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海漫遊(162):古韻漆陶

人氣 20
標籤:

【大紀元4月12日訊】

在線觀看 下載觀看

觀眾朋友您好!歡迎收看藝海漫遊。今天我們為您介紹的是漆陶藝術家李幸龍。

陶藝家李幸龍在二OO五年漆藝大展中,展出別樹一幟,既有現代感又古韻盎然的漆陶作品。在陶藝世界中遊藝了二十幾年的李幸龍,不但曾經得到國內外的許多大獎,同時也連續五屆獲得台灣的「民族工藝獎」的獎項;然而,李幸龍並不因為在陶藝創作中有卓越的成績而自滿,卻依然保持他一貫嚴謹認真的創作態度,並且為了注入作品的生命力及提升藝術性,不斷的挑戰自我的創作空間。首先邀請李幸龍為我們介紹,新近展出的饕餮系列的作品。

在2005年台灣漆藝協會的年度大展中,展出了由陶藝家李幸龍製作,具有獨特風格的「漆陶」的作品,散發著濃濃的、優雅的中國古風。

瓷器呢在英文稱為China,漆器上講Japan,那我們現在在台灣做了一個漆陶是世界上各國所沒有,那個只有台灣有,所以呢,我也將這個漆陶定位,稱為我們台灣的一個特有文化,所以以後呢稱Taiwan Ware就是一個我們的漆陶作品。

其實漆陶呢是比較有文化特質的,那能夠傲視群倫,而且能夠代表我們台灣一個民特色的一個藝術品。

在古老陶器的領域裡,曾經出現過陶與漆結合的器皿,但大都是把陶器拿來當內胎,然後在上面一層、一層的塗上生漆,在層層疊疊的覆蓋下,完全看不到陶器本來的面貌。然而,李幸龍則讓陶和漆同時呈現在作品上,如同花火一樣燦爛的綻放開來。

以前我長時間在作陶,它能夠用外面所用到的就是大概以化妝土,或是所謂的釉藥這種素材來表現。在陶上面來講,這個東西它呈現的是一種比較厚實的、古?的一些特質,這是陶的一個特質。

為什麼我會想接觸到漆?漆它可以表現的那種層次是釉藥比較難以表達的。我們並不是說哪一種材質是比較好的,而是它兩種材質呈現的是不一樣的。我會加入漆,我是覺得這是跟我以往的創作風格加在一起是能夠達到加分的標準。漆的這個能夠表現出這個特質,是釉藥達不到,我才會選擇用漆來表現。

李幸龍從事陶藝工作長達二十幾年,多年來不斷尋尋覓覓,就為了讓陶藝有更寬廣的延伸空間,十年前開始跟著漆藝家賴作明學習漆藝,經過無數次的研究、試驗,終於得以突破瓶頸。

這一件作品它是饕餮的系列,這一系列的作品是我去年底,一個最新的展覽的一個系列主軸。我是取自於我們商朝戰國時期,比較容易在青銅器看到的一些,傳統的一些祥獸、一些紋飾那這些圖騰它是來自於,在我們中國有所謂的龍生九子。每一隻祥獸的特性都不一樣,其中有一隻饕餮,它的特性就是特別喜歡吃,所以這個圖案常被應用在,以前的鍋或鼎的器物上,另外有一些 ,比如說它的叫聲很響亮,它就被用在我們的一種敲鐘,鐘的紋飾裡面,那只是後來我們把青銅器上,看到的這些紋飾統稱為饕餮。

一九九七年,李幸龍成立「漆陶」工作室,隔年即展出「漆陶」作品。他成功的讓它實厚重的陶和冷凝華麗的漆在陶藝上款款對話。

我想我們在藝術創作領域裡面,每一種素材呈現的質感,可以表現的空間,都不一樣。

具有我們民族性的意涵的,架構在裡面,而不是所謂的當代藝術,就要遠離傳統,所以我希望一直在我的創作裡面,一直希望把這兩個元素,能夠很緊密的連結在一起,讓這件作品,不管在任何一個地方出現,它都能夠感受它是來自於,那一個民族的作者的作品。

