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傳記精選:一代導演斯皮爾伯格(20)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12月13日訊】1971年這年對美國人來說是個不祥之年。2月,發生在舊金山山谷的一次地震,動搖著環球公司黑塔樓的地基,也動搖著代理人們的寶座。全城有許多舊房屋倒塌,62人被砸死。這些房屋建築得如此脆弱就像是用來拍片子的道具。9月,在紐約州北部,阿提卡的犯人們發動了暴亂,保衛人員和犯人之間發生了流血衝突。這年裡有越來越多的服役軍人從越南戰場上返回家園,但戰爭留下來的是持久的痛楚。因梅賴大屠殺事件於3月被判終身監禁的威廉姆•卡利長官在尼克松總統的請求下被保釋,改為監視居住。

  在娛樂性和危險性方面都超過已往的汽車車型,受到全國範圍的青睬,美國GM 公司為糾正汽車設計方面的失誤,扣住了67萬輛雪弗來汽車和卡車,福特公司扣住了22萬輛福特平多斯汽車。兩本有關底特律汽車的小說成為這年最暢銷的書。它們是阿瑟•黑利的《汽車城》(Wheels),和哈囉德•羅賓斯的《白特斯》(Betsy)。它們的銷量僅低於威廉姆•被特的《驅魔人》(TheExorcist)和湯拇•特里昂的《其他》(TheOther)。他們的書中充斥著許多城鄉日常生活中富有刺激性的垃圾,其描寫的細微程度直至美國人嘴裡的一顆腫牙。

  《阿姆伯林》的製片人丹尼斯•霍夫曼,始終不明白他的片子怎麼了。斯皮爾伯格正在導片子,麥克•梅爾正在《波士頓陌生人》(The Boston Strangler)中扮演角色。而他,這位曾給他們提供過機會、名字出現在《阿姆伯林》影片上,並給他們投資的人現在反而與此事毫無關係了。環球公司「短片部」後來想以9萬美金的價錢把片子的版權賣給他,「但有關性方面和吸毒的方面的鏡頭要拿出來」,他們說,因為「我們是為家庭拍片的公司。」霍夫曼憤憤不平地拒絕了。

對此事,斯皮爾伯格沒有發表任何支持他的意見。《阿姆伯林》已完成了幫他走進電影製片廠的使命。這部子的命運現在怎樣對他來說都無關緊要了。霍夫曼從環球公司手裡奪回片子後,把它賣給了派拉蒙公司。1970年派拉蒙公司是把它做為告訴人們一個幼稚、無價值的片子是怎回事的輔導片而發行的。

然而斯皮爾伯格的另一部片子,根據阿瑟•希勒爾的小說《愛利克•賽格最棒的推銷員》改編的影片《愛情故事》卻獲得了成功。男主角因出色地表演了與死去的戀人舉行催人淚下的婚禮那場戲而成為這年的幸運兒。這片子同時推出了兩位明星——瑞恩•歐奈爾和艾麗•邁克格勞,獲利超過100萬美元。人們在任何地方見到斯皮爾伯格都會叫住他說:「喂,我看了你的那部電影了。」斯皮爾伯格再也不是西德尼•辛伯格那個幾乎把瓊•克勞馥的試播片搞得一踏糊塗的侄子或表親什麼的了。這片子終於使他在「大銀幕」上有所成就。他真的是一個電影導演了。

  這個時期,好萊塢上上下下的年輕導演都變得十分熱衷於追隨丹尼斯•胡波和彼特•方達的調子,欣賞起吸毒、搖滾之流的內容來。就像《悠閒的騎手》(Easy Rider)中所表現的那樣。1970年,在一些有關嘎納電影節的報導中,把美國電影稱做「新的先鋒」。1971國際電影協會這樣評價道:

    美國電影更富於創新,更直接觸及現實,更深刻地表達個人觀點,像
  《艾麗斯的餐館》、《紅色聲明》……以及上百部不為人知的獨立製作的
  影片,它們拋棄了舊式浪漫的陳詞濫調,越來越以巧妙的構思接近現代美
  國人的生活體驗。

  舊好萊塢不知道該如何把握這行業新的、意想不到的方向,邁克爾•培說:「在這個時期,對年輕一代天才們來說,這正是一個闖進好萊塢幹他們想幹的一切的時候,因為再也沒有哪個製片廠對到底該生產哪種電影那麼肯定了。」

  似乎是一夜之間,剛從學校畢業的導演們就都開始對這個越來越時髦、越來越有魅力的行業想入非非。小說作者瓊•迪迪安是好萊塢一位忠實的觀察員,偶爾還是個劇作家,她曾這樣寫道:「城市裡的每個製片廠都被《悠閒的騎手》的利潤給搞昏了頭。你只要籌劃一部片於,人們就建議你至少要有75萬美元的預算,至少要僱用廉價的全國廣播公司的工作者,或技術人員聯合會成員,或僱用非固定團體成員組成的劇組,至少要僱用那個非常棒的22歲的導演。」

