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者籲立院通過再生能源法落實太陽光電教育

標籤:

【大紀元11月2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二十二日電)太陽光電生產一度電要新台幣16元,石化原料僅需2.5元,這是由於上游矽材料昂貴所致。產業人士認為,材料昂貴並非長久無法解決問題,最好從教育著手,讓學生從小認識太陽光電是未來生活一環,立法院也應儘快通過再生能源法。

經濟部技術處ITIS計畫舉行「2006發現台灣建構未來產業研討會」,今天議題為「太陽光電產業發展契機」,參與對談者包括中美矽晶總經理姚宕梁、茂迪電力事業部總經理張咀亮、新日光能源總經理洪傳獻、工研院材化所副所長彭裕民、工研院太陽光電中心副主任徐瑞鐘。

張咀亮表示,相較於台灣電價,歐洲電價比較貴,當德國推廣太陽光電設備時,家家戶戶搶著裝,因為用不完的電還能以高於電費的價格賣回電力公司,讓民眾有盈餘可賺。在強烈誘因之下,太陽光電產業迅速興起,遙遙領先其他各國,各國為了賺取德國人的錢,必需供應品質好,光電轉換效率高產品,也讓德國在這個產業上囊括制訂規格的領先地位。

張咀亮指出,台灣的再生能源法還躺在立法院內,需要加快腳步。另外,教育也是不可忽視的一環,畢竟當初提倡太陽光電是為了環保,所以,從小教育小朋友認識太陽光電是最好的。

姚宕梁也認為從教育著手是有必要的,讓小朋友知道太陽光電是替代能源一部份,且太陽光電設備最好裝在學校內,讓學生從課堂中就能實際了解太陽光電。

洪傳獻強調,矽材料占太陽光電很大的成本,但其實不應該這麼貴,相信這不會是長久無法解決問題,因為沒有道理需求大而不供應,所以,這是商業機制所造成的,不是市場的問題。

他認為,最重要的是,台灣太陽光電產業一定要強化品質和效能,才能在部份採低價策略的國家中獨樹一格。

彭裕民認為應強化整合能力,也就是產業整合性要夠,才能在太陽光電產業中獲利,例如分散式發電很重要,儲電系統也不能忽視,這些都是值得台灣產業未來發展的參考之處,讓台灣在太陽光電產業眾多設備中保有獨特性,有了獨特性才能生存。

徐瑞鐘提醒業者,目前矽晶太陽光電的規格大都制訂下來,但是薄膜太陽電池到 2010 年起會成為主流,由於薄膜電池有很多種,除了在大型電力系統上著墨之外,還有很多消費性電子產品都有發電的需求,甚至背包上也要裝,或是太陽能的手機充電座,雖然還沒有真正的成品,但卻值得關注,要搶占先機。

相關新聞
太陽能車拉力賽 高應大參賽車亮相
工研院20日舉辦綠色科技論壇
十年三十億 英富豪挑戰溫室效應
德國推廣生態建築體現樂活主義  值得借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