼承父祖遺志,17歲任登州衛指揮僉事,25歲升為署都指揮僉事。雖然年少得志,但他並非單靠父祖餘蔭,而是在軍事方面有真才實學,從他的詩句中我們也可看出他的抱負不同一般:「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回顧戚繼光的一生,的確就是在掃除倭寇、「但願海波平」的理想中奮鬥。
  • 寇謙之,北魏初著名的修道人。祖籍上穀昌平(今北京)。後居馮翊萬年(今陝西臨潼北)。原名謙,字輔真。從他記事起,過的就是兵荒馬亂的生活。當時各部族部落集團間相互混戰和仇殺。烽火遍地,白骨盈野,耳聞目睹之下,他不樂仕途,倒喜歡修仙學道,鑽研張陵、張角之術。憑著他仕宦之家,讀了不少天文、歷數,老、莊道書,並研習五斗米道。

  • 管仲,名夷吾,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大政治家。他父親是齊國的大夫,然而到管仲這一代後,卻是一貧如洗,但管仲絲毫不以貧困的生活為恥,他經營了小本生意來維持家計,更是認真的苦讀詩書,勤練武藝,希望能有朝一日一展抱負。
  • 太宗嘗謂侍臣道:「於今名將,惟世勣、道宗、萬徹三人而已;世勣、道宗不能大勝,亦不大敗,萬徹非大勝則大敗。」薛萬徹為右衛大將軍,慓悍驍勇,頗立戰功,唯不識少文。太宗對文武有功的臣下,常妻以公主或宗女籠絡,使他們樂於揮灑生命的偉力,做太宗雄才大略,建構「貞觀之治」的推手。
  • 李白,彷佛是從那蜀中巍峨入雲的仙山來到人間一般,懷著一身傲骨,成就了盛唐時代最輝煌的一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