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海漫遊】千年不朽的藝術──石雕

嫣華、翠燕採訪報導
font print 人氣: 27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16日訊】從整個雕塑藝術來看,就如在歷史博物館展出的歷代佛像雕塑展,其中有一些千年的佛像,還是以石雕居多,可見石雕能夠從悠久歷史中走過來,它耐得住千年歲月的摧殘,承受得住改朝換代的無情的烽火。目前在全世界也還留有很多古代的石雕遺跡,如埃及的金字塔、希臘的神殿,在中國也有很多的石窟,甚至於有一些順著山的形勢雕鑿出來的,跟山一樣高的大佛。大型的石雕不但在古代有,近代也有,像美國黃石公園的4位總統的半身像,也同樣具有驚人的大氣勢。石雕可以說是一門擁有最久遠歷史的藝術,雖然近代的中國石雕藝術,除了廟宇之外比較少見,我們找到了堅持石雕藝術創作的現代雕塑家——王秀杞和王壬癸兄弟。

藝術起源於宗教

因為宗教信仰的需求,匠師們一代一代的傳承著他們的技藝,幾千年來從未中斷,所以在一般中國人的印象中,一談到石雕,就聯想到廟裡的龍柱、壁飾等等。然而,事實上遠非如此,在古老的中國,石雕藝術的發展絕對不下於歐美,曾經寫下輝煌燦爛的一頁。

我們拜訪了震旦藝術博物館館長張臨生,她說:「從東晉以來,就開始有了佛雕的藝術,一直到宋元明清,這個系列都沒有斷過。為什麼這一條長河能夠源遠流長?就是因為有許多的信眾,把他們虔敬的心,都表現在藝術的創作上面,雕塑藝術以佛像的雕塑為主流。藉著這些佛像,讓人不一定要讀佛經,不一定要到佛堂去禮佛,他在藝術的殿堂裡面,也能夠從中領略到佛法的美,佛相的莊嚴,以相表法,從中也能夠體會佛的寬廣無邊,這就是所謂的以相表法。」

中國有數十處的石窟,裡面藏著數量龐大的佛像雕塑,由此可見,石雕曾經盛極一時。在館中展出歷代佛雕藝術作品,涵蓋5世紀到17世紀等不同時代的佛像,除了看到佛像之美,更看到信眾們虔誠禮佛的心,讓這些佛像貫穿千年的時空而來。

藝術起源於宗教,不論是東方、西方都一樣。我們不得不相信,因為堅定的信仰,使匠師們擁有了超凡的力量,而創造出那些讓後世嘆為觀止的雕像。

石雕是藝術界的重工業

一提到石雕,大家大多會想到廟裡的龍柱。於是雕塑家王壬癸告訴我們:「廟中的石雕跟我們也是有淵源的,為什麼?你知道嗎?當我們剛開始雕刻石頭的時候,這些長輩、老師只是談理論,他們本身沒有操作,所以我們也會去跟廟裡的師傅請教。以前我哥哥王秀杞在學生時代,也曾在三峽祖師廟做過。因為李梅樹是他的主任,他找幾個得意的學生去幫忙,哥哥也去那邊幫忙,那邊有石雕、木雕的師傅,所以可以就近去請教他們。」王壬癸的哥哥王秀杞,畢業於國立藝專雕塑科,由於機緣巧合,曾經在李梅樹策畫重建的三峽祖師廟,協助廟宇的裝飾部分,由於這個機會,促成他走上了石雕的創作之路。

雕塑家王壬癸談到:在美的觀念裡,我們吸收學校老師的西洋美學的觀念;但是在技法上,雕刻實務操作,我們要跟石雕師傅學習。廟宇的雕刻師傅,他刻了30年、50年,都是他經驗的累積,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但是學到一個程度以後,我們便自己做工具,因為要就台灣的地利取材,要熟識各種雕刻的技法,只有自己才知道要用什麼樣的工具,用起來才會順手。