憑藉自身的努力,李幸龍突破創作材質的藩籬,巧妙地融合中國的古味紋飾的質感與漆的層次感,呈現出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作品。

這一系列的作品來講,在創作這一系列的概念,它主要是來自於,我比較運用了化妝土比較粗糙的,這種質感,再加上我做了一些圖騰的彫刻,那我想呈現的第一個就是比如說它這件作品裡面,可以看到化妝土比較粗獷的部份,跟漆的比較細膩的部份,它做強列的一個對比。比如說這一塊一個寶石原礦來講,我們剛開始我們看到,一個寶石它展現出來,璀璨的那種質感,事實上它在原礦的時候,還是一個原始的,粗獷的一個表現,我們要展現它一種亮麗的部份,是要經過設計師,去研磨、彫琢、推光,它才能夠呈現寶石的,那種價值性出來,那這個系列,是我從這個概念去補捉。

由於長期間專注的遊藝在陶藝世界中,李幸龍自在的詮釋作品的各種意境,結構造型上大都表現出簡潔、古樸的風味,並且在大塊面的穩重,和局部的柔美曲線中,交織出一片瑰麗的陶藝天地。

今年四十二歲的李幸龍,求學期間在學校裡專攻的就是美工科陶磁組,懷抱著成為一位藝術創作者的夢想,雖然在二十幾年前台灣的陶藝環境尚未成熟,陶藝之路走得相當的艱苦,然而李幸龍始終努力堅持、從不輕言放棄,如今已經是一位台灣知名的陶藝家,年輕時候的夢想終於得以實現。

牆上的海報記錄著每一場精采的展覽,李幸龍自稱他不但勤於創作,更勇於嚐試,不但在陶藝中試圖加入其它媒材,在多年來更創作出很多不同題材、不同風格的作品。

我是大甲高中美工科的,第一屆的陶磁組,那當初外面的陶藝環境,訊息相當少,所以我們往後在畢業以後,學習的環境機會相當少;事實上二十幾年前台灣的陶藝,我們也是伴隨著台灣陶藝,在成長的一個初步,所以幾乎每一個作者,投入這個工作,他必須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是相當辛苦的。

我自己的部份是一直很堅持,希望我在還能夠生存下去的原則下,我就把所有的時間留給自己在創作。所以我在早期幾乎很少,去開陶藝班,凡而那時候陶藝教室,是比較容易生存。

一九六四年生於台中縣清水鎮的小康之家,排行老么的李幸龍,將工作室取名叫「費揚古」;他說當初一心只是想往創作的路上走,可是怎麼樣也沒有想到,要走過那段三餐不繼、萬般辛苦的路程。

早期我工作室在台北,在台北待了兩年,那個時候生存事實上是很不容易,不得不回到台中清水,自己在家裏在清水本地,成立自己的工作室,那事實上回來也是最重要是說,可能三餐還有家裏支援照顧,回清水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以後,像這個門神的系列,是我第一個創作出來的系列,這一系列的作品也是我第一次,開始參加國內的比賽得獎的作品,像這個是第一屆台北縣美展,第二名的作品。

自從一九八八年年畫系列首次獲獎之後,李幸龍十幾年來,參加近五十次國內外各種陶藝比賽,這些比賽的主辦國有紐西蘭、葡萄牙、澳洲、日本等國,李幸龍獲得了很多大獎。

中國年畫的圖騰,把它應用在作品上,也是由這個系列開始,導致我自己的一個,往後二十年的一個創作方向,我都比較刻意讓自己偏向,比較具有東方的一個,民族性的意識裡面去走,現代陶藝的創作。在早期我們每一年會有一次個展,在每一次的個展,我都會有一個新的、一個大的,主要想詮釋的一個標題。我曾經做過戲曲臉譜的系列,或者說像一些編織的紋路,編紋的系列。

