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古長城遺跡保護工作難度高

標籤: ,

【大紀元5月7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七日電)世界文化遺產中國萬里長城遭受破壞亟待保護,但中國長城遺跡保護調研組調查後認為,目前長城遺跡保護工作面臨保護難度大、地方政府經濟拮据、保護工作認識不夠以及人為破壞嚴重等四大難題。

新華網報導,由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組成的調研組,從去年六月上旬至十一月下旬,先後深入寧夏各地調查二十多處長城遺跡。

調查發現,寧夏境內現存長城總長度一千五百公里,有城台七百多座,但長城保護狀況令人擔憂。

寧夏政協委員提出的長城保護專題報告說,寧夏長城保護主要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保護難度大。由於寧夏境內的長城分布在地廣人稀的戈壁荒漠、高山峽谷,點多、線長、面廣,文物管理人員很難到達現場,增加保護難度。

二、長城穿越的地區大多經濟貧困,地方政府財政緊張,很難拿出大量專項資金用於長城保護,加上缺乏保護長城牆體的科學技術,為長城保護工作帶來極大困難。

三是對保護長城的重要性認識不夠,一些地方沒有處理好發展經濟與保護文物的關係。

四是人為因素破壞嚴重。長城被毀壞原因除風雨剝蝕、山洪沖刷、風沙淤漫等自然因素外,人為破壞更嚴重,凡長城所經之處的平原或山區可耕作地帶,長城已無遺跡可尋。

尤其是一些地方在發展經濟過程中,把長城視為障礙而拆除,還有一些邊遠山區民眾利用長城牆體建造房屋,挖土掏洞,甚至把長城夯土採挖出來用作燒磚坯料。近年來,人為破壞長城遠大於千百年來自然因素對長城的損壞。

有「中國長城博物館」之稱的寧夏,自古為邊塞要地,素有「關中屏障,河隴咽喉」之稱。從文獻記載與修築技術斷定,自西周時期開始,戰國、秦、漢、隋、金、明等朝代都曾在此修築長城。

長城從南到北,自西向東,並行或相對跨越寧夏境內,進出陝西、甘肅兩省,彼此相去數百里,形成北部、中部、南部三道長城。寧夏的長城多為黃土夯築、碎石柴草混築、石塊壘砌,許多長城建築在懸崖峭壁上,,有的乾脆把山劈成懸崖作長城牆體。

相關新聞
未上賓館 王美心「緋」常堅持
新聞處理不周  今周刊發表聲明向城仲模致歉
亞太地區譴責中共集中營暴行
王美心:不再發言  張國華:傳聲明未見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