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星斗:略論公平市場經濟

胡星斗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2月8日訊】一、什麼是公平市場經濟?

我曾經提出在中國建立「公平市場經濟」。什麼是「公平市場經濟」?就是「非權力化、非壟斷化」的市場經濟,就是「政府有責、公民有權、機會均等、保障完善」的市場經濟。

一般認為,市場經濟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以美英為代表的自由市場經濟,或者叫消費導向型市場經濟;二是以德國、北歐國家為代表的社會市場經濟;三是以日本、韓國為代表的行政導向型市場經濟,也叫亞洲模式或東亞市場經濟。

我所說的公平市場經濟既有自由市場經濟的遏制行政權力對市場經的干預、排斥特權和壟斷的特點,也有社會市場經濟的強調公民平等、民主管理、社會保障的特點,還有東亞市場經濟的民本、均富的特點。但是,公平市場經濟克服自由市場經濟的強者通吃、過度競爭、兩極分化,社會市場經濟的低下的行政效率、沉重的福利負擔等問題,以及東亞市場經濟的政經不分、政企不分、政銀不分等弊端。

也就是說,公平市場經濟的「非權力化、非壟斷化」是指,遏制行政權力對市場經濟的無端干預,阻止「權力市場經濟」的形成;打破國有壟斷、行政性行業壟斷和市場壟斷,瓦解「權貴市場經濟」,建立與現代市場經濟相匹配的「小政府」或者「適度政府」、「有效政府」、「低成本政府」。

公平市場經濟的「政府有責、公民有權、機會均等、保障完善」是指,政府不缺位、錯位、越位,履行在國防、治安、公民權利保護、公共物品供給特別是在義務教育、醫療衛生、養老扶貧、生態環境等方面的責任;公民擺脫弱勢地位,擁有選擇政府、監督政府、問責政府的權力以及話語權、輿論權和媒體主導權;在市場經濟中排除特權、腐敗和壟斷,使得每個人享有平等的競爭機會,做到「起點公平」、「過程公平」,盡可能地縮小貧富差距、階層差距、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健全社會福利安全網,做到「結果公平」。當然,「結果公平」不是平均主義,而是效率與公平的均衡與相互促進。

北歐的丹麥、芬蘭、瑞典等國既有高效率的市場經濟,其貧富差距又極小,是公平市場經濟的典範。

二、市場經濟的公平性現狀

人類建立公平市場經濟的努力,是從不公平市場經濟的經驗教訓而來的。

16世紀以後西方逐漸進入了市場經濟時代。市場經濟大大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西方國家帶來了巨額的財富。特別是,1776年亞當斯密發表了《國富論》,標誌著市場經濟理論的奠基,從此以後,一些經濟學家幾乎歡呼雀躍,把市場經濟描繪成「自動機」、「和諧經濟體」。然而,市場經濟的優勝劣汰、資本話語權決定了公平的喪失。1825年發生了市場經濟的第一次經濟危機,《泰晤士報》等報導:「目前的失業和貧困現象是最近三十年來所沒有過的」;「窮人瀕於餓死,各階層居民都苦於時運不濟」;「忍饑挨餓的失業工人被逼得走投無路,以至爆發了公開的暴動」。於是發生了法國里昂工人運動、英國憲章運動、德國西里西亞工人起義等。法國的聖西門稱早期自由市場社會是一個「是非顛倒的社會」,傅立葉將之比喻為「復活的奴隸制」,英國的歐文歷數市場制度的罪惡,呼籲建立「新和諧公社」。馬克思則主張以暴力手段推翻資本主義,以計劃經濟取代市場經濟。

西方國家沒有走馬克思的道路,但是他們把「公平」補充到了市場經濟的「效率」之中。十九世紀末以後,股份制從銀行、貿易、工程建設逐漸走向了工業企業,傳統的個人私有制被改造成公眾私有制,大型私人企業被改造為公共企業;工人參與企業管理被制度化、法律化,工會也逐漸合法化;俾斯麥首先在德國建立了社會保障制度,到1948年英國則率先宣佈建成世界上第一個「福利國家」。現在,發達國家都形成了幾乎覆蓋全民、包羅萬象的高標準的社會福利安全網。還有,累積性的個人所得稅、遺產稅等稅制發揮了縮小貧富差距的重要作用。目前,瑞典、日本、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20%最富裕人口僅佔有40%多的社會財富,發達國家的基尼係數一般都在0.28~0.30的低水平。可見,現代市場經濟不同於早期的自由市場經濟,它是兼顧效率與公平的,是「公平市場經濟」。

