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中國勞動力供給將不再是無限

標籤: ,

【大紀元12月9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九日電)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今天表示,「民工荒」從珠三角蔓延到中西部,代表經濟發展過程中劉易斯轉折點(即勞動力過剩向短缺的轉折點)的到來,中國勞動力供給將不再是無限。

今天在上海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上,蔡昉說,從城市化因素考慮,預計從二零零九年開始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的比例將停止提高,穩定若干年後則呈現降低的趨勢。

蔡昉說,從農村勞動力的配置格局來看,在二零零五年農村四億八千五百萬的勞動力資源中,約兩億通過就地或外出實現向非農產業的轉移。

農業仍然需要一億七千八百萬的勞動力,剩餘的大約一億勞動力中有一半超過了四十歲。

蔡昉說,按照目前的激勵機制和激勵力度,農村勞動力向外轉移的規模,不足以滿足經濟高速成長的需要,從而形成「民工荒」現象。

蔡昉強調,這並不意味著農村勞動力沒有可以轉移的潛力,而僅是說明如果沒有工資水平的提高,或其他等值的激勵手段的加強,非農產業就不再能夠像典型的二元經濟發展時期那樣,輕而易舉地得到所需的勞動力供給。

蔡昉說,劉易斯轉折點非常重要。在此之前不論有多少新增就業,工資都不會漲,這是一個典型的二元經濟發展。

在這一點之後勞動供給不再是無限的,工資開始上漲,人均收入開始實質性地成長,這是一個典型的現代經濟增長。

他表示,隨著勞動力短缺現象的普遍出現,普通勞動者的工資水平已有上漲的趨向。這種上漲對範圍最為廣泛的中低收入家庭,具有效果明顯的收入提高效應。

而這些家庭又具有對於普通商品的較高消費傾向,因而推動了以食品價格上漲為主要驅動力的輕微通貨膨脹。

蔡昉說,預期明年勞動力短期現象將不會消除,普通勞動者特別是農民工的工資水平仍將繼續提高。這種工資上漲因有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支撐,因而不會危害中國宏觀經濟的穩定性。

相關新聞
中國警察暴力逼供層出不窮
中國持續打壓人權
胡塞襲擊引發連鎖反應 亞洲港口陷擁堵
618購物節銷售下降 中國零售業前景黯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