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真正使人痛的是對疼痛的恐懼

人氣 36
標籤: ,

【大紀元5月25日訊】(大紀元記者龍在田報導)帶幼兒去過醫院的人都知道,孩子在打針前往往哭鬧得比注射後還兇。現在研究者通過大腦掃瞄找到了這種現象的生物學解釋:對有些人來講,對疼痛的恐懼帶來的痛苦超過疼痛本身。

寧用痛苦交換恐懼

在5月5日發表於《科學》雜誌的一項研究中,參加電擊試驗的志願者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寧願直接挨更強的電擊,只要能快點兒結束,也不願意受等著挨電的恐懼感的折磨。

研究發現,一個人大腦對即將到來的疼痛的注意程度,決定在等待階段所遭受的痛苦。這說明轉移注意力可以減輕恐懼對這些「極端怕痛者」所導致的痛楚。

據美聯社報導,由艾莫瑞大學(Emory University)的精神病學和行為科學教授伯恩斯(Gregory Berns)領導的這項研究,屬於一個方興未艾新領域「神經經濟學」(neuroeconomics),通過研究腦部圖像來瞭解人做選擇時的機理。

在此之前的大部份這類研究集中於有關獎勵機制,即人尋求正面結果的行為。而本次研究關注的是負面結果帶來的行為。

「畏懼通常導致錯誤決定」

一般的經濟學理論告訴人們:應該儘量延遲不好結果的發生,因為延遲中也許事情會發生轉機。但是,伯恩斯指出,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更傾向於「趕緊結束」。例如,他自己就總是在拿到信用卡帳單後立即付帳,而不是到期再付。「雖然這違反經濟學原則」。

伯恩斯因此設計了一個跟蹤腦中恐懼的實驗。他讓32個志願者接上核磁共振成像儀,並施以96次足部系列電擊,電擊強度從幾乎不能感覺到針扎一般不等。

參加者被告知每次電擊的強度將有多大,和電擊前1-27秒不等的等待時間。過後,參加者可以選擇:「願意中度電擊延遲5秒抑或27秒;是願意延遲20秒的輕度電擊抑或延遲3秒的強電擊。」

當電擊強度不變時,幾乎所有人都選擇短延時;但是也有「極端怕痛者」選擇無需等待加最強電擊。

痛楚的根源是恐懼

核磁共振成像儀顯示,腦中一個控制痛感強度的神經網在電擊前就開始活躍,而這片「痛覺網」的一些部份與注意力相關聯,並非掌管恐懼或焦慮的腦區。被試者越怕痛,腦痛覺中樞對痛覺的等待就越注意。換句話說,「將感到疼痛」這個信息是痛楚的根源。

科學家認為,這項發現支持了一個觀點那就是,當人決定是延遲還是加速一個結果的發生時,等待的感受好壞起了關鍵作用。

這項由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資助的研究,還未發現恐懼與濫用藥物之間有甚麼直接關係,但是現在科學家知道了健康人大腦是如何對預期的不愉快事件做出反應的,進一步的研究可以比較濫用藥物的人在同樣情況下是如何反應的。

人對某件事的預期反應完全出於後天得來的經驗,這些經驗在某些條件下是正確的,但總可能有例外,此時人若還只憑經驗做出選擇,就可能犯錯誤。◇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李家同:我們的社會會產生兇殘的文化嗎?
生命永恆,靈魂不滅嗎﹖
旱鴨子艾咪羅珊  因《海神號》克服恐水
角膜獲重生 留台生見證台灣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