中國發展市場經濟的歷史很短,從效率方面來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是過於集權的政治體制加上高度壟斷的經濟體制使得市場經濟發生了嚴重的扭曲變形,以至於幾乎形成了「權力市場經濟」、「權貴市場經濟」、「不公平市場經濟」——貪污腐敗盛行,貧富分化加速,地區鴻溝過大,城鄉結構失調,身份歧視嚴重,在教育、醫療、養老、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建設、公共資源佔有等方面存在著極不公平的狀況,在銀行、股市、財政、扶貧、低保、就業、住房、礦難、生態、環境等領域不僅問題重重,而且不見有制度層面改善的可能。

三、公平市場經濟的基本主張

要改變中國經濟和社會的不公平現狀,唯有建立「公平市場經濟」一條路可走。我希望政府能夠順應民意,將「公平市場經濟」寫入決策檔,將公平市場經濟的制度建設納入政府的發展規劃之中大力推進。

公平市場經濟的基本主張是,界定政府的作用,維護公民和弱勢群體的權利,建立公開公正公平的市場秩序,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弘揚人文關懷。

公平市場經濟的特徵是:(一)擁有「優質」政府、「瘦」政府、廉潔政府、透明政府。(二)權力多中心化,改變博弈力量不平衡以及弱勢群體權利貧困的狀況,從以政府為中心的社會轉向以公民權利為中心的社會。(三)機會均等,公平競爭。財政、貨幣、產業、就業政策皆公正透明,各種所有制平等角逐,消除壟斷和資訊不對稱。(四)建立公民導向、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醫療、養老、扶貧、社會保障、金融、財政、生態、環境制度。

具體地說,公平市場經濟要求政府(此處指大政府,包括立法、司法機構)履行:(一)文化責任。主要是傳承文化,傳播道德。(二)制度責任。主要是確立憲政制度和市場制度。(三)人文責任。政府在教育、醫療、養老、扶貧、社會保障等方面責不容辭。(四)維護公民權利的責任。(五)明晰產權、提供公共產品的責任。(六)公平責任。公共服務不能排他,政府應當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公民。(七)公共治理與行政的責任。建設善治、合作、公開、透明、廉政、負責任、可公民問責的政府。(八)社會治安與法治責任。(九)保護生態環境和國土安全的責任。

非政府責任的範疇是,競爭性產業的投資;非戰略性國有企業的投資;部分公共工程的投資;意識形態與新聞出版;非政府組織、公民自治的事務與政黨的事務。

從上可見,公平市場經濟要求政府不缺位、錯位、越位;公民的人權,特別是弱勢群體的生存權、發展權得到充分的保障;市場開放、平等、有序;社會清廉、公正、法治。

四、如何建設公平市場經濟?

建設公平市場經濟的關鍵是建立公平制度或者說現代制度,即建立現代國家制度、現代政治制度、現代經濟制度、現代社會制度、現代文化制度,進行國家再造。

建立公平制度,就是要推進民主法治建設,建設憲政國家、法治政府。在市場經濟中,弱者最需要政治權利和民主權利。民主是公平的制度化基礎,是市場經濟的矯正力量。

建立公平制度,還要進行企業制度、財稅制度、金融制度的創新,打破國有壟斷、權貴壟斷,發展私有經濟,讓普通人受益其中;實現社會自治,發揮工會、農會、商會的獨立作用以及非政府組織的作用,以幫助弱勢群體進行團體的博弈;還要弘揚公平道德,將公平制度建設與公平道德建設結合起來。

總之,建設公平市場經濟,必須進行政府改革和制度創新,必須開展國家再造運動和平等權利運動。

2006-2-7

轉自《網路文摘》(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討論:中國深化戶籍改革的關鍵何在?
從「汕尾」看廣州三農問題的六大症結
胡星斗:制定《平等權利法》
胡星斗:建立公民問責制度和公民環境文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