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瓶、娃媽和不想長大族

標籤:

【大紀元11月6日訊】(BBC中國事務特約撰稿人江迅11月6日報導)在河北省滄州市吳橋縣,每到黃昏,人們常常看到12歲瘦小的男孩劉壯,徘徊在縣城的大街小巷,以清脆童聲大聲呼喚:「媽媽,該回家吃晚飯啦……」

他母親精神失常,全家的主心骨父親三年前病逝,悲痛中的小劉壯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挑起全家生活重擔,照料母親,自己還得上學。他媽媽每月300多元病退工資,是母子倆主要生活來源。

每天早上,劉壯起床捅開蜂窩煤爐,給自己和媽媽熬粥或作早餐。

精神有病的媽媽,白天拿著木棍上街揀垃圾。中午,劉壯放學回家,午飯是下麵條放點油鹽,或者買兩個饅頭伴鹹菜。媽媽在街上揀別人的剩飯吃。

下午放學後,劉壯會買點蔬菜回家,一邊做作業,一邊做晚飯,而後就上街四處找不認識回家路的媽媽。

他記得爸爸在世時,媽媽愛吃餃子,一次親戚給他倆送來一小塊肉,他就試著包餃子。餃子包成了,但餡裡忘了放鹽,只能蘸著醬油吃,不過,媽媽吃得很香,他很高興。後來,他常常給媽媽包沒有肉餡的餃子。

艱辛的日子沒有壓垮劉壯,他心裡充滿陽光。他衣服就那麼幾件,卻洗得乾乾淨淨。他從來不吃零食,從沒買過玩具,更沒有去過網吧、遊戲廳。鄰居誇他「懂事」,是「天下難找」的好孩子。在學校他多次被評為三好學生。

他的事在鎮裡和縣城傳開了,更傳向全國,時下人們正紛紛向他伸出援手。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劉壯真希望自己快些長大,在苦難的生活裡,能撐起全家一片天。

不想長大

不過,這世界卻還有不想長大的年輕人。

江蘇省蘇州大學有兩個女學生發生爭執,周將顧的眼鏡和手中的奶瓶打落在地上,都破碎了。顧說:「眼鏡破了倒沒什麼,奶瓶破了真讓人心痛,它跟了我20多年,沒有它我都沒法睡覺了。」

如今在高校有「奶瓶情結」的女大學生不在少數,奶瓶已成了她們手中須臾不離的「聖物」了。

曾聽南京師範大學音樂系的一位老師說,她們學校很多女生手裡常常會拿著一只小奶瓶。對這種「奶瓶現象」,她也覺得不能理解。

大學生手捧奶瓶,對奶瓶有很深的心理依賴。一只奶瓶,很可能就是她們一生的心理負累,如不及時扔掉,就會成為她們精神的「搖籃」。

在上海高校,學生們老大不小卻玩「小兒科」玩具,也是司空見慣的現象。

珊珊從濟南考上交通大學,她手上抱著半個人大的洋娃娃說:「它是我最好的朋友,每天晚上都要抱著它入睡,有它陪在身邊,心理就踏實安穩。」

有洋娃娃「陪讀」,當遇上不高興的事,就會跟洋娃娃講。她說:「我不知道該如何與不熟悉的人講話,總覺得彆扭。」

在松江大學園區的女生宿舍,大半床頭都擺放著至少一個娃娃或狗熊之類的長毛絨玩具,而男生床頭,也至少三分之一置放各種卡通玩偶,他們愛看漫畫書、卡通片,愛擺弄小玩偶。

玩偶小布

時下,來自異國的玩偶「小布」在職場年輕白領中人氣看漲。

「小布」英文名為Blythe,30多年前在美國率先出產。「小布」娃娃有一個與身體不成比例的大頭,還有會變換四種顏色的眼睛,價格昂貴,最低廉的也要賣500元人民幣。

10月中秋節那天,一群平時只是在網絡上交流的「娃媽們」,在上海世紀公園舉辦了一場名為「布聚不散」的活動。

「娃媽」是「小布」玩家對自己的昵稱,取自於「媽媽」的諧音。有「娃媽」也就有「娃爸」,大多為二三十歲的有一定經濟實力的白領,未婚居多。

相聚時,他們各自攜帶一個裝滿了「孩子們」的外出箱。往日只能在網絡上交流,如今見面顯得格外投機。

他們的話題離不開「小布」:「小布」新品種的發布時間和價格,「小布」時裝潮流的流行趨勢,「小布」的新款家居飾品,「改娃」的最新動態……「改娃」即透過霧臉、開嘴、植髮、換睫毛等,按個人喜好為「小布」整容,價格不菲。

看來,當代男女結婚和生育的年齡越來越往後延移,於是養「娃娃」而體驗做父母的感覺。

何時蛻變?

現在的年輕人怎麼啦?想不到的還有。

10月21日晚北京一所大學BBS上一個網友「weir1986」發帖請人幫忙縫襯衣扣子:「我不會針線活,宿舍的同學也不會,拿到外面縫覺得丟臉。希望有同學幫忙縫上扣子。」

不到10分鐘,網友newman和maybehun兩個人回帖,文字簡短而內容相同:「同徵」。這一帖子很快獲得同學響應,三天內回帖多達5頁。結果,網名「四月雪」的女碩士研究生幫了他忙。

「weir1986」今年20歲,談起這事顯得并不在乎,他說:「我不太重視這些基本生活技能,現在不會針線活的大學生不少。這麼多同學和我一樣在網上徵求幫忙縫扣子,看來學校該開一門選修課了。」

今天不少大學生都把髒衣服帶回家給母親洗,生活上遇到難題往往打電話求助父母。

掌握生活技能,不只是個人素質和能力的問題,實際上代表了一種生活態度。他們通常是在父母和長輩寵愛下長大的第一代獨生子女,自我封閉、自私任性、大手大腳,缺乏愛心。

從奶瓶到洋娃娃、「小布」,似乎年輕人都長不大了。他們就像三四歲的孩子,精神狀態還處在沒有斷奶的童年期,隨身帶著玩具,是一種替代性的依賴和情感的慰藉。

對奶瓶和洋娃娃的依戀,可追溯到這些年輕人的心理源頭。當人們憂慮大學女生手中難以丟棄奶瓶時,不能不反思:她們現時所處的環境,是否存在培育奶瓶的溫床。他們「長不大」的行為折射出「不想長大」的情結。

「毛毛蟲」(蛹)何時才能蛻變成美麗的彩蝶,這「蛻變」需要全社會的關注。(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辛灝年:中共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甚麼(下)
透視中國:名存實無的最低工資
【新唐人透視中國】走出紅海
透視中國:貪官讀什麼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