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记精选:一代导演斯皮尔伯格(20)

font print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12月13日讯】1971年这年对美国人来说是个不祥之年。2月,发生在旧金山山谷的一次地震,动摇着环球公司黑塔楼的地基,也动摇着代理人们的宝座。全城有许多旧房屋倒塌,62人被砸死。这些房屋建筑得如此脆弱就像是用来拍片子的道具。9月,在纽约州北部,阿提卡的犯人们发动了暴乱,保卫人员和犯人之间发生了流血冲突。这年里有越来越多的服役军人从越南战场上返回家园,但战争留下来的是持久的痛楚。因梅赖大屠杀事件于3月被判终身监禁的威廉姆•卡利长官在尼克松总统的请求下被保释,改为监视居住。

  在娱乐性和危险性方面都超过已往的汽车车型,受到全国范围的青睬,美国GM 公司为纠正汽车设计方面的失误,扣住了67万辆雪弗来汽车和卡车,福特公司扣住了22万辆福特平多斯汽车。两本有关底特律汽车的小说成为这年最畅销的书。它们是阿瑟•黑利的《汽车城》(Wheels),和哈啰德•罗宾斯的《白特斯》(Betsy)。它们的销量仅低于威廉姆•被特的《驱魔人》(TheExorcist)和汤拇•特里昂的《其他》(TheOther)。他们的书中充斥着许多城乡日常生活中富有刺激性的垃圾,其描写的细微程度直至美国人嘴里的一颗肿牙。

  《阿姆伯林》的制片人丹尼斯•霍夫曼,始终不明白他的片子怎么了。斯皮尔伯格正在导片子,麦克•梅尔正在《波士顿陌生人》(The Boston Strangler)中扮演角色。而他,这位曾给他们提供过机会、名字出现在《阿姆伯林》影片上,并给他们投资的人现在反而与此事毫无关系了。环球公司“短片部”后来想以9万美金的价钱把片子的版权卖给他,“但有关性方面和吸毒的方面的镜头要拿出来”,他们说,因为“我们是为家庭拍片的公司。”霍夫曼愤愤不平地拒绝了。

对此事,斯皮尔伯格没有发表任何支持他的意见。《阿姆伯林》已完成了帮他走进电影制片厂的使命。这部子的命运现在怎样对他来说都无关紧要了。霍夫曼从环球公司手里夺回片子后,把它卖给了派拉蒙公司。1970年派拉蒙公司是把它做为告诉人们一个幼稚、无价值的片子是怎回事的辅导片而发行的。

然而斯皮尔伯格的另一部片子,根据阿瑟•希勒尔的小说《爱利克•赛格最棒的推销员》改编的影片《爱情故事》却获得了成功。男主角因出色地表演了与死去的恋人举行催人泪下的婚礼那场戏而成为这年的幸运儿。这片子同时推出了两位明星——瑞恩•欧奈尔和艾丽•迈克格劳,获利超过100万美元。人们在任何地方见到斯皮尔伯格都会叫住他说:“喂,我看了你的那部电影了。”斯皮尔伯格再也不是西德尼•辛伯格那个几乎把琼•克劳馥的试播片搞得一踏糊涂的侄子或表亲什么的了。这片子终于使他在“大银幕”上有所成就。他真的是一个电影导演了。

  这个时期,好莱坞上上下下的年轻导演都变得十分热衷于追随丹尼斯•胡波和彼特•方达的调子,欣赏起吸毒、摇滚之流的内容来。就像《悠闲的骑手》(Easy Rider)中所表现的那样。1970年,在一些有关嘎纳电影节的报导中,把美国电影称做“新的先锋”。1971国际电影协会这样评价道:

    美国电影更富于创新,更直接触及现实,更深刻地表达个人观点,像
  《艾丽斯的餐馆》、《红色声明》……以及上百部不为人知的独立制作的
  影片,它们抛弃了旧式浪漫的陈词滥调,越来越以巧妙的构思接近现代美
  国人的生活体验。

  旧好莱坞不知道该如何把握这行业新的、意想不到的方向,迈克尔•培说:“在这个时期,对年轻一代天才们来说,这正是一个闯进好莱坞干他们想干的一切的时候,因为再也没有哪个制片厂对到底该生产哪种电影那么肯定了。”

  似乎是一夜之间,刚从学校毕业的导演们就都开始对这个越来越时髦、越来越有魅力的行业想入非非。小说作者琼•迪迪安是好莱坞一位忠实的观察员,偶尔还是个剧作家,她曾这样写道:“城市里的每个制片厂都被《悠闲的骑手》的利润给搞昏了头。你只要筹划一部片于,人们就建议你至少要有75万美元的预算,至少要雇用廉价的全国广播公司的工作者,或技术人员联合会成员,或雇用非固定团体成员组成的剧组,至少要雇用那个非常棒的22岁的导演。”