其後,李幸龍以典雅的紋飾與富東方色彩的搭配,在現代陶藝注入強烈的民族性的作品,在一九九二年獲得第一屆民族工藝獎。

這一件作品大概是在一九九三的作品,這一件作品也是當初有參加,葡萄牙國際陶藝展,得到第三名的作品,這個階段剛好是在我大部份的時間都用在於,參加國內外各大比賽,比較幸運,那個時候也是剛好幾個獎項,都能夠獲得肯定的一個時期,所以也得到很大的鼓勵,對在這個階段,這是其中對我來講是,相當有意義的一件作品,所以我一直留下來都捨不得出去。

有一次在山間,李幸龍無意中看到一大片種植海芋田的漂亮花海,於是創作了這一個「花心繫列」的作品,其中有一組歌頌台灣的四季,意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新意,在一九九六年獲得第五屆的民族工藝獎。

這一件它的創作概念是蛻變,就是我在強調一隻蝴蝶,要在羽化成為有一對漂亮的翅膀,能夠展翅高飛之前,它必須經過繭的一個束縛,然後慢慢的才能夠延伸出,它的一個漂亮的色彩出來,整個這一個造型就是在,傳達破繭而出這一個過程,已經看到裡面的,這種漂亮的色彩紋飾的部份,那這個也是在談到我們每一個人,你要能夠在功成名就之前,你必須經過相當的一段時間,的一個辛苦的耕耘,你才有辦法累積出相當的成就,我們自己一路在陶藝創作裡,也是在這種狀態整個成長上來。

作品的內涵對應著自己陶藝生涯的真情告白,破□而出的李幸龍苦盡甘來,終於可以自由自在的遨遊在陶藝世界中。

像這一件作品是文字系列的作品,這也是我已經開始把漆跟陶,做結合的一個部份,最主要以下半部陶的部份,這一個系列我的創作的動機,是來自於文字的發明,它是對於一個人類成長來講,那是相當重要的一個關鍵,我們人類因為有了文字,可以把我們現階段的歷史,整個籍由記載而傳達下去,我們也可以透過文字的記載,去瞭解先人發展的一個過程。那這一件來講它除了漆,這一個部份就是,做一種貝殼的貼覆。

在陶器的胚體製作完成後,在半乾的狀態中,李幸龍將各種字體、各種大小的鉛字敲打、烙印上去,文字的凹凸面不但成為一種質感效果,同時也多了一分溫文爾雅的特質。

李幸龍在1987年,成立「費揚古」陶藝工作室,製作手工茶壺;甚至還曾經遠赴中國宜興,學習製作茶壺。他在不斷嚐試了各種創作路線後,最後選擇純藝術的表現方式;綜觀當今台灣陶藝環境中,有一些陶藝家緊緊跟隨著在西方美學的風潮,而有一些則是受限於傳統陶藝;然而李幸龍的漆陶作品,則不受制於這些,他走的是既有古意又創新的風格。

李幸龍說:「創作最重要的是觀念,作品百分之七十的生命力便是根源於此。」或許因為陶藝家具備了開放性的觀念,所以他才能長期保持令人驚嘆的創作力。

那像這一件,這個是山的對話的一個系列,當初我大概設計了差不多,大概三十件作品的個展,每一件都以山為主要的架構,它的形體架構,但是每一件的線條都不一樣,那像這個大標題裡面,它還有尋找到第二標題,像這一件它是開門見山。所以在這一個部份,我們做了一個,第二標題的一個裝飾,有另外一件現在是在英國,被一個英國博物館典藏。現在在重視所謂的森林資源,對我們的重要性,整個報章社會形態裡面,常常在講說不要再去任意破壞掉,我們的大自然的資源,所以我以這個社會形態的意念,去加註在一個作品上面。

