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食品污染》序

中國的食品污染問題

文/仲維光
【字號】    
   標籤: tags:

周勍曾憂心指出:如果不注意食品安全問題,未來導致中國大陸國力崩潰的原因,非常可能是因為食品污染問題而引起的社會動亂。針對這個一髮千鈞的問題,他在幾年前就已開始了大量、翔實具體的研究調查工作,部分成果就是現在這一本書《中國大陸食品污染》。

《中國大陸食品污染》不僅是一本難得的好書,而且作者在當今中國知識界也可謂鳳毛麟角。為此,在所謂瘦肉精、紙包子等事件,再次使得中國大陸的食品污染問題引起世界關注的時候,我希望向讀者推薦周勍和他的這本書。

2006年,這部書在重要的國際報導文學獎──尤利西斯報導文學獎中獲得第四名,在柏林獲得了尤利西斯獎評獎委員會的一致好評。事後一些評委坦率地承認,由於異國語言、文化等原因,使他們對這部作品和作者的理解緩慢,因此,對於它和最高獎項失之交臂感到遺憾。它在中國一出版就遭到了禁止,但在香港、台灣以及日本等地得到出版,英文、法文與德文譯本已在翻譯及授權出版中。

單就所涉及的題目來說,這該是每個人必讀的書籍。食品是我們日常生活、甚至整個生命中最重要的內容。你如何能不知道你吃的是什麼,它們是怎樣來的?為此,這樣一個題目,這樣一個問題,不得有一點虛假和造作,必須嚴肅對待。

當我們談到假冒偽劣的商品,污染毒化了的食品的時候,尋根而上就會發現,在中國大陸流行的欺騙之風,不僅在物質產品上,也更在精神產品、文字產品上。這是一個社會現象。沒有一個領域是孤島,甚至這種浮誇虛脫的欺騙之風正是起自文字,起自所謂知識分子。

物質領域假冒偽劣和精神領域中假冒偽劣相輔相成造成了今天中國社會的腐敗。然而,這卻也正是周勍的過人之處,生於文化大革命時代的他,受的是一整套假大空的教育,入門、成名的是最容易浮躁虛華的文學,最終卻仍能出淤泥而不染。

在談假的、偽劣、污染有毒的食品的時候,周勍為我們提供了一盤真正的、貨真價實的、營養豐富的精神食品。這本《中國大陸食品污染》擲地有聲。為寫這本書,周勍花了兩年多的時間。為獲得第一手的資料,瞭解到真實的情況,他城市鄉村、天涯海角,親自進行了實際的調查和訪問。結果令人震驚,我們這樣一個以美食文化著稱,幾千年來推崇忠孝禮儀廉恥的民族,竟然是以這樣的方式進入商業社會。為了求生和金錢,美食也罷,禮儀廉恥也罷,在這個當代中國社會的秩序中都遭到徹底的蹂躪。食品污染、毒化已經幾乎無處不在。

中國大陸社會五十年來對精神的毒化,對社會倫理道德和傳統的摧殘,是這個食品污染的基礎。沿著周勍的目光,你能夠看到,和五光十色的有毒食品緊密相連的五十多年來的當代中國社會基礎,就是彌漫的、無所不在的恐懼和彌漫的、無所不在的謊言。使商販能夠放肆地說謊、欺騙的,就是那些在歷次政治運動中,靠吹牛撒謊造假等手段混到黨和國家領導人位置上的現實。

但眾人眼睛是雪亮的,沒有人能夠一手遮天。所以,透過食品問題周勍呼籲,必須針對這種泯滅天良的撒謊綜合症患 者,建立一個機制,讓制度來保障,整體地醫治因貪顢而泯沒的人心。◇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生命是一連串失落的考驗,失業、失婚、失去親人、失去健康。看似失去外在事物,其實是失去自我身、心、靈的某一部分。在復原的路上,承認失落,尋找意義;重整新自我,重建新關係,完成悲傷的任務,將不難發現,Less is more!
  • 【編按】人在世間之所以不安,就是怕失去。對一個人而言,最難面對的失去是生命的喪失,

    自己的或親友的。在人生路上,不論是你、我、他,不論是認識的、

    不認識的,大家同船共渡。長期從事安寧療護的蘇絢慧在

    《生命河流》一書中,與大家分享如何走向這個人生豐收的時刻

  • 閱讀保羅.霍肯的新書《看不見的力量》,從最後第八章〈重建世界〉一路往回讀到名為〈來自群眾的禮物〉的序言,是我個人最喜歡的方式。
  • 1960年代,拉夫拉克爵士(Sir James Lovelock)開始檢驗地球做為單一生命體的可能性,他後來命名的「蓋亞假說」(Gaia hypothesis)大大影響了生態學。這種假說宣稱地球會創造適合生命的條件,展現自我組織和自我管制的質素,類似於活的有機體。
  • 當我撰寫本文時,美國西部某州的州長正在發表就職演說,指出該州有許多不適任的老師和學生。但是他說,別擔心,說他和他的內閣保證讓他們負起責任。問題是,該州擁有全美最多的老師與學生人數,閱讀測驗的分數卻是全國最低,學校和圖書館支援評等也是最低,然而他的演說裡完全沒有提到。或許他認為,提高威脅會比增加書本效果更彰。
  • 離開這些孩子已經三年了,學校情形仍然沒有比從前改變多少,令我極度訝異。當我聽到新學校的老師談論班級畢業,他們說:「孩子們個個都已經長大,變成真正的紳士和淑女!他們變成熟了!」
  • 遊戲是孩子最自然而發的活動,透過遊戲孩子可以學習許多重要的事物。成人們大概都能接受孩子從遊戲中學習的觀念,但視遊戲為兒童重要的心理溝通媒介,就較易為一般父母所忽略。
  • 在單純的遊戲中,父母以同理心,進入孩子的世界,共同去發覺恐懼的來源,不僅讓孩子獲得精神上的支撐,同時,開創了一個發揮想像的空間,去表達、理解恐懼,從而走出恐懼。
  • 所以很多年輕學生在學習理化、生物、地科,甚至數學時,心中都有一堆「為什麼」的問題,這也是激發他們想一窺堂奧的原因之一。
  • 康德有句名言說:「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每個人必須要有平等的機會才能去自我實現。基本權利是不能剝奪一絲一毫,否則就無法實現自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