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漫游】千年不朽的艺术──石雕

嫣华、翠燕采访报导
font print 人气: 278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1月16日讯】从整个雕塑艺术来看,就如在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历代佛像雕塑展,其中有一些千年的佛像,还是以石雕居多,可见石雕能够从悠久历史中走过来,它耐得住千年岁月的摧残,承受得住改朝换代的无情的烽火。目前在全世界也还留有很多古代的石雕遗迹,如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神殿,在中国也有很多的石窟,甚至于有一些顺着山的形势雕凿出来的,跟山一样高的大佛。大型的石雕不但在古代有,近代也有,像美国黄石公园的4位总统的半身像,也同样具有惊人的大气势。石雕可以说是一门拥有最久远历史的艺术,虽然近代的中国石雕艺术,除了庙宇之外比较少见,我们找到了坚持石雕艺术创作的现代雕塑家——王秀杞和王壬癸兄弟。

艺术起源于宗教

因为宗教信仰的需求,匠师们一代一代的传承着他们的技艺,几千年来从未中断,所以在一般中国人的印象中,一谈到石雕,就联想到庙里的龙柱、壁饰等等。然而,事实上远非如此,在古老的中国,石雕艺术的发展绝对不下于欧美,曾经写下辉煌灿烂的一页。

我们拜访了震旦艺术博物馆馆长张临生,她说:“从东晋以来,就开始有了佛雕的艺术,一直到宋元明清,这个系列都没有断过。为什么这一条长河能够源远流长?就是因为有许多的信众,把他们虔敬的心,都表现在艺术的创作上面,雕塑艺术以佛像的雕塑为主流。借着这些佛像,让人不一定要读佛经,不一定要到佛堂去礼佛,他在艺术的殿堂里面,也能够从中领略到佛法的美,佛相的庄严,以相表法,从中也能够体会佛的宽广无边,这就是所谓的以相表法。”

中国有数十处的石窟,里面藏着数量庞大的佛像雕塑,由此可见,石雕曾经盛极一时。在馆中展出历代佛雕艺术作品,涵盖5世纪到17世纪等不同时代的佛像,除了看到佛像之美,更看到信众们虔诚礼佛的心,让这些佛像贯穿千年的时空而来。

艺术起源于宗教,不论是东方、西方都一样。我们不得不相信,因为坚定的信仰,使匠师们拥有了超凡的力量,而创造出那些让后世叹为观止的雕像。

石雕是艺术界的重工业

一提到石雕,大家大多会想到庙里的龙柱。于是雕塑家王壬癸告诉我们:“庙中的石雕跟我们也是有渊源的,为什么?你知道吗?当我们刚开始雕刻石头的时候,这些长辈、老师只是谈理论,他们本身没有操作,所以我们也会去跟庙里的师傅请教。以前我哥哥王秀杞在学生时代,也曾在三峡祖师庙做过。因为李梅树是他的主任,他找几个得意的学生去帮忙,哥哥也去那边帮忙,那边有石雕、木雕的师傅,所以可以就近去请教他们。”王壬癸的哥哥王秀杞,毕业于国立艺专雕塑科,由于机缘巧合,曾经在李梅树策画重建的三峡祖师庙,协助庙宇的装饰部分,由于这个机会,促成他走上了石雕的创作之路。

雕塑家王壬癸谈到:在美的观念里,我们吸收学校老师的西洋美学的观念;但是在技法上,雕刻实务操作,我们要跟石雕师傅学习。庙宇的雕刻师傅,他刻了30年、50年,都是他经验的累积,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但是学到一个程度以后,我们便自己做工具,因为要就台湾的地利取材,要熟识各种雕刻的技法,只有自己才知道要用什么样的工具,用起来才会顺手。


王壬癸工作中

顾名思义,石雕就是用石头雕凿而成的创作品,而且是每一个作品都得一刀一凿的雕刻出来。看到施工时所使用的各种工具齐下,像是圆锯、切刀、凿子、电动研磨、砂布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欣赏美丽的石雕作品时,所难以想像的。有人说,石雕是艺术界的重工业,这句话用在石雕上面,十分贴切。不过,幸好生在这个时代,多了一些电动工具可以使用,不然的话,单要搬动那么重的石头就非常辛苦了。

在宋元以后,各种雕塑蓬勃发展,自此费时耗工、质材昂贵的石雕佛像逐渐被取代。然而,数百年后的今天,在一切讲求快速、讲求效率的现代,眼前的艺术家为何钟情于石雕呢?

