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上揚 未上市公司身價水漲船高

標籤: , ,

【大紀元12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羅莎編譯報導)長久以來,資本巿場裡公開交易的上巿公司一直被視為是全球經濟活動的焦點,不過,隨著石油價格的攀升、購併風潮的捲起、新興巿場的大量吸金,未上巿公司已漸漸在世界經濟舞台上嶄露頭角。

麥克.簡森(Michael Jesen)是哈佛大學管理學院橫跨經濟學與企業管理學兩方面的大師級教授,他在1989年就曾針對上市公司的未來性發表了一篇相當具爭議性的文章。他表示,在過去一個世紀以來,上市公司在美國扮演了一個經濟成長的主要引擎角色,但其未來重要性將式微。這個說法,引起當時各界的一片譁然。但金融時報近期的一篇報導,卻表示二十年後的今天,在盛行併購的歐美各國,股票未公開發行的私募股權集團(private-equity group)已成為要角,它們的財力已足以購買許多大型的上市公司,且投資對象相當的多元化,對經濟的影響也隨著其規模的壯大而益形增長。

金融時報委託麥肯鍚(McKinsey)顧問公司所做的150大未上市公司調查報告,是全球首份全面性針對全球最大未上市公司所做的完整報告,希望能揭開世界上幾大私營及國營企業的面紗。結果發現油價的攀升已使中東及拉丁美洲的國營石油事業身價隨之高漲,所以在此一未上市公司的排名中,前13大有12家都屬開發中國家的國營石油集團,這些公司與上市公司最大的不同點,在於他們大多數的營收都會收歸國有,而不是再用於業務上的投資,且在進行策略性決策時,目標也不在追求公司營利的最大化。不過也有例外情形,如沙烏地的Aramco石油公司就是將企業利潤再投資以擴大生產及收入的少數成功案例。

另外,中國和印度等經濟強權興起後,外資爭相匯入投資,許多當地的國營獨占事業甚至是岌岌可危的家族企業都獲得了空前的絶佳機會大肆擴展他們的巿場版圖。

雖然,該報告中指出,該未上市150大公司的總員工數為1,300萬人,與上市前150大公司員工總數1,900萬人,相去不多。然而,若讓未上市的150大公司在2005年上市,其總巿值為7兆美元,約僅及前150大上巿公司的一半而已,還差了一大截。這樣大的差距讓人聯想到,未上巿企業背後所隱藏的財務及管理績效不彰,尤其是排名最前面的幾大石油企業,受限於其國有的制度限制之下,可能造成的營運效率欠佳。

一般公司若想使其股票在股票市場掛牌交易,都必須通過較嚴苛的規定,並達到資訊公開透明的標準,所以理論上股票上市是強化企業營運體質及財務績效的可行良方。一向對國營企業控制甚嚴的中共政府就曾以在海外上市的方式,期能藉以改善國營事業效率差的經營績效,例如1993年在香港上巿的上海石化公司,即是一具代表性的案例,不過廣告商在為該公司進行上市準備時,竟意外發現,這家國營公司裡居然還有警察隊。允許該公司的股票上巿後,北京當局依舊拒絕將公司的大多數經營權讓出,所以外界認為中共官方只是想要吸取海外投資人的資金,根本不願意讓出公司的控制權。

報導中最後指出,上市公司或許不會是全面性面臨式微,但私募股權對於資本市場的影響力,以及許多政府仍捍衛其國家資產的情形下,未上市公司的崛起看來將不會僅是曇花一現。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紐約道瓊工業指數首度站上一萬二千五百點大關
財經簡訊
財經簡訊 人氣 1
中國石化:油價上調十三次  煉油業務仍虧損
陳瑞隆:浮動油價考量物價穩定 明年正式上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