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行家】最省材料的迷你画

陈秋瑾
font print 人气: 35
【字号】    
   标签: tags: , ,

一般常见的水彩作品尺寸有八开、四开、对开或全开,全开的尺寸因纸张品牌有差异,大约是112公分×76公分,一张全开可分成两张对开、四张四开、八张八开。八开纸张约为28公分×38公分左右,看起来面积颇小。以正常人眼睛视锥约60度角的情况而言,离八开画纸40公分还即可把整张画尽收眼底。

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是比八开画纸要小很多倍,介于64开和128开之间的迷你画。这样小面积的作品无论是创作或欣赏过程,都已经超乎吾人的习惯性。

以迷你画为探讨主题,除了有艺术史回顾的历史因素外,因其已超乎一般人的习惯性,它可以让创作者或欣赏者重新审视:什么是一张好作品,一张作品的好坏在于其质,而非在于量。

单元名称:迷你自画像

水彩史回顾:

水彩史上经常有迷你画的出现,除了水彩材料对小画创作有其方便性外,亦有因其适合非常亲近的把玩,而绘制小画。较为知名者有西元第七、八世纪以后的伊斯兰和印度小画(miniature),以及十六、七世纪欧洲的小型绘画(painting in little)。

伊斯兰是回教国家,画家几乎是完全地为回教教主和其寺院而作画,其中最能够表现伊斯兰艺术特征的是小画。这些小画的内容主要有人物画像和充满事件的故事描绘。

小画通常以不透明水彩(gouache)为媒介。这些粉状的颜料须以蛋和胶为媒介画在纸上,颜色鲜明,并且摒除线条的勾描,整个画面以极高的精确度描绘。这些画通常用于医论文、植物志、动物寓语、抒情和叙述诗,以及历史故事等书籍的插画。

当十三世纪回教徒的军队侵扰了北印度和中印度之后,回教文化和印度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到了十六世纪,印度被蒙古人征服,被蒙古人统治的期间,回教印的蒙古格蓬勃发展,特别在绘画方面,一个新的优美形式于焉誔生。这个派别以图饰手抄本闻名。一些最感人的作品是画在极其纤细精美的小型手抄本上,每张画的边缘都有精细的金色图案,以动物和花朵做为装饰,并以优美的画法搭配,内容则多为历史故事,因此写实的人物画法拥有很重要的地位。

另外,在欧洲方面,一般人相信纤细画最有根据的起源,是从图饰手抄本衍生出来的--这种小型图绘本是用来装饰圣经、祈祷书及弥撒书的。虽然大众将纤细画视为一种面积很小而镶有珠宝的作品,但它事实上应该被定义为一种易于握在手中的肖像画。因此它们的尺寸大约是25-30公分之间那么大。至于那些戴在身上,以做为装饰的纤细画,通常是圆形或椭圆形或长方形的,大小放于手掌上适于把玩和装饰,渐至十七世纪中叶,这些肖像画才以“小型绘画”为人所周知。

十六世纪时的纤细画通常是画在皮纸上的,兽皮尽可能剥得愈薄愈好,并且将它绷在木板上。之后先涂上一层稀薄的色彩,再用深红(lake)或赤铅(red lead)二色来画眼、鼻、嘴和耳朵。如果肖像画的肤色黝黑,那么就加上海炭(sea coale)媒黑(lampe black)色,使颜色变深,一点一点地,以精细熟练的手法,把它画至完美为止。

通常,衬以亮丽的蓝色背景,肖像画会呈显红润的生动感,并且可以烘托出都德(Tudor)王朝华丽的服饰。早期纤细画的画家有丰富的矿物性和植物性的颜料,那些颜料被他们捣成非常细的粉末。然后把这些粉末放在水盆中停留数分钟,再将它轻轻地倒入第二个容器中。这样反复数次后,把最后最好的沉淀物沥干,放置于象牙容器中。使用时,它们必需和胶粉或糖粉或者和蜂蜜混合,然后将它放在热水中融解。这样产生亮丽不透明颜料所绘制的作品,可以保持鲜艳亮丽直到今天。

欧洲许多国家都有这种美丽纤细的肖像画,但这种绘画媒材及方式在英国特别受到画家重视。英国王室中耽乐的风气提供“小型肖像画”很好的发展条件。贵族朝臣的肖像被他们的情人所配戴。亨利八世还主张将肖像画在文件上,伊利莎白一世也曾将她的纤细画像送给她的爱慕者和求婚者。

纤细画于伊利莎白一世在位期间发展到了顶点,之后在十八世纪期间发展更为普及,无数画家以这种媒材作画,而材科也变得多样化,除了皮纸之外,尚有象牙、珐琅以及磁器等。之后由于照相技术的兴起,纤细肖像画即渐渐式微,但至今仍有一部分画家从事这项艺术表现。

(本文转载自《水彩杂志》夏季号1994第四期 )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旭日东昇,冲破朝露,乍见背光枯寂的古教堂,教人引发思古幽情和唏嘘,只见海风扑面,渡头问见波流激转浪花拍岸,远方如万马奔腾似卷起千堆雪。
  • 我刚刚有一个伟大的发现……几个星期前我有一次早餐吃法国面包,面包表皮在烘烤时烤焦了一点。我把那种黑色刮下来和胶水混合,这样做出来的黑色很温和,像是Mummy(一种褐色含沥青的颜料)。
  • 淡泊名利的理查.波顿1951年出生于伦敦北方剑桥附近名为Huntington 的乡村里,从小就经常到剑桥的Fitzwilliam 美术馆观赏大师的传世原作,他花了相当的心思在这些迎风飞舞,且交错重叠的长草茎上,这对他以后的创作有相当大的助益,尤其在驾驭水彩的技巧上颇得大师们的精髓,进能发展出自以创作技法上特殊的风格
  • 对于一位18世纪女性艺术家来说,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艺术生涯非同寻常。她出生于瑞士一个贫寒的画家之家,作为独生女,她仍接受了广泛的教育,在十几岁时就已展现出肖像画和歌剧演唱的惊人天赋。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英语,这为她日后在国际上取得成功──成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家、欧洲上流社会的杰出女性奠定了基础。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 美国风景画家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沟通东西两岸的一座桥梁。他凭借对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与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国西部的精神,为那些永远不会亲自冒险西行的观众开启了一扇窗,让他们得以一窥落基山脉的雄伟壮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