王秀杞认为,人像雕塑最重要的是要“传神”,一件成功的作品,要能够从眼神和表情中,让人看得出它的气质和潜在性格,他们的创作品涵盖多种媒材。首先,我们先从比较特殊的石雕谈起,同时也来看一看,他们的作品和古代的雕塑有什么不同。

雕塑家王壬癸谈到雕刻技法,他说:“雕刻家即使从欧洲留学回来,也没有人敢刻写实的东西,你再刻一百年、一千年,你也很难刻出像米开朗基罗这样的杰作。在雕刻技法上,我们学习西洋的雕刻技法、比例结构、美学的概念。像我们骑木马之类的作品是属于东方的东西,加上西方的技法创作而成。”

雕塑的第一步是塑土,先用陶土或油土塑造出所要的形,形做好了以后,再把它翻成玻璃纤维。要刻石头时,旁边放着原作,然后看着它去雕刻。在还没刻之前,你可以或高或低或左或右加以调整,直到满意为止。有时候,当你一件作品做好的时候,你会觉得它本来就是应该这样。

王壬癸说,石雕作品分为两种,一种是巧雕,就是依石头的样子,再雕出适合它的作品,像故宫的翠玉白菜,它依特殊的色泽雕琢而成;而他们的雕刻不一样,他们先塑形出来,再去想这个造形适合什么样的石头。所以先塑形,再选石材雕刻,是他们石雕创作的方式。

王秀杞王壬癸的作品

石雕创作家王秀杞和王壬癸两兄弟,在台北阳明山的山峦间,有一座雕塑工作室,致力于雕塑和石雕创作长达30年的时间。他们从小爱石、玩石,甚至想着石头里面有它们自己的生命。作品环绕着温馨的亲情伦理的主题,或是纯真可爱的孩童的题材。不同造型的人物雕像悠闲的散落在树荫底下,从这些雕像中,除了可以看到创作家的写实功力之外,比较特殊的是,很多石雕作品在现代是难得一见的。王秀杞说,希望透过他的作品,传递出真诚和善念,期许大家看了他的作品之后,也会跟着欣悦、快乐起来。

由于王秀杞兄弟的雕塑题材,大部分是人物系列,所以大都采用较为纯色的石材,尤其他们应用在纯真可爱的天之骄子以及亲子系列,用了很多汉白玉、希腊大理石之类的石材。
雕刻师王壬癸告诉我们:“小孩子最天真、最可爱,模特儿摆的一个姿势还不如小孩子来的好看。所以我们就选择那种很纯真的面,把它表现出来。小孩子的造形蛮多的,我们已经刻了30年了。”在王家兄弟的手中,尤其是天之骄子系列中小孩子的造形、表情,充满温润、柔美,皮肤看起来好像富有弹性的样子,竟然不觉得它是个很有重量的石头。

由于好几代以前,就已经住在阳明山的山区了,王壬癸说,他们有这个很好的地利条件,在宽阔的庭园里工作,也不怕吵到邻居。而王家兄弟的作品,使用很多各有特性的不同材质,诸如各种石材、铜、玻璃纤维等,有时候他们根据同一个造形,做出不同媒材的作品。


作品 / 娃娃系列 吹笛的小童


作品 / 对牛弹琴


作品 / 阿公讲古

王壬癸为我们导览“阿公讲古”的作品,他说:“故事中的主角是我爸爸,那两个小孩是我姐姐的小孩,那是真的阿公,因此感情才会如此纯真。这个作品就是阿公在讲古,两个孙子在聆听,而你也可以蹲在旁边一起听,于是听众又多了一个,它可以跟人这样去互动,十分亲切贴近。”

艺术家要让自己的作品感动别人之前,要能够先感动自己,这些静静的在摇晃的树荫下站着、坐着的雕塑所呈现的,是创作家自己的心情故事,同时也是上一个时代台湾农家生活的写照。

石材的选择

在阳明山上并没有出产石材,王氏兄弟他们雕刻用的石头是打哪儿来的呢?主要依赖进口的石材,提供创作之用。石材进口的时候,它是四四方方、蛮大的,大概有十几吨、二十几吨的一个大石头,切割后才运来雕刻。在挑选石材的时候,第一、不要有裂纹,第二、不要有杂色的纹路。汉白玉的透明度比较好,可是它比较会有杂纹出现;而希腊的大理石比较白,主要是不要有裂纹,也不要有杂色。

王壬癸说:“在石雕领域里面,雕刻技法跟它的材质的运用,选材是很重要的部分。譬如说,我要刻一个女体,需要那种柔软的感觉。西洋的女体刻得很漂亮,因为他们的大理石很漂亮,因此用来刻女体就很合适。如果要刻农夫,弄一个白白亮亮光光的石头,那个农夫看起来软趴趴的,没有那种质朴的感觉,所以我们就会选择观音山石、青斗石这种粗犷的石材。”石雕的选材,竟然要像孩子的教育一样,因材施教。经由用心的选材,再经过精心的雕琢之后,融入在庭园的作品,看起来既自然、生动又典雅。

每种石材的硬度都不一样,最硬的当然是钻石,它的硬度大概是10度。在我们雕刻上用到的,大概花冈石算是最硬的,可能有6、7度左右;青斗石是大陆福建的石头,也有5度左右;一般雕刻的大理石,大概只有2、3度而已;观音山石也是2、3度,观音山石跟大理石不一样,大理石的纹理有方向,有点像木头一样。观音山石跟青斗石,有点像混凝土,它是一个一个的结晶,所以它没有方向。