王壬癸工作中

顧名思義,石雕就是用石頭雕鑿而成的創作品,而且是每一個作品都得一刀一鑿的雕刻出來。看到施工時所使用的各種工具齊下,像是圓鋸、切刀、鑿子、電動研磨、砂布等,這些都是我們在欣賞美麗的石雕作品時,所難以想像的。有人說,石雕是藝術界的重工業,這句話用在石雕上面,十分貼切。不過,幸好生在這個時代,多了一些電動工具可以使用,不然的話,單要搬動那麼重的石頭就非常辛苦了。

在宋元以後,各種雕塑蓬勃發展,自此費時耗工、質材昂貴的石雕佛像逐漸被取代。然而,數百年後的今天,在一切講求快速、講求效率的現代,眼前的藝術家為何鍾情於石雕呢?

王秀杞認為,人像雕塑最重要的是要「傳神」,一件成功的作品,要能夠從眼神和表情中,讓人看得出它的氣質和潛在性格,他們的創作品涵蓋多種媒材。首先,我們先從比較特殊的石雕談起,同時也來看一看,他們的作品和古代的雕塑有什麼不同。

雕塑家王壬癸談到雕刻技法,他說:「雕刻家即使從歐洲留學回來,也沒有人敢刻寫實的東西,你再刻一百年、一千年,你也很難刻出像米開朗基羅這樣的傑作。在雕刻技法上,我們學習西洋的雕刻技法、比例結構、美學的概念。像我們騎木馬之類的作品是屬於東方的東西,加上西方的技法創作而成。」

雕塑的第一步是塑土,先用陶土或油土塑造出所要的形,形做好了以後,再把它翻成玻璃纖維。要刻石頭時,旁邊放著原作,然後看著它去雕刻。在還沒刻之前,你可以或高或低或左或右加以調整,直到滿意為止。有時候,當你一件作品做好的時候,你會覺得它本來就是應該這樣。

王壬癸說,石雕作品分為兩種,一種是巧雕,就是依石頭的樣子,再雕出適合它的作品,像故宮的翠玉白菜,它依特殊的色澤雕琢而成;而他們的雕刻不一樣,他們先塑形出來,再去想這個造形適合什麼樣的石頭。所以先塑形,再選石材雕刻,是他們石雕創作的方式。

王秀杞王壬癸的作品

石雕創作家王秀杞和王壬癸兩兄弟,在台北陽明山的山巒間,有一座雕塑工作室,致力於雕塑和石雕創作長達30年的時間。他們從小愛石、玩石,甚至想著石頭裡面有它們自己的生命。作品環繞著溫馨的親情倫理的主題,或是純真可愛的孩童的題材。不同造型的人物雕像悠閒的散落在樹蔭底下,從這些雕像中,除了可以看到創作家的寫實功力之外,比較特殊的是,很多石雕作品在現代是難得一見的。王秀杞說,希望透過他的作品,傳遞出真誠和善念,期許大家看了他的作品之後,也會跟著欣悅、快樂起來。

由於王秀杞兄弟的雕塑題材,大部分是人物系列,所以大都採用較為純色的石材,尤其他們應用在純真可愛的天之驕子以及親子系列,用了很多漢白玉、希臘大理石之類的石材。
雕刻師王壬癸告訴我們:「小孩子最天真、最可愛,模特兒擺的一個姿勢還不如小孩子來的好看。所以我們就選擇那種很純真的面,把它表現出來。小孩子的造形蠻多的,我們已經刻了30年了。」在王家兄弟的手中,尤其是天之驕子系列中小孩子的造形、表情,充滿溫潤、柔美,皮膚看起來好像富有彈性的樣子,竟然不覺得它是個很有重量的石頭。

由於好幾代以前,就已經住在陽明山的山區了,王壬癸說,他們有這個很好的地利條件,在寬闊的庭園裡工作,也不怕吵到鄰居。而王家兄弟的作品,使用很多各有特性的不同材質,諸如各種石材、銅、玻璃纖維等,有時候他們根據同一個造形,做出不同媒材的作品。


