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與油管政治

牽動國際情勢的黑色力量

文/劉必榮
font print 人氣: 22
【字號】    
   標籤: tags:

每一段時期,國際上都會出現一些大家所關心的議題,而且直接對國際政治(包括國與國的互動,以及各國權力的消長)造成影響。所以我們除了觀察體系結構之外,還得看這段時期國際上的中心議題有哪些,然後從這個議題或這幾個議題出發,輻射出去,看它所引起的漣漪效應。

供需不平衡造成飆漲

冷戰時期,因為東、西兩大陣營處於核子對峙的恐怖平衡之下,核子武器成為中心議題。所以圍繞核子武器的「核子嚇阻戰略」、「限武談判」、「反核武擴散」等議題,也成為世人關心的焦點。

冷戰結束之後,國際政治的互動模式丕變。世人對核武的關切退潮,石油、糧食與恐怖主義,一躍而成現今國際上的中心議題,而且彼此環環相扣。這一章我們來談石油。

石油為什麼漲價?政治因素、心理因素、經濟因素都有關係。伊朗與以色列之間的劍拔弩張、投機客的預期因素,都助長著油價的飆升。不過中國與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對石油的需求快速增加,造成供需不平衡,也是油價扶搖直上的重要因素。美國能源部曾指出,就算石油產量不變,市場上對原油的需求每增加百分之一,油價就可能上漲20%。

供需不平衡,中國、印度等國需油孔急,這是「需求面」,那麼「供給面」為什麼趕不上呢?石油專家指出,這個世界短少的不是石油,而是產油的能力。

確保油源的方法

全球石油儲量的65%,原油產量的45%,都來自七個國家:墨西哥、委內瑞拉、伊朗、伊拉克、科威特、俄羅斯和沙烏地阿拉伯。其中前六個國家都因為政治因素而影響產能。石油專家指出,這些國家應該對石油開採的設備與技術有更多的投入,但是他們或因民族主義,或因錢賺得夠多,不願再投入,導致油田開發設備的更新一直受到限制。至於其他產油國,如哈薩克、安哥拉、奈及利亞、巴西等,雖然有與西方合作,但產量增加有限。

觀察石油政治的背景時,我們要看些什麼?基本上看三個部分:石油進口國的動作、出口國的動作,以及買賣雙方關係的互動。

就進口國而言,我們可以看大家全球找油的布局。找油的途徑又可分為文、武二途。文指的就是爭取在產油國的探勘權、購併西方的小型石油公司、與產油國的石油公司合作,以及將政治與石油掛鉤,以增加籌碼,鞏固石油的來源等等。

石油與政治本就不可二分,現在尤其是如此。當中國的石油公司與印度競爭,爭取和緬甸在石油上合作時,用的就是這樣的說服。中國告訴緬甸,若與印度密切合作,讓印度的勢力進入緬甸,則將來印度若與中國發生衝突,緬甸勢必被捲入。反過來,若中國勢力進入緬甸,將來就算中國與印度衝突,緬甸和印度中間還隔個孟加拉,可以作為緩衝。所以從政治的角度來看,緬甸和中國走得近,當然比和印度走得近有利。緬甸想想,也有道理,於是在石油開發上與中國合作。這樣的說服,哪裡是基於經濟上的成本效益?它就是政治。

政治和石油掛鉤

中國和印度在蘇丹爭取石油開發權時,講的也是政治。蘇丹有豐富的石油資源,想把產油區標給外國石油公司去探勘。中國和印度都想取得探勘權,而蘇丹政府正好在中間拉一個打一個,以增加談判的籌碼。最後,中國乾脆去找印度,提議兩邊合作,一起拿下探勘權,免得老是讓蘇丹政府漁翁得利。

我曾經就這個問題詢問過中國大陸石油公司的人:難道你們就這樣信任印度,相信他們會跟你們合作嗎?得到的答案是:印度不敢背棄協議,因為他們還需要中國支持,幫助他們成為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大陸上稱為「入常」)。這又是一個政治和石油掛鉤的例子。

