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海漫遊】化朽木為神奇──黃媽慶

嫣華、珮瑋採訪報導
font print 人氣: 6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10日訊】清朝時期鹿港被稱為台灣的第二大港埠,無論經濟、文風都曾經有過繁榮的歷史;今日的台灣鹿港雖然早已不見百年前的風采,但當地人民風淳樸,以傳承延續前人的傳統文化藝術為榮,因此而孕育出很多傑出的文化工作者及工藝家 。

與木頭無言的對話

台灣的木雕界裡,享有盛名的黃媽慶也是出身於台灣鹿港的名家之一,出生於1952年。黃媽慶在鹿港的漁村成長,十四歲時開始拜師學藝,當起了木器雕刻的學徒。朋友形容黃媽慶的個性,有如木頭材質一樣的敦厚樸實;而他自己也說,在工作時可以終日保持安靜、不發一語,在四十年的木雕生涯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專心一意的和手上的木頭做無言的對話。

由於不斷的鑽研,奠定了深厚的木雕功力。為了維持生計,黃媽慶早年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以雕製寺廟祭拜用品維生。例如公媽龕、刻花、神像、神轎等木雕。由於對創作的熱愛,漸漸的才轉型改走藝術路線發揮精湛才藝。

作品中展現強韌生命力

黃媽慶說他的創作大部分都來自大自然,因為大自然會給他很多啟示。黃媽慶早期以絲瓜的作品聞名,創作了為數不少的田園系列的作品,在腐朽與新生的對照之下,讓人感受到生生不息、強韌的生命力。例如荷花系列,是黃媽慶繼絲瓜及田園系列之後的得意佳作,作品中彷彿有歲月和時間的流動穿梭其中,更傳達出一種寫意、優雅的情調。


黃媽慶作品:萌


黃媽慶作品:等待

黃媽慶的荷花作品中,有時候會看到幾片快要枯萎的荷葉,在荷葉的破洞裡面,它偶而又會冒出一兩根新的枝芽出來;或者偶而在殘破的荷葉裡面看到一個小小的瓢蟲在上面等等。黃媽慶喜歡在枯乾的葉子線條的變化下,凹凸皺摺的感覺中,再用幾隻小生命來詮釋整個畫面。好像葉子乾枯了,但又有新的生命長出來。人家不表現的東西,他喜歡拿來表現成為自己的特色。
他的朋友魏秀娟說:「他不是要介紹已經快要落寞的生命,而是在沒落之後展現新生,這種好像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我想他是要傳達這樣的一個精神」。在黃媽慶的作品裡特別呈現出來這樣的精神,這是一個藝術家心裡面對大地的關懷,應該也是讓人最為欣賞的。

陳岸認為這種藝術構圖的方式,基本上是非常險峻的,突破了傳統。除了敏銳的觀察力之外,黃媽慶的眼睛就像攝影師鏡頭下的特寫一樣,對一般人來說可能不起眼的東西,他會先經由頭腦過濾後,再透過他的手,刻畫出在都會裡看不到的,鄉下的小東西、小植物或小生命體。魏秀娟談到,我們很多人的作品都會拍最美的東西;刻最美的東西;寫最美的東西,可他的作品就不是這樣了,有時候看起來不完美的東西,可是就出現在他的作品裡!在黃媽慶的眼中,應該是這個生命力很強,他想要展現這樣的新的生命力。


黃媽慶作品


黃媽慶作品


黃媽慶作品:情意綿綿

黃媽慶善長用細膩的刀法刻畫「小小的世界」,除了物象質感的詮釋,在動態的掌握上更能表現得栩栩如生,而且在景物佈局以及剪裁的呈現上,也有深厚的功力。以細膩的雕工及優雅的風格見長,在視覺上,他的作品好像突破了木材的材質,具有彈性、柔軟的感覺,尤其在花鳥蟲魚的刻劃上,不但看起來栩栩如生,更呈現出如詩如畫的意境。魏秀娟認為:「他在應用方面,可以將小動物、很細微的一些小植物的葉片,或一個果實,創作在它的作品裡面。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木訥、卻展現出很寬廣的一種,對即將快要隱沒的那些鄉土的力量」。魏秀娟感覺都會的東西進步是很容易的,然而要保留傳統的,過往的歷史、鄉村、漁村的生活那就不太容易了。而黃媽慶給她一種很深的返樸歸真的感動。