陶藝是一項統合性的藝術創作,創作者不但要有胚體的成形技術,還要自行調配釉藥,同時還要掌握窯的結構與燒法,甚至還要精通彫刻、繪畫。

事實上陶跟其它藝術媒材,有最大的一個差別,就是它必須經過窯裡面的高溫燒。那在這個窯裡面 它在高溫狀態,它是在一個密閉空間裡面,我們沒有辦法去掌握,而且陶它的失敗率,牽扯一個最大關鍵就是在於,它從一件作品製作完到燒好,它大概有15%到20%的收縮,尤其在高溫燒的這個階段,那它在這個收縮狀態,你假如有一些接合的部份,或者說線條太過於厚薄不均衡,的一個狀態,它就很有可能會拉裂,尤其像這種比較造型類的,而且它彎曲面角度比較多的話,事實上它很容易造成,這個作品的厚薄比較不均衡,那我們現在利用我們的專業知識,可以在陶土的材料,選擇上 調配上,或者說成形的技法的加強上,可以儘量降低它的失敗率,但是到目前來講,我們幾乎都有一點五到兩成的失敗率。

在學校時讀的是陶藝科,畢業後也一直執守著陶藝的領域,在他的生活中早就和陶密不可分的熔煉在一起。然而就算如此,在窯爐中的世界,仍然是陶藝家無法觸及掌握的秘境。

那漆的東西,假如說我上了一層,它還沒有乾,你就沒有辦法再上第二層,它真的要靠天氣來(決定的),你沒有辦法催促它趕快乾。陶做完,漆的部份從打底到色漆,這已經上了十二層,那十二層到完全乾以後,再來就是要研磨。這十二層裡面,從三百二十到六百,然後一千 一千五 二千,二千號的水砂紙,這樣一層一層研磨到整個讓它達到光滑面,鏡面的效果,所以這個是要研磨出,你要的紋路質感出來。

天然生漆最特殊的一點是不能用高溫烘烤,而是要在自然的環境下讓它乾燥,在乾燥的過程中,它跟天候氣溫還有絕對性的關係,所以必須克服季節、時間所帶來的溫度控制問題。

事先在打底的時候,所佈置的一些紋路,跟你八層色漆套上去的色彩搭配,你就是隨時要磨到你要的那個感覺出來,然後整個研磨完以後,它還要經過四道的手續,做推光的效果處理它才能完全達到鏡面,才能夠顯示漆那種亮的效果質感。那我們現在一邊磨一邊擦,擦拭看你的紋路,是不是有達到你要的層次。研磨我自己覺得就是,它也大概是整個漆的製作過程,最辛苦的一段,你要拿著水砂紙,整個每個地方都要經過,相當細膩的研磨。

要讓天然漆與陶器結合,過程相當繁瑣。除了要利用變塗、貼付(螺鈿、堆漆扣)或者鑲嵌、研磨、推光等等,不但需要高難度的技巧,而且長時間的製作過程,更需要耐心毅力。

談到這個我們有一點感觸,就是陶的東西,尤其我們的東西,每一件都是單一一件,而且我們在參加比賽的時候,有一些比賽它前三名,就是美術館收了,那我們自己手邊都沒有了。

一般的雕塑作品,通常都是製作模型,然後翻模製作成很多件作品;然而陶藝創作卻只能是單一的作品,完全手工打造,每一件作品幾乎都是創作家的至寶,或許這也是陶藝家樂此不疲的陶醉其中的原因吧。

在燒窯方面,根據李幸龍多年來的經驗,他說一般的陶藝作品,體積越大它的收縮也就越大,失敗率相對就越高;然而還有一些,則是因為勇於挑戰難度高的作品而造成的失敗率;因為作品得獎而受到各界的肯定,更積極地轉化為繼續創作的動力,開創陶的現代藝術造型新格局。今天的節目就為您介紹到這裡,非常感謝您的收看。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功夫·尋道——武術大師李有甫的故事
【細語人生】見證大法的神奇(14)
【細語人生】見證大法的神奇(13)
【細語人生】見證大法的神奇(12)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