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軍事洩密的背後

姬胡/大陸

人氣 7
標籤:

【大紀元2月8日訊】八年前,在成都的西南教育網上赫然出現關於中國空軍最先進機種「殲10」技術參數的文章,成為轟動一時的軍事泄密大案。時光流轉,到目前軍方竟然頻頻主動曝光大量的重要武器開發信息,如「殲1X」梟龍戰鬥機的結構圖,又如主戰型直升機「武直10」的研發過程,乃至於中國為應對台海戰局而策動「第二次朝鮮戰爭」的戰略預案,凡此等等。

對於此種主動「泄密」,軍事愛好者大感震驚且狂喜收穫頗豐,而對於資深戰略分析家而言,此舉不過是大陸軍方心理戰技法,尚屬低等作為。

煲熱民族主義情緒謀經濟利益
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主要煽動力量來自軍方,如保釣運動一刻也離不開軍方的資金、物資支持。軍方煽動民族主義情緒的很重要手法就是把屬於重要機密事項的武器研發過程公佈出來,「委婉」告訴民間每一次升級換代的艱難過程,尤其資金不足,甚至在文章中公開指責沒有眼光的軍方領導人。比如對武裝直升機(直10)開發緩慢的原因,一篇刊登在《中國尖端武器》二○○八年第一期上的未署名文章稱:「許多領導人拘泥於步兵制勝的傳統,發展航空兵只單純偏重爭奪制空權,未充分認識陸軍航空兵支援地面戰鬥的重大意義,導致對直升機的重視和投入都不夠」。

這種大膽的觀點是軍方利益的明確反映,所以胡錦濤得為軍委主席後加大了對軍方撥款額度。由此也可以看出,「黨指揮槍」的信條正變成「黨用錢買槍」的現實操作。在世界範圍內,武器研發及交易是腐敗叢生的領域,更何況中國整個社會已經普遍化了呢?

軍方各層實權人物謀求到經濟利益,自然會按社會模式跑官買銜。因預測美伊戰爭中薩達姆會「打一場人民戰爭」而名聲大噪的張召忠,在與網友對話時曾間接地表示了對軍隊腐敗的不滿,他說:「我自己也不知道是怎麼當上將軍的,我就知道工作需要。我從來沒為自己當個什麼官到處送禮、行賄或活動。」

實則實之,反制美國
兵法有云:「能而示以不能」,亦有「虛則虛之,實則實之」的反向思維。中國軍方為應對美國不斷推出概念型武器的全球心理戰爭,開始效法美國,在更公開的程度上展示先進武器,紙媒與網媒幾乎同步「泄密」。

在海洋戰力方面,以突出核潛艇打擊為話語點,如高調報道中國潛艇跟蹤美國「小鷹」號航母戰鬥群演習過程。此舉大大地震憾了北約軍事高官,結果使中歐談判中的武器禁運解凍再遭擱置。反過來,軍方又積極地鼓吹「中國航母理論」,給文職政府施加壓力。在太空軍事化方面,軍方研究系統的專家曾於二○○六年八月聯名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聲稱「解放軍必須準備好為維護國家利益而戰鬥的地方–外層空間」。近兩年中國在太空技術實踐方面確有巨大進步,從神五載人成功到嫦娥探月無不是之。由於在太空戰方面中國軍方既說又做,引起美國鷹派戰略專家的高度關注,二○○七年推出了《中國如何看待太空軍事行動》的研究報告,將中國列為太空假想敵。

反制美國的附帶效果是壓制日本,壓制日本就要發展海軍常規戰力,因此二○○七年重大的軍事「泄密」事件之一,就是在軍事期刊上公佈「江凱」級防空護衛航的有關技術參數。同時,也宣示中國將製造一大批「江凱」級的防空驅逐艦,使之成為海軍主要戰力。中國以壓制日本為主的海軍戰略清晰化,給日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不但迅速使美國核動力航母泊港現實化,而且出動預警飛機監視中國東海油作業。後者被中國民族主義情緒濃烈的軍方人士稱為「有意騷擾」。隨著中日之間的軍備競賽的升級,「中日終有一戰」的預測越來越貼近現實。

虛則虛之,威懾台灣
美中之間的戰略博弈表明:只要美國不實質性地支持台獨,台獨不可能付諸實際,只能是法理上的討論。但是,台海局勢的任何一點變化,都會與軍方利益密切相關。所以,在諸多重大軍事「泄密」事件中,二○○八年第一期《中國尖端武器》雜誌上未署名文章《打響第二次朝鮮戰爭》,破例公佈了軍方應對台海危機的戰略備選方案。此中不排除針對美國「同時打贏兩場地區戰爭」國際戰略的反制暗示,而更重要的則是說明台海危機將導致東亞的全面戰爭危機。質而論之,以發動第二次朝鮮戰爭來分散美軍介入台海戰爭的精力,遠不如開啟太空「沒有硝煙的戰爭」更具可操作性。此論無非是「虛則虛之」的心理戰玩法。

威懾台灣就要發展高性能空戰及空陸配合武器,所以軍方不僅公佈了「殲1X」鵬龍戰鬥機(即隱型U1X,見圖)的全部技術參數,而且還破例公開了整機結構彩圖,從敵我識別系統到導彈配置組合,無一隱瞞。由於該機具有隱型和短距起降兩大功能,特別適合對台灣進行閃電式攻擊,不但使台方雷達失效,而且還能在台灣腹地選點起降,可謂威懾力勝於導彈集束(飽和)攻擊。

「武直10」直升機的開發也是針對台灣的,因為這種機型可超低空飛行、速度極快,可輕易飛越狹窄的台灣海峽,進行閃電式突出。「武直10」是俄羅斯「黑鷹」與法國「小羚羊」兩種機型的「混血兒」,具有配合陸軍作戰(特別是攻擊敵方坦克)的主體功能,所以它是對台登陸作戰的「殺手」。但是,在美日軍事同盟日益密切、日本主動為台灣奧援、歐洲對華態度變硬三大條件約束下,中共不可能主動發起對台灣的進攻,也就是說現在的所有動作都是習慣性務虛,軍方利益仍是第一位的。

激進日本的出現
中日關係雖然在雙方努力克制下日趨變暖,但是日本對東亞的國際戰略格局的深切憂慮並沒有稍減。首先,是中國國際政治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傾向,軍方的主導作用時隱時現;其次,北韓核問題的六方會談並未取得實質結果,金氏集團的仇日情緒絕不亞於仇美。所以,日本除了沒有宣稱製造核武器以外,在軍備方面的急步快走已呈不可阻擋之勢。

二○○七年最具戰略分析意義的日本武器研發成果就是一三五○○噸「日向」號直升機驅逐艦的下水,該艦具有航母功能。針對中國的攻擊和鉗制功能至少有:(一)可能的中日交戰初期,迅速摧毀中國東海油地設施,對東海艦隊實施不對稱打擊;(二)台海開戰之後,進入台島東部國際水域,接應以戰略潰斷方式進入公海的台灣海軍預備力量,幫助台灣海軍組織反擊;(三)南中國海一旦有變,迅速到位,以保護本國運油船的名義進行巡弋。

——動向雜誌(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中共在東南亞的影響力─輕忽不得
陸委會:中共才是台海和平的挑釁者和加害者
美鬆綁高科技輸中 各界質疑
中共軍方人事異動 五十後將領晉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