推陳出新不斷創作

從1992年起,黃媽慶即開始參加台灣全省美展、木雕創作等各種比賽,並且常常名列前茅,作品受到公私立美術館典藏。對於各式的邀請展,黃媽慶都很樂意的參與,因為要參展就必須拿出新的作品來,所以他藉此激勵自己推陳出新的不斷創作,也因此激發出很多不同系列的作品。
由於環境的變遷,現在鹿港漁村有很多魚類已經消失不見了。雖然黃媽慶沒有選擇當漁夫,但手筆下刻畫出各種鮮活的魚類也能用來緬懷烙印在他記憶中的那些生態繁榮的景象。陳岸說:「黃媽慶是非常質樸、非常木訥的一個藝術家。他用他的作品來做代言,作品中可以說是反映人生、反映他個人的一個思想領域的」。

一般說來,黃媽慶會根據拿回來材料的形狀,去構思。就是工與自然的相結合,黃媽慶認為這樣看起來質感會更好。也有把朽木拿來當做背景,讓人有歲月的感覺。因為現代人生活很緊張,黃媽慶會讓畫面簡單化,讓人看了覺得輕鬆。

黃媽慶的作品能呈現出木雕溫馨的原色、原味。從他大多取材於農村常見的瓜果、昆蟲之類的作品中,可以窺見他熱愛自然的本性。如同很多的工藝家一樣,執意的在創作的路上永遠不懈的堅持到底,黃媽慶說他將會用一生不停的創作,實現他永遠刻畫不完的木雕憧憬。@*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陳冠宇覺得要詮釋一首樂曲一定要注意原創者內心所要表達的東西,演奏者必須忠實的呈現出來。即使呈現的方式不同,演奏者可以有自己的想法,跟自己的不同的創新,但是一定要注重原創者所要的東西。
  • 膠彩畫源於中國唐朝時期,當時是被用來繪製金碧輝煌的宮廷建築,承傳到日本之後,他們將膠彩畫發揚光大,廣為畫家所喜愛,發展到後來更成為日本的國畫。金跟銀很明顯的有突出的感覺,這也是膠彩畫特色中,一種具有別致的裝飾作用。
  • 黃老先生的魏碑書法不但獨步藝壇,而且遠近馳名,除了在國內各大展覽常有個展聯展外,並先後在美國、法國、瑞士、德國等國舉行個展,深獲各界好評。其作品廣受各地及友邦人士珍藏。
  • 在密閉沒有光線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想見當年的工匠們,拿著燭光一筆一畫的在每一寸壁面上勾勒出細緻繁複的圖案,他們要付出多少時間和毅力才能完成這一座宏偉的石窟,憑藉的只是一顆對神佛敬仰與奉獻的心。
  • 敦煌石窟的開鑿,前後經歷了十個朝代,貫穿了千年的歷史,古老的敦煌似乎不受時光洪流的影響,石窟中凝結著各個朝代的藝術文化,靜靜的述說著當年它們的輝煌故事。因為保存了從五胡十六國到元朝之間各朝的文化特色,壁畫中除了眾多偉大的神佛畫像之外,工匠筆下鉅細靡遺的記錄著當時供養人形像的部份,尤其具有考古價值。
  • 數量高達數千個的秦俑,據說找不到兩個面貌相同的。這真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萬萬沒有想到,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朝,他們早就用精準的寫實技法塑造兵馬俑了
  • 曾經滄海桑田的巨大變化,就這樣記錄在一塊石頭裡面,然而這也是石頭讓人著迷的地方,它可以保持固定的形象,千萬年不變。
  • 愛彌爾.賈列的作品被尊為玻璃藝術中的極品。在百年前,藝術家為了要成就這些讓人嘆為觀止的藝術,是要做出極大犧牲的,包括自己的身體健康,甚至於為之付出生命。賈列在53歲鉛中毒死亡,因為沒有兒子,使他的工藝技法沒有人得以傳承,所以很多技法就失傳了。
  • 一般而言,多數的藝術都是從視覺上去感受,但是木雕有一個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特有的氣味。蔡館長談到:「樟木有樟木的氣味,檜木有檜木的氣味,那種獨特的氣味是要上千百年才有的。上千年的才能散發出較多的芬多精,是十分香郁迷人的」。
  • 經過七年,兵馬俑再度來台,第一站抵達台中市科學博物館;策展人何傳坤博士表示,兵馬俑具有兩千年的歷史,價值已經無法用金錢來計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