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帝屍骨被焚 專家籲挖掘帝陵應審慎

人氣 93
標籤:

【大紀元10月26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二十六日電)面對中國各地挖掘帝王陵墓的呼聲,專家呼籲,在中國文物保護意識與技術尚未完備的當下,應審慎評估,避免造成無法挽回的破壞。

中國在一九五七年挖掘明神宗萬曆的「定陵」後,將萬曆帝后的棺槨「清理」出地宮,丟到山溝中;萬曆皇帝的屍骨不久後還在文化大革命中遭砸碎焚毀。

廣東「南方周末」報導,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日前在部落格上發表文章說,「是打開(秦)始皇陵墓的時候了」,引發廣泛關注。類似的爭論已持續五十年,但關於中國沉睡的帝王是否該開棺重見天日,迄今未有定論。

報導說,一九五六年開挖的北京定陵是明十三陵之一,埋葬著萬歷皇帝和他兩位皇后的遺體,是唯一一座由中國當局主動挖掘的帝王陵墓。

一九五五年,中國當代文學家郭沫若、沈雁冰、鄧拓、范文瀾等人提出「關於發掘明長陵的請示報告」,經當時的中國領導人毛澤東首肯,決定挖掘明十三陵中的「長陵」。

「長陵發掘委員會」隨之成立,由趙其昌擔任挖掘工作隊隊長。出於偶然的原因,進展遲緩的長陵挖掘工作轉移到定陵。

一九五七年五月,使用鐵鏟、手電筒等工具,人們打開定陵地宮,取出絲綢、青花瓷等文物。第一個進入地宮的趙其昌也被稱為「定陵挖掘第一人。」

現今八十高齡的趙其昌說,「我不但參與這事,更是這裡面的主角,我個人就更不願意談這事。」他表示,市面上形形色色關於定陵的書籍都是「瞎說」,他只曾為一本內容相對真實的書籍寫序。

這本名為「定陵地下玄宮洞開記」的書籍,記載定陵文物被毀壞的經過:

一九五九年九月三十日,曾鏟下定陵第一鏟土的工人王啟發,接到博物館辦公室主任的指示「馬上就要開館了,既然複制的棺槨已經做好,原來的棺槨就沒用處了。你帶幾個人到地宮清掃,把那些棺木抬出來,好迎接領導來檢查清潔衛生。」

隨後,數十名警衛在主任指揮下,將沉重的棺木抬起,來到寶城上,將三具巨大的棺槨丟下牆外,嘩啦啦滾入山溝。

趙其昌說,「你知道那是一個什麼樣的年代?正處於大躍進時期,很多事很不嚴肅,經過我手毀的東西也不少。雖然不是我直接去毀,但至少也是在我當政時期。」

據報導,當時的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有次陪同外賓參觀定陵,定陵博物館的一名負責人提議:「總理,您看是不是在這明樓上掛一幅紅軍長征的圖畫?」

周恩來驚奇地看了一眼面前的人,面帶慍怒對陪同人員說,「我參加過長征,我不會畫,你們誰會畫?」隨後,獻策者紅著臉躲到眾人身後,不敢再吭聲。

趙其昌表示,這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在當時是意識形態的必然。其後的文革,定陵更逃不過政治的陰影。

文革一開始,萬歷皇帝和兩位皇后的屍骨就被擺到定陵博物館門前的廣場上,由一名二十歲的女講解員組織展開批鬥。在「打倒保皇派」的口號聲中,十多名大漢將石塊猛地朝屍骨丟去,三具屍骨被擊得七零八落。而後,烈焰騰起,三具屍骨被炸碎,煙灰四散飄落。

一九六五年,郭沫若等人再度提出挖掘長陵,遭周恩來否決。

另一方面,中國文物大省陝西省對挖掘帝陵的興趣更為熱切。文革前,開挖中國第一個女皇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陵墓「乾陵」的準備工作就已完全做好。

郭沫若得知陝西發現乾陵地宮陵道,並計畫開挖的消息後,非常興奮,盼望有生之年能親眼目睹傳說中保存在地宮內的書聖王羲之「蘭亭序」手跡。

報導說,郭沫若打算以與周恩來多年的老交情,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的身份說服周恩來。但當他說完開挖乾陵的好處及必要性後,周恩來只說了一句,「十年之內不開帝王陵。」此後,不主動挖掘帝王陵成為中國的中央政策延續至今。

一名前中國國家文物局官員透露,陝西方面力主開挖乾陵由來已久。「一九八六年就提出過報告。一九九五年九月西安召開全國文物工作會議,陝西省領導又提出來,我還是不同意。公元兩千年老山漢墓發掘後,陝西又有人提出『搶救性發掘』秦始皇陵、乾陵的計畫。對這些計畫,國家文物局都給予堅決否決。」

北京大學考古學教授王迅、趙化城等人認為,這裡除了文物大省的利益驅動,還摻雜好奇心、成就感、時代氣氛及學術潮流,以及部分考古人員急於見到文物的「私心」影響。

北大考古學教授宿白表示,有些省份一直主張要挖掘帝王陵墓,無非是受經濟利益驅動。定陵出土的絲製品是一個教訓,現在不敢動,一動就成碎末了。

他指出,「萬歷至今才三四百年歷史,乾陵有一千多年歷史了,怎敢保證萬無一失?法門寺地宮出土文物,特別是絲綢,至今放在冰箱裡冷藏不敢拿出來示人,不是足以說明保護條件不過關嗎?」

趙其昌說,現在吵著要挖武則天陵、秦始皇陵,是把考古工作當成廣告,文明的成果變成商品,從上到下都把它當做一種獵奇來看待。其實考古只有一個價值,就是歷史價值。「但時下經濟價值人們最願意聽,為政者最願意講。堅守考古這一事業真正價值的考古學家也越來越少。」

他表示,「定陵當時我是贊成挖的,但就是因為我經歷的一切,現在我哪一個帝王陵都不贊成挖!」

另一方面,中國考古面臨著猖獗盜墓和此起彼落的重大工程壓力。目前進行的考古工作絕大多數都是搶救性挖掘,即因為工程建設發現的遺址或文物。

一名中國國家文物局官員說,「這些屬於不挖不行的報批項目,差不多占到全部考古工作量的百分之八十。」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院教授陳淳指出,挖寶式的考古方式早已被國際學界唾棄。「我們國內一些考古評獎活動簡直辦成挖寶大獎賽,找個好的墓去挖一下,轟動一下,這就不是在考古了。考古學的成就不是以你挖出來的寶貝的價值衡量,而是以你研究的水平。」

陳淳認為,考古學家應該像歷史的偵探,在現場搜集任何有價值的訊息,試圖復原當時的現場和犯罪過程,然後拿到法庭上指證。

他感嘆,「而現在的情況是一一零接報後,馬上派人去案發現場,把裡頭的東西拿出來,然後用推土機推掉。」

相關新聞
外國人嘲China=拆了 中國部長承認
武夷懸棺神祕難解  列中國國家級保護文物
中國重點文物福建屏南木拱廊橋被燒毀
沉睡千年宋朝地下長城將對公眾開放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