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階段夫妻 理財組合各異 規劃美滿家庭

標籤: ,

【大紀元6月1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田裕斌台北十六日電)家庭理財有時比個人理財更重要,銀行業者表示,無論屬於社會、家庭生活新手的「新人夫妻」,社會中流砥柱的「中堅夫婦」,或是收入寬裕的「熟齡佳偶」,都需依個人經濟狀況,以投資搭配保障來安排符合新家庭需求的理財計畫,才能讓家庭生活更加美滿幸福。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公佈「94年台灣地區家庭收支調查」,夫妻年齡在20至30歲的家庭,平均月收入約為新台幣 8萬3453元,對於這些職業生涯剛起步且不確定性高的「新人夫妻」,銀行業者建議,理財應著重「拒絕不必要開銷,存妥家庭第一桶金」,以因應未來生育子女或工作變動時所需的開銷。

舉例來說,傳統成家觀念要買房子及車子,但新人如果居住在交通便利的城市,可用捷運、公車代步,節省下來的車貸、油錢、租車位、保養等費用,即可作為理財資金,假設每個月可多省下 1萬5000元,以定期定額基金投資全球股市,年投資報酬 15%為例,累積 3年將可增加約67萬4751元的小財富。

在保險保障方面,許多「新人夫妻」在收入有限的情況下,如果以「雙十法則」的10倍年收入作為保額,保費壓力會很沈重,但「新人夫妻」也不要因此延後投保時機,可先檢視自我經濟能力調整保額目標,至少先以「三到五倍年收入加負債」來衡量應有總壽險保額,若不幸遇到突發風險時,還有 3到 5年的緩衝時間讓家庭經濟無虞,等經濟條件轉佳後,再增加保額比例。

其中,受薪族婚後可詢問所屬公司,員工配偶與子女能享有的團保服務有那些項目,因為公司團保是以公司團體議價,保費比個人保險優惠。

對於夫妻年齡30至40歲,平均月收入約10萬元的「中堅夫婦」,銀行業者則認為,在收入漸豐、需求趨於多元的情況下,理財著重「多元目標、分項管理」,建議先試算「子女養育」與「養老退休」等目標分別需要多少資金,每個月再分配資金以確保圓滿達成各項目標,同時最好提早投入資金進行養老規劃。

舉例來說,在35歲時,夫妻每月提撥 1萬元進行退休理財,以年報酬率 10%為例,累積到60歲退休,可獲得約1200萬元的養老金,如果等到10年後45歲才開始為退休投資,即使每個月投資金額提高一倍到 2萬元,到60歲仍難以累積到1000萬元。

而「中堅夫婦」在收入較佳的情況下,保額也建議以年收入10至15倍作為規劃基礎,可先向壽險顧問確認自己的保單是否在每 3年或 5年、結婚或生子時享有「保額增加權」,可按原保單額度增加 20%至 25%,對客戶的好處在於保險公司是按照原投保年齡計算加碼費用,而且只計算增額後的保單價值準備金來要求繳交費用,每單位保額所繳保費比重新購買更划算。

此外,年齡在40歲以上,平均月收入10萬元以上的「熟齡佳偶」,理財應著重「退休規劃」,這個階段不論是否有生育子女的計劃,對退休規劃都影響重大。假設45歲生子女,到60歲時,子女仍在國中就讀,意味退休後還有 7至 9年的時間需支付子女教育與生活費用,因此在累積退休養老金時,需考量每月應有多少養老金才足以同時支付夫妻生活費與子女教養費。如果夫妻計劃不生育,則應考量日後年齡增長時,需要加強醫療險與看護險的保障,才能應付幸福生活所需。

相關新聞
調理體質好「孕」到 
博碩士夫妻   婚姻學分不及格
學會理財 只需一個習慣
王文洋提產業新願景建言 1年內振興台灣經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