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京:「忘卻療法」的代價

梁京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6月6日訊】今年六四之夜,守在大陸教育部和各大學熱線電話機旁的官員們心情一定十分輕鬆,因為他們很清楚,學生組織紀念六四活動的概率幾乎為零。學生們或者在看電視上的選秀和球賽,或者在準備求職的簡歷,而最大的可能,則是在熱烈地交流“股經”,分享當天股市得失的快意和遺憾。

十八年了,由中共的智多星李瑞環開創的“忘卻療法”應該說取得了不小的成功。許多人之所以沒有去紀念六四,並不僅僅因為害怕當局的迫害,而是因為他們真的忘記了六四,或者從來就不曾知道有過這麼一回事。

在“忘卻療法”下已經生長出整整新的一代,毫無疑問,被稱之為“90後”的這一代人,將是“忘卻療法”各種長期後果最大的承受者。儘管他們中很少人知道六四,但是“忘卻療法”已經對他們的人格與人生留下了無法磨滅的印記。

“忘卻療法”得以成功的最大秘訣,就是讓人們在笑聲中除掉廉恥之心,一個人失去了廉恥之心,正義感就會成為精神的重負,而忘卻六四,也就成為擺脫這種重負的自然選擇。九十年代初以來,大陸風行起來的“調侃文學”和“情境喜劇”,雖然巧妙地揶揄了共產黨,但同時也成為去除廉恥感的糖衣毒藥。在這些調侃文藝的薰陶下成長起來的一代青年,解讀不了其中的政治嘲諷,卻難以逃脫其強大的殺傷力。

當然,去除廉恥感的手段,不僅僅是文藝,更有國家嚴密控制的教育系統。在當權者的姑息下,教師們把學校變成了自留地,不僅巧立名目多收費,更有人與學生串通一氣,坐地分贓舞弊之利。在一次次會意的微笑中,師生們共同把廉恥拋到了九霄雲外。

讓新一代許多人對社會徹底麻木的,是“忘卻療法”姑息下官僚們的雙重人格與雙重生活。當代青年人最司空見慣的,不僅是“各級領導”在電視螢幕和大會場上千人一面和千口一詞的無聊,而且是他們旋即與三陪小姐們同歌共飲的生猛。這些“三個代表”和“公僕”們的醜態和醜聞,也帶來了不少的笑聲,但這些笑聲,同時也帶走了多少人的廉恥。

“忘卻療法”的代價不僅僅是在寡廉鮮恥的社會環境中長大的一代新人,而且還有在欺人和自欺中成長起來的一代學人與官僚。中國的未來將為此付出什麼樣的代價,可以從大陸正在發生的一些事件中見到端倪。

事件之一,目前幾乎所有中國重要的大學都在準備教育部的考評。所謂準備,就是按照教育部的標準偽造教學檔案。為了達標,各個大學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經費,偽造以前的考卷,教案,儘管這是一個人所共知的秘密,儘管所有人都知道這件事情的荒唐,但是,沒有人能夠制止這出荒唐戲的繼續。

事件之二,就是現在的全民炒股。幾乎所有公私機構辦公室的電腦,白天都被用來炒股。這已經成為全世界的奇觀,但中國人自己已經看不出這有什麼不正常。

事件之三,大陸的官僚們正在與各種價格進行搏鬥,房價越調越高,看病越調越貴。最近發生的所謂印花稅先闢謠,後出臺的醜聞,有人以為是大陸當局的流氓伎倆。我以為不然。不提高印花稅率,本是官僚們自私的選擇,而最高當局害怕股市失控,否定了他們愚蠢的主張。

可見,從百姓到精英,大陸社會在“忘卻療法”的長期“治療”下,先失去明辨是非的能力,再失去辨別真偽的能力,現在正發展到失去判斷吉凶的能力。哀哉,中國,你還能自救嗎?

──轉自《自由亞洲電臺》(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梁京:葡萄還會變酸嗎?
梁京:假仁假義的仁政能走多遠?
梁京:溫家寶的末世良臣心態
梁京:物權法  財富的種子還是亂世的地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