  1970年和1971年发行了许多斯皮尔伯格和与他同代导演们导的第一批早期影片,如:《格莱恩和兰达》(Glenn and Randa),导演吉姆•麦克布里德;《正在调查》(Getting straight),导演理查德•拉石《我心中的珍尼弗》(Cover me Babe),导演诺尔•布来克,《西瓜先生》,(Watermelo Man),导演迈尔文•万•皮伯斯,《到地窑去》(Up in the cellar),导演塞奥多斯•J•弗里克。有几位新导演成了斯皮尔伯格的朋友,像曾导过《大逃跑》(Riverrun)的约翰•考瑞,曾导过《嘿,妈妈!》(Hi,Mam)的布里安•得•帕尔马。

革新运动的浪潮已经光顾环球公司很长时间了,但没有人面对它能很快作出反应。经历过第一次浪潮的鲁•瓦萨尔曼对它的到来毫不理会,他所关心的只是环球公司电视节目方面的生意。1971年,他委派纳德•泰恩,一个来自音乐行业,除了年轻之外没什么特殊之处的制片人去了解低成本的“替换项目”。到 1972年初期,泰恩带回了蒙特•赫尔曼的《双行道》(Two lane Blacktop),弗朗克•帕瑞的《一个疯狂的女主人的日记》(Diary of a Mad Housewife)和约翰•卡少维兹的《米妮和莫斯柯维兹》(Minnieand Moskowitz)。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20年代,陆、海军在军种协作的问题上产生了激烈的争吵,但麦克亚瑟任总参谋长时交了好运。当时的海军总司令是海军上将威廉‧维奇‧普拉特,他与陆军的关系很好。最终普拉特成了麦克亚瑟最忠实的崇拜者之一。
  • 在这个斯皮尔伯格像无照经营者一样徘徊了多年的制片公司里,他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运气。

    他在月桂峡谷租了一套每月需付130美元的狭窄公寓,他用软沙发包和电影宣传画装饰了这间房屋,可他几乎没时间呆在这里。无论每天晚上电影厅的剧场里放映什么片子,他都去看。第二天,他找什么人通通电话,在电话里对影片中演员们的表演、导演们的手法和制片人的能力评头晶足一番。制片人兼作者威廉姆‧林克谈起他时说:“他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即使是那个时候,我们似乎已经知道我们早晚有一天要为他工作。”

  • 此时此刻克劳馥还没有马上要发怒的迹象,她只是严肃地盘问斯皮尔伯格,问他拍过什么片子?“没有拍过正片而仅仅拍过一个短片?”她冷冷地问他。那座黑塔楼里的人都是怎么对她说的?“不,妈妈,”斯皮尔伯格用颤抖的声音说,“我只是根据环球公司的要求以我自己的方式拍。”
  • 斯皮尔伯格离开环球公司后第一个想法就是一头扎进私下拍片的行列,许多南加州大学的毕业生们正在用这种方法给自己树名。“我想拿用16毫米机器拍的片子加入这个行列,但我不能真正介入进去,因为我甚至拿不出100美元来投资一部片子。”
  • 每10年间都能涌现出一批出类拔草的写作人才,巴伍德和罗宾斯就是70年代的才子。由于他们的作品都是类似情节剧和有动作片倾向的作品,因此在今天的人眼里,它们就像是某种通过电脑将一个个片段机械地排列组合起来的产品。这成就大部分应归功于像乔克‧琼斯、得克斯‧阿沃格、弗朗克‧塔斯林和沃尔特‧迪尼斯这类的动画大师而不是40年代那些费尽心机在情节上和背景道具上下功夫的人们。
  • 1935年10月,麦克亚瑟由82岁的老母亲、嫂子玛丽•麦卡兰•麦克亚瑟、助手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和托马斯•杰弗逊•戴维斯陪同,登上了西去的列车。他们去旧金山赶“胡佛”号轮船。“胡佛”号的船舷上将挤满名流—一包括副总统约翰•南斯•加纳及十几名参议员和众议员——全都是去参加菲律宾共同体成立及奎松任首届总统的典礼的。
  • 成功对斯皮尔伯格的事业起到了一种杠杆作用。福来德•菲尔德斯开始重谈对斯皮尔伯格的雇用条件。1970年12月28日《综艺》 (Variety)提到了斯皮尔伯格的另外两份合同,一份是任专职制片人的5年合同,一份是任非专职导演的6年合同。这是他走向全面独立制作之路的第一步,从此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理想不在于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制片人,而在于把自己锤炼成电影制作行业中的一个佼佼者——一个电影皇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