在這裡我們也發現,石油進口國在全球找油的的時候,彼此有衝突,也有合作。國際關係從來就不是靜止不動的。中國在2008年和日本就「東海油氣田」爭議達成協議,同意擱置主權,共同開發,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東海油氣田被稱為「第二波斯灣」,估計石油蘊藏量有250億噸,天然氣蘊藏量2,000億立方米。目前是以天然氣開採為主,也有少量凝結油伴隨產出。2004年中國開始鑽井開採,遭到日本抗議,爭議因此而起。日本認為東海海域有「中間線」,中國則不承認有「中間線」的存在。日本又表示,就算中國在中間線以西開採,但是海底的天然氣會產生「吸管效應」,中方開採的結果無可避免會吸走屬於日方的油源。所以日本要求中方停止開採,或提供相關的數據。中國拒絕,雙方關係一度陷入緊張。

摘自《國際觀的第一本書》先覺出版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960年代,拉夫拉克爵士(Sir James Lovelock)開始檢驗地球做為單一生命體的可能性,他後來命名的「蓋亞假說」(Gaia hypothesis)大大影響了生態學。這種假說宣稱地球會創造適合生命的條件,展現自我組織和自我管制的質素,類似於活的有機體。
  • 當我撰寫本文時,美國西部某州的州長正在發表就職演說,指出該州有許多不適任的老師和學生。但是他說,別擔心,說他和他的內閣保證讓他們負起責任。問題是,該州擁有全美最多的老師與學生人數,閱讀測驗的分數卻是全國最低,學校和圖書館支援評等也是最低,然而他的演說裡完全沒有提到。或許他認為,提高威脅會比增加書本效果更彰。
  • 離開這些孩子已經三年了,學校情形仍然沒有比從前改變多少,令我極度訝異。當我聽到新學校的老師談論班級畢業,他們說:「孩子們個個都已經長大,變成真正的紳士和淑女!他們變成熟了!」
  • 遊戲是孩子最自然而發的活動,透過遊戲孩子可以學習許多重要的事物。成人們大概都能接受孩子從遊戲中學習的觀念,但視遊戲為兒童重要的心理溝通媒介,就較易為一般父母所忽略。
  • 在單純的遊戲中,父母以同理心,進入孩子的世界,共同去發覺恐懼的來源,不僅讓孩子獲得精神上的支撐,同時,開創了一個發揮想像的空間,去表達、理解恐懼,從而走出恐懼。
  • 所以很多年輕學生在學習理化、生物、地科,甚至數學時,心中都有一堆「為什麼」的問題,這也是激發他們想一窺堂奧的原因之一。
  • 康德有句名言說:「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每個人必須要有平等的機會才能去自我實現。基本權利是不能剝奪一絲一毫,否則就無法實現自我。
  • 周勍曾憂心指出:如果不注意食品安全問題,未來導致中國大陸國力崩潰的原因,非常可能是因為食品污染問題而引起的社會動亂。針對這個一髮千鈞的問題,他在幾年前就已開始了大量、翔實具體的研究調查工作,部分成果就是現在這一本書《中國大陸食品污染》。
  • 如果說在中國大陸的大城市裡兒童們的不少疾病是由於吃和補的因素所導致的話,那麼在廣大而貧瘠的鄉村裡的兒童的遭遇就更足堪憂。如蔬果農藥殘留、有機磷。會引起神經功能紊亂,重者中毒死亡。果蔬食品的重金屬、亞硝酸鹽污染屬於慢性積累中毒,是導致兒童癌症、軟骨病等多種疑難怪病的因素之一。在阜陽這個城市裡,因其經年製售劣質嬰兒奶粉,導致多名大頭嬰兒事件而臭名遠播海內外,引起了全球對中國食品品質的關注和警覺。
  • 一直想寫一本讓一般人都看得懂的國際關係書。這個想法其實在20年前就已經萌芽。1987年底,台灣宣布解嚴,報禁隨即於1988年開放。當時我剛回國教書不久,應《中國時報》余紀忠先生邀請,進入報社兼任國際新聞中心主任,負責整個國際新聞的規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