  1970年和1971年發行了許多斯皮爾伯格和與他同代導演們導的第一批早期影片,如:《格萊恩和蘭達》(Glenn and Randa),導演吉姆•麥克布里德;《正在調查》(Getting straight),導演理查德•拉石《我心中的珍尼弗》(Cover me Babe),導演諾爾•布來克,《西瓜先生》,(Watermelo Man),導演邁爾文•萬•皮伯斯,《到地窯去》(Up in the cellar),導演塞奧多斯•J•弗裡克。有幾位新導演成了斯皮爾伯格的朋友,像曾導過《大逃跑》(Riverrun)的約翰•考瑞,曾導過《嘿,媽媽!》(Hi,Mam)的布里安•得•帕爾馬。

革新運動的浪潮已經光顧環球公司很長時間了,但沒有人面對它能很快作出反應。經歷過第一次浪潮的魯•瓦薩爾曼對它的到來毫不理會,他所關心的只是環球公司電視節目方面的生意。1971年,他委派納德•泰恩,一個來自音樂行業,除了年輕之外沒什麼特殊之處的製片人去瞭解低成本的「替換項目」。到 1972年初期,泰恩帶回了蒙特•赫爾曼的《雙行道》(Two lane Blacktop),弗朗克•帕瑞的《一個瘋狂的女主人的日記》(Diary of a Mad Housewife)和約翰•卡少維茲的《米妮和莫斯柯維茲》(Minnieand Moskowitz)。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20年代,陸、海軍在軍種協作的問題上產生了激烈的爭吵,但麥克亞瑟任總參謀長時交了好運。當時的海軍總司令是海軍上將威廉‧維奇‧普拉特,他與陸軍的關係很好。最終普拉特成了麥克亞瑟最忠實的崇拜者之一。
  • 在這個斯皮爾伯格像無照經營者一樣徘徊了多年的製片公司裡,他幾乎不相信自己的運氣。

    他在月桂峽谷租了一套每月需付130美元的狹窄公寓,他用軟沙發包和電影宣傳畫裝飾了這間房屋,可他幾乎沒時間呆在這裡。無論每天晚上電影廳的劇場裡放映什麼片子,他都去看。第二天,他找什麼人通通電話,在電話裡對影片中演員們的表演、導演們的手法和製片人的能力評頭晶足一番。製片人兼作者威廉姆‧林克談起他時說:「他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即使是那個時候,我們似乎已經知道我們早晚有一天要為他工作。」

  • 此時此刻克勞馥還沒有馬上要發怒的跡象,她只是嚴肅地盤問斯皮爾伯格,問他拍過什麼片子?「沒有拍過正片而僅僅拍過一個短片?」她冷冷地問他。那座黑塔樓裡的人都是怎麼對她說的?「不,媽媽,」斯皮爾伯格用顫抖的聲音說,「我只是根據環球公司的要求以我自己的方式拍。」
  • 斯皮爾伯格離開環球公司後第一個想法就是一頭紮進私下拍片的行列,許多南加州大學的畢業生們正在用這種方法給自己樹名。「我想拿用16毫米機器拍的片子加入這個行列,但我不能真正介入進去,因為我甚至拿不出100美元來投資一部片子。」
  • 每10年間都能湧現出一批出類拔草的寫作人才,巴伍德和羅賓斯就是70年代的才子。由於他們的作品都是類似情節劇和有動作片傾向的作品,因此在今天的人眼裡,它們就像是某種通過電腦將一個個片段機械地排列組合起來的產品。這成就大部分應歸功於像喬克‧瓊斯、得克斯‧阿沃格、弗朗克‧塔斯林和沃爾特‧迪尼斯這類的動畫大師而不是40年代那些費盡心機在情節上和背景道具上下功夫的人們。
  • 1935年10月,麥克亞瑟由82歲的老母親、嫂子瑪麗•麥卡蘭•麥克亞瑟、助手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和托馬斯•傑弗遜•戴維斯陪同,登上了西去的列車。他們去舊金山趕「胡佛」號輪船。「胡佛」號的船舷上將擠滿名流—一包括副總統約翰•南斯•加納及十幾名參議員和眾議員——全都是去參加菲律賓共同體成立及奎松任首屆總統的典禮的。
  • 成功對斯皮爾伯格的事業起到了一種槓桿作用。福來德•菲爾德斯開始重談對斯皮爾伯格的僱用條件。1970年12月28日《綜藝》 (Variety)提到了斯皮爾伯格的另外兩份合同,一份是任專職製片人的5年合同,一份是任非專職導演的6年合同。這是他走向全面獨立製作之路的第一步,從此他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理想不在於成為一個有創造力的製片人,而在於把自己錘煉成電影製作行業中的一個佼佼者——一個電影皇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