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帝尸骨被焚 专家吁挖掘帝陵应审慎

人气 93
标签:

【大纪元10月26日报导】(中央社台北二十六日电)面对中国各地挖掘帝王陵墓的呼声,专家呼吁,在中国文物保护意识与技术尚未完备的当下,应审慎评估,避免造成无法挽回的破坏。

中国在一九五七年挖掘明神宗万历的“定陵”后,将万历帝后的棺椁“清理”出地宫,丢到山沟中;万历皇帝的尸骨不久后还在文化大革命中遭砸碎焚毁。

广东“南方周末”报导,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日前在部落格上发表文章说,“是打开(秦)始皇陵墓的时候了”,引发广泛关注。类似的争论已持续五十年,但关于中国沉睡的帝王是否该开棺重见天日,迄今未有定论。

报导说,一九五六年开挖的北京定陵是明十三陵之一,埋葬着万历皇帝和他两位皇后的遗体,是唯一一座由中国当局主动挖掘的帝王陵墓。

一九五五年,中国当代文学家郭沫若、沈雁冰、邓拓、范文澜等人提出“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经当时的中国领导人毛泽东首肯,决定挖掘明十三陵中的“长陵”。

“长陵发掘委员会”随之成立,由赵其昌担任挖掘工作队队长。出于偶然的原因,进展迟缓的长陵挖掘工作转移到定陵。

一九五七年五月,使用铁铲、手电筒等工具,人们打开定陵地宫,取出丝绸、青花瓷等文物。第一个进入地宫的赵其昌也被称为“定陵挖掘第一人。”

现今八十高龄的赵其昌说,“我不但参与这事,更是这里面的主角,我个人就更不愿意谈这事。”他表示,市面上形形色色关于定陵的书籍都是“瞎说”,他只曾为一本内容相对真实的书籍写序。

这本名为“定陵地下玄宫洞开记”的书籍,记载定陵文物被毁坏的经过:

一九五九年九月三十日,曾铲下定陵第一铲土的工人王启发,接到博物馆办公室主任的指示“马上就要开馆了,既然复制的棺椁已经做好,原来的棺椁就没用处了。你带几个人到地宫清扫,把那些棺木抬出来,好迎接领导来检查清洁卫生。”

随后,数十名警卫在主任指挥下,将沉重的棺木抬起,来到宝城上,将三具巨大的棺椁丢下墙外,哗啦啦滚入山沟。

赵其昌说,“你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正处于大跃进时期,很多事很不严肃,经过我手毁的东西也不少。虽然不是我直接去毁,但至少也是在我当政时期。”

据报导,当时的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有次陪同外宾参观定陵,定陵博物馆的一名负责人提议:“总理,您看是不是在这明楼上挂一幅红军长征的图画?”

周恩来惊奇地看了一眼面前的人,面带愠怒对陪同人员说,“我参加过长征,我不会画,你们谁会画?”随后,献策者红着脸躲到众人身后,不敢再吭声。

赵其昌表示,这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在当时是意识形态的必然。其后的文革,定陵更逃不过政治的阴影。

文革一开始,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尸骨就被摆到定陵博物馆门前的广场上,由一名二十岁的女讲解员组织展开批斗。在“打倒保皇派”的口号声中,十多名大汉将石块猛地朝尸骨丢去,三具尸骨被击得七零八落。而后,烈焰腾起,三具尸骨被炸碎,烟灰四散飘落。

一九六五年,郭沫若等人再度提出挖掘长陵,遭周恩来否决。

另一方面,中国文物大省陕西省对挖掘帝陵的兴趣更为热切。文革前,开挖中国第一个女皇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陵墓“乾陵”的准备工作就已完全做好。

郭沫若得知陕西发现乾陵地宫陵道,并计划开挖的消息后,非常兴奋,盼望有生之年能亲眼目睹传说中保存在地宫内的书圣王羲之“兰亭序”手迹。

报导说,郭沫若打算以与周恩来多年的老交情,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身份说服周恩来。但当他说完开挖乾陵的好处及必要性后,周恩来只说了一句,“十年之内不开帝王陵。”此后,不主动挖掘帝王陵成为中国的中央政策延续至今。

一名前中国国家文物局官员透露,陕西方面力主开挖乾陵由来已久。“一九八六年就提出过报告。一九九五年九月西安召开全国文物工作会议,陕西省领导又提出来,我还是不同意。公元两千年老山汉墓发掘后,陕西又有人提出‘抢救性发掘’秦始皇陵、乾陵的计划。对这些计划,国家文物局都给予坚决否决。”

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王迅、赵化城等人认为,这里除了文物大省的利益驱动,还掺杂好奇心、成就感、时代气氛及学术潮流,以及部分考古人员急于见到文物的“私心”影响。

北大考古学教授宿白表示,有些省份一直主张要挖掘帝王陵墓,无非是受经济利益驱动。定陵出土的丝制品是一个教训,现在不敢动,一动就成碎末了。

他指出,“万历至今才三四百年历史,乾陵有一千多年历史了,怎敢保证万无一失?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特别是丝绸,至今放在冰箱里冷藏不敢拿出来示人,不是足以说明保护条件不过关吗?”

赵其昌说,现在吵着要挖武则天陵、秦始皇陵,是把考古工作当成广告,文明的成果变成商品,从上到下都把它当做一种猎奇来看待。其实考古只有一个价值,就是历史价值。“但时下经济价值人们最愿意听,为政者最愿意讲。坚守考古这一事业真正价值的考古学家也越来越少。”

他表示,“定陵当时我是赞成挖的,但就是因为我经历的一切,现在我哪一个帝王陵都不赞成挖!”

另一方面,中国考古面临着猖獗盗墓和此起彼落的重大工程压力。目前进行的考古工作绝大多数都是抢救性挖掘,即因为工程建设发现的遗址或文物。

一名中国国家文物局官员说,“这些属于不挖不行的报批项目,差不多占到全部考古工作量的百分之八十。”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院教授陈淳指出,挖宝式的考古方式早已被国际学界唾弃。“我们国内一些考古评奖活动简直办成挖宝大奖赛,找个好的墓去挖一下,轰动一下,这就不是在考古了。考古学的成就不是以你挖出来的宝贝的价值衡量,而是以你研究的水平。”

陈淳认为,考古学家应该像历史的侦探,在现场搜集任何有价值的讯息,试图复原当时的现场和犯罪过程,然后拿到法庭上指证。

他感叹,“而现在的情况是一一零接报后,马上派人去案发现场,把里头的东西拿出来,然后用推土机推掉。”

相关新闻
外国人嘲China=拆了 中国部长承认
武夷悬棺神秘难解  列中国国家级保护文物
中国重点文物福建屏南木拱廊桥被烧毁
沉睡千年宋朝地下长城将对公众开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