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強: 緬甸眾土族委員會拜訪印度觀察家研究基金會

貌強 Maung Chan (緬甸華族)

標籤:

【大紀元12月1日訊】
簡介印度觀察家研究基金會(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 )

上世紀90年代,印度由保護性經濟開始試探走向全球化。

1990年9月5日,印度知識份子、學者、各行各業專家等,共同致力組成「觀察家研究基金會」,以智囊團身份,向制訂國內外政策的各部門各機關,提供新思維、新策略、新路線、新方針,以便25年後,讓印度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實體之一,十億印度人民的實質生活,能得以充分提高。

緬甸眾土族委員會的拜訪

2007年11月26日,以秘書長廉薩空博士(Dr. Lian H. Sakhong)、副秘書長大衛 托(David Taw)、民族和解主任韓永貴(Harn Yawnghwe)、外事組長隋卡博士等 (Dr. Sui-Khar)為首的緬甸眾土族委員會(Ethnic Nationalities Council), 拜會了上述印度觀察家研究基金會,雙方坦誠地進行交談,並達成以下共識:

1。緬甸危機:

緬甸的當今政治危機,初步看,好像是民主思想與軍事統治的對立與對抗。追根究底就會發現:問題根源是1947年的彬龍協議(Panglong Agreement)被完全拋棄,憲法問題是根本。1947年的彬龍協議曾經確保緬甸眾土族:在緬甸聯邦內,擁有民族平等自主的土族邦。

緬甸的眾土族佔全國人口之40%;眾土族所生活的土族邦,佔全國土地之60%。所以,緬甸眾土族的要求,並不是少數民族的要求。

只要眾土族的要求不解決,國內和平就不可能實現,緬甸問題就會一直久懸不決。

值得注意的是:眾土族委員會反對使用任何暴力方式,來解決緬甸問題。

眾土族委員會的鬥爭目標:是要結束軍事統治,而非分裂緬甸聯邦。

眾土族委員會確認:留在緬甸聯邦內,各族和平共處,是最佳的選擇。

眾土族委員會希望:遵照聯合國成員大會1994年決議,敦促緬甸三大力量——軍政府、民主力量、眾土族力量等,三方坐下來對話,共同解決緬甸問題。

2。最近的僧侶民眾運動

該僧侶與民眾之示威抗議,充分顯示:緬甸聯邦全體人民——不分種族,不分緬族本邦或眾土族七邦,一律要求民主。被殘酷鎮壓的僧侶與民眾,不僅僅是緬族,還包括若開族、克倫族、孟族、撣族、甚至克欽族等。

3。目前的緬甸局勢

軍政府與昂山素姬的對話,應視為一個程序。眾土族委員會目前並不堅持一定要參加。然而,一旦實質性討論展開後,問題就不僅僅限於民主與軍事統治層面上了,憲法問題必然出現。於是,所有利益相關者——尤其眾土族,都必須坐在一起對話了,亦即三方對話就開始了。

4。經濟問題

經濟危機一定繼續存在,並且無法解決——主要是軍政府經營能力既差,管理也 不善。人民抗議還是會繼續發生。

5。國際與區域影響力

對緬甸問題,東盟沒有具體的機動解決方案。

眾土族委員會完全支持聯合國對緬甸所作的努力,然而中國俄國不會同意對緬甸採取任何重要行動。因此,中國印度等的區域性主動力量,最可能敦促緬甸向正面推進。

6。中國的作用

緬甸是中國重要的戰略通道。中國擔憂緬甸的不穩定,會影響其大西南落後省市區的開發。中國希望緬甸走向正常化,中國清楚表明,他會為此跟政府打交道。

7。印度的作用

眾土族委員會認為:印度的接觸政策,是毫無成果的,是失敗的。緬甸軍政府對兩國的安全、經濟、戰略等問題,既不關心也不使力。而印度,卻很少為緬甸人民著想。

眾土族委員會相信:對緬甸危機,印度發揮較大較好的區域影響力時機,已經來臨了。(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甘巴瑞:希望緬甸斡旋年底前有些進展
菲總統籲緬甸政府釋放翁山蘇姬
東亞十六國峰會  緬甸面對釋放翁山蘇姬呼籲
東盟首腦會第四天各國多邊接觸忙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