作品 / 娃娃系列 吹笛的小童


作品 / 對牛彈琴


作品 / 阿公講古

王壬癸為我們導覽「阿公講古」的作品,他說:「故事中的主角是我爸爸,那兩個小孩是我姐姐的小孩,那是真的阿公,因此感情才會如此純真。這個作品就是阿公在講古,兩個孫子在聆聽,而你也可以蹲在旁邊一起聽,於是聽眾又多了一個,它可以跟人這樣去互動,十分親切貼近。」

藝術家要讓自己的作品感動別人之前,要能夠先感動自己,這些靜靜的在搖晃的樹蔭下站著、坐著的雕塑所呈現的,是創作家自己的心情故事,同時也是上一個時代台灣農家生活的寫照。

石材的選擇

在陽明山上並沒有出產石材,王氏兄弟他們雕刻用的石頭是打哪兒來的呢?主要依賴進口的石材,提供創作之用。石材進口的時候,它是四四方方、蠻大的,大概有十幾噸、二十幾噸的一個大石頭,切割後才運來雕刻。在挑選石材的時候,第一、不要有裂紋,第二、不要有雜色的紋路。漢白玉的透明度比較好,可是它比較會有雜紋出現;而希臘的大理石比較白,主要是不要有裂紋,也不要有雜色。

王壬癸說:「在石雕領域裡面,雕刻技法跟它的材質的運用,選材是很重要的部分。譬如說,我要刻一個女體,需要那種柔軟的感覺。西洋的女體刻得很漂亮,因為他們的大理石很漂亮,因此用來刻女體就很合適。如果要刻農夫,弄一個白白亮亮光光的石頭,那個農夫看起來軟趴趴的,沒有那種質樸的感覺,所以我們就會選擇觀音山石、青斗石這種粗獷的石材。」石雕的選材,竟然要像孩子的教育一樣,因材施教。經由用心的選材,再經過精心的雕琢之後,融入在庭園的作品,看起來既自然、生動又典雅。

每種石材的硬度都不一樣,最硬的當然是鑽石,它的硬度大概是10度。在我們雕刻上用到的,大概花岡石算是最硬的,可能有6、7度左右;青斗石是大陸福建的石頭,也有5度左右;一般雕刻的大理石,大概只有2、3度而已;觀音山石也是2、3度,觀音山石跟大理石不一樣,大理石的紋理有方向,有點像木頭一樣。觀音山石跟青斗石,有點像混凝土,它是一個一個的結晶,所以它沒有方向。

奧羅拉石屬於大理石類,但是它的數量比較少,像米蘭教堂很多是這種石頭刻的,它有一點像花蓮的玫瑰石。
朱砂石屬於砂岩,這是中東的石頭,德國著名的海德堡,所使用的建材就是這種石頭。
奇哩岩石的特色就是,它的結構很鬆散,它的粒子很粗,中間一個結構跟一個結構當中,用放大鏡去看,它是一個洞一個洞的,所以這種石頭用火去燒,它不會龜裂。這種石頭質地很軟,用手搓一搓,就可以把它的粒子搓下來,但是你不動它,它可以放1百年不會掉下來。
青斗石的毛細孔沒有像觀音山石粗,它的硬度高達5度,它比較常被運用在廟宇的龍柱上。

千年不朽的藝術

要雕刻一顆堅硬的石頭,我們可想而之,它是如何的不容易。然而,或許這就是石雕令雕塑家著迷的地方,雕刻家要克服什麼樣的困難,才能讓堅硬的磐石表現出生命力?要付出什麼樣的耐心、毅力,才能喚起頑石的柔軟心?

