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稱中國基礎設施發展滯後

標籤:

【大紀元1月30日訊】(美國之音記者:許波2008年1月30日香港報導)中國南方大面積雪災和斷電導致今年的鐵路返鄉運輸受到嚴重影響,南北鐵路交通大動脈京廣線幾乎陷於癱瘓。一些學者和媒體表示,這反映出中國交通和電力等基礎設施滯後,應對危機能力脆弱的問題,值得政府深刻反思。

中央黨校的學者鄧聿文撰文指出,返鄉運輸對中國鐵路系統的壓力從來沒有間斷過,每年過年,如何把逾20億人次的旅客安全運送出去,是一個讓全社會揪心的問題。今年,這一長期潛在的問題終於借氣候災難之機全面爆發,致使多個城市的返鄉運輸陷於癱瘓,廣州火車站滯留的旅客多達數十萬人。

鐵路落後於民航和公路

文章認為,鐵路的最大問題是跟不上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大大落後於民航和公路。文章中列舉的數字顯示,截止到2006年,中國鐵路營運里程總長不足8萬公里,占全球鐵路總長度的6%,人均鐵路長度不足6厘米,但卻要承擔全球約24%的鐵路運輸。文章指出,這次春運癱瘓的直接原因是惡劣天氣導致100多列火車停運,但如果多修幾條南北大動脈,旅客也就不至於在陰冷的雨雪中滯留。

北京理工大學社會問題學專家胡星斗教授同意這種看法,他在接受中文部記者採訪時說:「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中國要達到10萬公里的鐵路。可是一直到現在我們還沒有實現孫先生百年前提出的目標。這就是為甚麼中國人新年回家這麼艱難、這麼擁擠,因為中國人太多了,中國鐵路通車里程太少了。」

農民工靠火車回家過年

中山大學的艾曉明教授長期關注和研究農民工問題。她說,僅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外來的農民工就多達3千萬人之多,他們微薄的工資迫使他們主要靠乘火車回家過年,因此在廣州火車站,他們寧願在陰冷的天氣裡等上幾天幾夜,也不捨得買一張飛機票回家。

艾曉明說:「我們看到,每年返鄉運輸都很緊張。許多農民工在這裡辛辛苦苦地工作,可是回家的時候卻要歷盡千辛萬苦,每年火車上都有因災難和事故喪生的情況。但是對於很多農民工來說,他們根本不可能掏錢買機票。」

一方面是巨大的鐵路客流量,另一方面是嚴重滯後的鐵路基礎設施。一些專家認為,根源就在於鐵路的行業壟斷造成建設資金缺口太大。中國第11個五年規劃計劃新增線路1萬7千公里,需要1萬2千500億元人民幣的投資,而鐵道部的投資和國家開發銀行提供的貸款不到計劃投資的一半,其餘的資金要靠社會融資來解決。

高度壟斷的行業

鐵道部2005年宣佈,鐵路和鐵路基本設施建設的領域向社會資本開放,但是迄今為止,地方和社會資本參與的熱情並不高。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胡星斗認為,問題的關鍵就在於中國鐵路是一個高度壟斷的行業。

胡星斗說:「鐵路是一個大壟斷的體制。鐵道部雖然是一個部,但它實際上它是一個企業,在部裡面進行統一核算,各個分局和機務段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不講效益、不講成本。這樣的體制使任何一種外資或民營資本進來以後都要虧本,因為他們都要被納入這個統一的核算體系,喪失自主權。」

譯解專家呼籲,這次由雨雪天氣導致的返鄉運輸癱瘓充分暴露了鐵路體制的不合時宜,因此打破鐵路的行業和行政壟斷,改革融資體制,進而加快鐵路發展不僅是春運的需要,更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香港的媒體和輿論認為,每當遇到返鄉運輸困難等緊急事件,內地政府都啟動集中調配等帶有運動式的公共應急處理機制,雖然可以暫時解決危機,但付出的成本和代價非常高昂。

相關新聞
大雪封路 大學生租雪橇欲滑回家
觀光局:新年團若因中國雪災不出團 可退費
中國雪災  謝長廷促兩岸彈性處理新年包機
長沙蔬菜價暴漲 貴州小城幾近斷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