奥罗拉石属于大理石类,但是它的数量比较少,像米兰教堂很多是这种石头刻的,它有一点像花莲的玫瑰石。
朱砂石属于砂岩,这是中东的石头,德国著名的海德堡,所使用的建材就是这种石头。
奇哩岩石的特色就是,它的结构很松散,它的粒子很粗,中间一个结构跟一个结构当中,用放大镜去看,它是一个洞一个洞的,所以这种石头用火去烧,它不会龟裂。这种石头质地很软,用手搓一搓,就可以把它的粒子搓下来,但是你不动它,它可以放1百年不会掉下来。
青斗石的毛细孔没有像观音山石粗,它的硬度高达5度,它比较常被运用在庙宇的龙柱上。

千年不朽的艺术

要雕刻一颗坚硬的石头,我们可想而之,它是如何的不容易。然而,或许这就是石雕令雕塑家着迷的地方,雕刻家要克服什么样的困难,才能让坚硬的磐石表现出生命力?要付出什么样的耐心、毅力,才能唤起顽石的柔软心?

很多人都很喜欢石雕,因为石雕有其它材料不能取代之处,第一、它没办法复制;第二、以保存时间而言,石雕放个1千年、2千年、3千年,新石器、旧石器时代的石头都还在,石雕可以保存最久。石雕的好处就是,刻刀使力的大小,都可以在作品的上面表现出来,它很忠实的表现出作家的原貌,甚至于是用什么刀刻的,都可以认得出来。你的一刀一斧会在作品上留下痕迹,所以有人说石雕是最接近作者的原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敦煌石窟的开凿,前后经历了十个朝代,贯穿了千年的历史,古老的敦煌似乎不受时光洪流的影响,石窟中凝结着各个朝代的艺术文化,静静的述说着当年它们的辉煌故事。因为保存了从五胡十六国到元朝之间各朝的文化特色,壁画中除了众多伟大的神佛画像之外,工匠笔下钜细靡遗的记录着当时供养人形像的部分,尤其具有考古价值。
  • 数量高达数千个的秦俑,据说找不到两个面貌相同的。这真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万万没有想到,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他们早就用精准的写实技法塑造兵马俑了
  • 曾经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就这样记录在一块石头里面,然而这也是石头让人着迷的地方,它可以保持固定的形象,千万年不变。
  • 爱弥尔.贾列的作品被尊为玻璃艺术中的极品。在百年前,艺术家为了要成就这些让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是要做出极大牺牲的,包括自己的身体健康,甚至于为之付出生命。贾列在53岁铅中毒死亡,因为没有儿子,使他的工艺技法没有人得以传承,所以很多技法就失传了。
  • 一般而言,多数的艺术都是从视觉上去感受,但是木雕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特有的气味。蔡馆长谈到:“樟木有樟木的气味,桧木有桧木的气味,那种独特的气味是要上千百年才有的。上千年的才能散发出较多的芬多精,是十分香郁迷人的”。
  • 经过七年,兵马俑再度来台,第一站抵达台中市科学博物馆;策展人何传坤博士表示,兵马俑具有两千年的历史,价值已经无法用金钱来计算。
  • 黄妈庆善长用细腻的刀法刻画“小小的世界”,除了物象质感的诠释,在动态的掌握上更能表现得栩栩如生,而且在景物布局以及剪裁的呈现上,也有深厚的功力。以细腻的雕工及优雅的风格见长,在视觉上,他的作品好像突破了木材的材质,具有弹性、柔软的感觉,尤其在花鸟虫鱼的刻划上,不但看起来栩栩如生,更呈现出如诗如画的意境
  • 台湾是一个敬天畏神的地方,大部分的人们都有宗教信仰,在人们的生活中普遍存在着敬神、礼佛的思想和习惯。信徒们为了虔诚的礼敬神佛,他们依循古时候的规矩、礼制,去建造及装饰祭拜神佛的殿堂。这其中包括木质的建筑结构、木雕、彩绘、石雕、泥塑、交趾陶和剪黏等等,这些工艺被保存在庙宇里,有的甚至长达数百年不变。
  • 在敦煌洞窟里的壁画,就是用胶来当作黏着的媒介,调和矿物质颜料所绘制的,至今仍然保持着美丽的颜色,让现代人可以从中看到壮观雄伟的神佛世界,以及古人优雅端庄的形象,同时这些壁画也让我们见识到,原来使用天然颜料的画法,经得起千年时光的考验。
  • 这张画是我三度到长江三峡去游览,看到长江三峡两岸的大山而画下的,山都是非常奇特、非常奥妙的,非常雄壮。画出来要有意境,要有精神,要厚重,不是轻飘飘的。大山有千万吨之重,看起来有重量、有意境,又潇洒生动。谢赫六法里面,气韵生动占第一位,气韵生动要把它表现出来。犹如李白诗作‘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意境再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