很多人都很喜歡石雕,因為石雕有其它材料不能取代之處,第一、它沒辦法複製;第二、以保存時間而言,石雕放個1千年、2千年、3千年,新石器、舊石器時代的石頭都還在,石雕可以保存最久。石雕的好處就是,刻刀使力的大小,都可以在作品的上面表現出來,它很忠實的表現出作家的原貌,甚至於是用什麼刀刻的,都可以認得出來。你的一刀一斧會在作品上留下痕跡,所以有人說石雕是最接近作者的原創。@*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敦煌石窟的開鑿,前後經歷了十個朝代,貫穿了千年的歷史,古老的敦煌似乎不受時光洪流的影響,石窟中凝結著各個朝代的藝術文化,靜靜的述說著當年它們的輝煌故事。因為保存了從五胡十六國到元朝之間各朝的文化特色,壁畫中除了眾多偉大的神佛畫像之外,工匠筆下鉅細靡遺的記錄著當時供養人形像的部份,尤其具有考古價值。
  • 數量高達數千個的秦俑,據說找不到兩個面貌相同的。這真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萬萬沒有想到,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朝,他們早就用精準的寫實技法塑造兵馬俑了
  • 曾經滄海桑田的巨大變化,就這樣記錄在一塊石頭裡面,然而這也是石頭讓人著迷的地方,它可以保持固定的形象,千萬年不變。
  • 愛彌爾.賈列的作品被尊為玻璃藝術中的極品。在百年前,藝術家為了要成就這些讓人嘆為觀止的藝術,是要做出極大犧牲的,包括自己的身體健康,甚至於為之付出生命。賈列在53歲鉛中毒死亡,因為沒有兒子,使他的工藝技法沒有人得以傳承,所以很多技法就失傳了。
  • 一般而言,多數的藝術都是從視覺上去感受,但是木雕有一個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特有的氣味。蔡館長談到:「樟木有樟木的氣味,檜木有檜木的氣味,那種獨特的氣味是要上千百年才有的。上千年的才能散發出較多的芬多精,是十分香郁迷人的」。
  • 經過七年,兵馬俑再度來台,第一站抵達台中市科學博物館;策展人何傳坤博士表示,兵馬俑具有兩千年的歷史,價值已經無法用金錢來計算。
  • 黃媽慶善長用細膩的刀法刻畫「小小的世界」,除了物象質感的詮釋,在動態的掌握上更能表現得栩栩如生,而且在景物佈局以及剪裁的呈現上,也有深厚的功力。以細膩的雕工及優雅的風格見長,在視覺上,他的作品好像突破了木材的材質,具有彈性、柔軟的感覺,尤其在花鳥蟲魚的刻劃上,不但看起來栩栩如生,更呈現出如詩如畫的意境
  • 台灣是一個敬天畏神的地方,大部分的人們都有宗教信仰,在人們的生活中普遍存在著敬神、禮佛的思想和習慣。信徒們為了虔誠的禮敬神佛,他們依循古時候的規矩、禮制,去建造及裝飾祭拜神佛的殿堂。這其中包括木質的建築結構、木雕、彩繪、石雕、泥塑、交趾陶和剪黏等等,這些工藝被保存在廟宇裡,有的甚至長達數百年不變。
  • 在敦煌洞窟裡的壁畫,就是用膠來當作黏著的媒介,調和礦物質顏料所繪製的,至今仍然保持著美麗的顏色,讓現代人可以從中看到壯觀雄偉的神佛世界,以及古人優雅端莊的形象,同時這些壁畫也讓我們見識到,原來使用天然顏料的畫法,經得起千年時光的考驗。
  • 這張畫是我三度到長江三峽去遊覽,看到長江三峽兩岸的大山而畫下的,山都是非常奇特、非常奧妙的,非常雄壯。畫出來要有意境,要有精神,要厚重,不是輕飄飄的。大山有千萬噸之重,看起來有重量、有意境,又瀟灑生動。謝赫六法裡面,氣韻生動占第一位,氣韻生動要把它表現出來。猶如李白詩作『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意境再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