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派恐暫無力執政:緬甸或成「另一南斯拉夫」?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9月28日訊】(亞洲時報 羅少蘭撰文) 緬甸政治亂局一觸即發,軍政府向示威群眾進行武力鎮壓造成了傷亡。今次示威由僧人帶領,導火線是政府大幅提高燃料價格,最大反對黨全國民主聯盟的成員也有參與。然而經歷近20年軍政府的高壓統治後,緬甸的反對力量幾乎分崩離析,在強弱懸殊的形勢下,他們是否有能力迫使軍政府分權?又若軍政府因國際壓力倒台,反對力量是否有能力接掌政權?

緬甸的反對力量基本上有兩大勢力,一是爭取民主的力量,他們以由昂山素姬為首的全國民主聯盟為核心;二是少數民族的反對力量 ,他們部份建有武裝,為對抗緬族軍閥對少數民族的獨裁統治而長期鬥爭。

今次示威似是民主鬥爭為主,未有明顯跡象顯示有少數民族武裝參與。帶頭的佛教僧侶雖然手持的是佛祖畫像,但西方傳媒仍然將示威行動視為民主抗爭,因為緬甸僧侶曾經參與1988的民主運動,是反對黨民盟的支持者,僧侶的行動很自然被看成跟民盟有關。

民盟領袖昂山素姬在1990年以壓倒性票數勝出大選後,軍人以必須先制憲為由,拒絕讓其執政,更把她長期軟禁,對其他民盟高層也進行了打壓,不但禁止他們接見外國政要,也經常在敏感時期遭當局逮捕。17年下來民盟已元氣大傷,加上群龍無首,民盟在緬甸社會的影響力不斷下降,現時民盟的黨員人數已不到鼎盛時期的10%,基層組織基本陷於癱瘓狀態。

民盟的主要支持者是緬甸的中產階級、非政府組織、大學生及流亡海外的民運人士,那些流亡海外人士當然難以在緬甸社會發揮重大影響,就算是在國內的支持者也因為軍閥的嚴密控制,而難以繼續進行民主活動。

緬甸國內另一重要反對力量是散佈全國的少數民族,自1948年獨立以來,民族問題一直是影響緬甸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約20個較大的少數民族都組建了自己的武裝,與軍政府展開長期對抗,其中撣邦與克倫族的反對鬥爭最為激烈,因為他們在緬甸獨立前就擁有清晰的國界,故要求獨立的意願也最為強烈。

自1988年奪權以來,軍政府一邊打壓強硬的少數民族,一邊也跟部份民族進行和解。1989年緬北的果敢族武裝第一個與政府達成和解,其後10年內陸續有17股反政府少數民族武裝與政府和談成功,故現時仍在進行抗爭的少數民族寥寥無幾。

總結而言,經歷軍政府長達20年的打壓及整治後,緬甸國內兩大反對力量已變得肢離破碎,沒有能力向政府有效施壓,反而1997年緬甸加入東盟後,在東盟諸國的壓力下,軍政府於2003年宣佈了實現民族和解、推進民主進程的7點民主政治路線圖計劃,主要內容包括重啟制憲過程、依法舉行大選和組成新政府等,但反對黨民盟質疑軍政府的誠意,一直以領導人昂山素姬仍被軟禁為由,拒絕參與制憲大會。

在民盟缺席的情況下,制憲大會確定了憲法原則,部份條款其實是為軍人繼續當政提供法理依據。這些大原則包括緬甸實行總統制,設立民族院和人民上下兩院,實行多黨議會民主制度及實行市場經濟制度等合理條款;但也包括軍隊在各級議會中必須擁有25%非選舉產生的議會代表名額,三軍總司令在國家陷入危機時可以接管國家政權等不合理條款。
緬甸國內形勢異常複雜,東盟秘書長王景榮曾經指出,若軍人政府受壓倒台,國內的少數民族隨時起義使緬甸陷入內戰,更有可能演變成「另一個南斯拉夫,而情況可能嚴重好幾倍」。

在沒有其他政治力量有能力取代軍政府的情況下,國際社會尤其是東盟、中國及印度等緬甸邦交國,應該繼續向軍政府施壓,迫使其與反對力量分權,重新制訂合理的憲法原則,並迫使其切實執行制憲過程及其後的選舉安排,以避免更嚴重的後果。(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歐洲議會副主席促抵制奧運
緬甸鎮壓示威中國低調報導引關注
東協敦促緬甸軍政府 立即停止暴力鎮壓
記者赴緬甸採訪遭槍殺 日本將提抗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