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初級):幼學瓊林(十)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30
【字號】    
   標籤: tags:

系列轉載由來:此文化課教材是正見網編輯部爲弘揚中國神傳文化,編寫的一套中國傳統文化教材。大紀元教育欄目編輯亦身同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在下一代延續的重要性,特將全系列轉載過來與廣大讀者分享。)

◇◇◇ ◇◇◇ ◇◇◇

【原文】
爆竹一聲除舊,桃符(1)萬戶更新。履(2)端(3),是初一元旦;人日(4),是初七靈辰(5)。

【註釋】
(1)桃符:懸掛在門口的二桃木板,上面書寫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以鎮邪壓鬼,叫做桃符,每年更新一次。後逐漸演變成春聯。
(2)履:踩、踏。
(3)端:初始。
(4)人日:黃曆正月初七日是人日。人日,即人類的生日。
(5)靈辰:人為萬物之靈,所以稱靈辰。

【語譯參考】
爆竹聲響起,送走了舊的一年;千家萬戶的門口換上新的桃符。履端,是正月初一元旦;人日,指正月初七。

* * *
【說故事時間】

「年」的故事

「年」的故事對世界各地的華人而言,黃曆新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這是一個充滿喜氣與歡樂的節日,更是親友團聚的好日子。

黃曆新年的來源,有根據且豐富而多采多姿的傳說可追溯到幾千年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年獸」的傳說。「年獸」是一個殘忍兇猛的怪物,每到除夕夜(黃曆十二月三十日)就會出來吃人,因此,除夕這天,人們總是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攻擊。

後來有一個神仙得知這種情況,非常同情凡間的百姓,便下凡教導人們如何阻止「年獸」的危害。原來它極懼怕紅色、火光及吵雜的聲音;於是人們就在門上貼著紅紙條,並整夜點著火炬、燃放炮竹,來威嚇「年獸」。「年獸」一無所得,只好逃回深山。到了第二天一大早,大家互相道賀,「恭喜」之聲不絕於耳,沉浸在打敗「年獸」的勝利與重生的喜悅中。

從此,每到除夕,家家戶戶燭火通明,在門上貼紅色的春聯、守更待歲、燃放炮竹,就漸漸成為一種風俗。
桃符、春聯與門神

新春時節,貼在門側的對聯又叫春聯。春聯最早是由避邪的桃符演變而來的。早從周代開始,我國民間過年就有懸掛桃符的習俗。所謂桃符,和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鬱壘」有關。

相傳在東海的桃都山上有一棵大桃樹,樹幹彎曲伸展,樹蔭可以遮住三千里的地面。鬼門就在大桃樹東北方的樹枝間,鬼怪每天都由此門進出。樹下有兩位神將:神荼、鬱壘把守。這兩位神將很厲害,只要發現傷害好人的惡鬼,就用蘆葦繩捆住他們,丟到山上喂老虎。神荼、鬱壘日夜在桃樹下巡邏,惡鬼妖魔都不敢來搗亂了。於是,人們用桃木雕了兩位神將的像,放在大門兩旁,以驅鬼壓邪,祈求平安。後來逐漸簡化成畫上他們的神像──左神荼、右鬱壘;最後更只把他們的名字,分別書寫在兩塊桃木板上,懸掛在門兩旁,據說一樣有效。神荼、鬱壘就成了民間俗稱的「門神」。這樣的桃木板就是桃符。

後來桃符又漸漸簡化,以方形紅紙畫個桃形,再寫上神荼、鬱壘的名字代替。到唐朝以後,又在這紅紙寫些吉祥話,再修飾對仗,慢慢就形成今天的春聯。到了五代十國時期,蜀後主孟昶寫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自孟昶題桃符以後,文人學士便群起效仿,於是題春聯之風便逐漸流傳。

但是,宋代時春聯還是稱之為桃符,桃符真正稱之為春聯,那是明代的事。據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後,除夕前,下令全京城的人們都得在門口張貼春聯,而且皇帝還親自出巡,一家一家觀賞取樂。春聯日盛,已有千年歷史,至今不衰。新年時千家萬戶寫春聯、貼春聯,已是中華文化最重要的一環。
【動動腦、想一想】
◎ 畫出想像中的年獸模樣。
◎ 收集每個民族、每個地方不同的過年習俗,並且和大家分享。

備註

本段原文參考三民書局發行之《幼學瓊林》
轉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周公卒,子伯禽固已前受封,是為魯公。魯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魯,三年而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後除之,故遲。」太公亦封於齊,五月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及後聞伯禽報政遲,乃歎曰:「嗚呼,魯後世其北面事齊矣!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史記•魯周公世家》)
  • 雲師(1)系是豐隆,雪神乃為滕六(2)。欻火(3)、謝仙,俱掌雷火;飛廉(4)、箕伯(5),悉(6)是風神。列缺(7)乃電之神,望舒(8)是月之御。甘霖、甘澍,俱指時雨;玄穹、彼蒼,悉稱上天。
  • 雪花飛六出(1),先兆豐年;日上已三竿(2),乃雲時晏(3)。蜀犬吠日(4),比人所見甚稀;吳牛喘月(5),笑人畏懼過甚。
  • 「一諾千金」原作「季布一諾」。據《史記·季布欒布列傳》載,漢代初年有一位叫季布的人,他樂於助人,很講信用,凡是答應過的事,一定會設法辦到,因此享有盛名。
  • 蓬萊(1)、弱水(2),惟飛仙可渡;方壺、員嶠(3),乃仙子所居。
  •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1),分財利多自與(2),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3)鮑叔謀事(4)而更窮困(5),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 (6)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7)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8),知我不遭時(9)也。吾嘗三戰三走(10),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 糾(11)敗,召忽(12)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史記•管晏列傳》)
  • 《千字文》、《三字經》、《百家姓》是清朝末年以前中國兒童啟蒙教育的基本教材,合稱「三、百、千」。由於文字簡潔實用,易於記誦,所以被當時的社會廣泛 接受而成為兒童必讀。因此;在那個時代只要受過教育的人大概都曾讀過。就是在今天,雖然已不再作為小學課本,但是依然有許多父母把它介紹給孩子們做為課外讀物。
  • 寒來暑往 秋收冬藏 閏余成歲 律呂調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