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快樂」的理由

黎薇
font print 人氣: 16
【字號】    
   標籤: tags: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快樂的,然而卻常常讓我們有很多「不快樂」的理由,看起來無憂無慮的小孩,他們也會有煩惱,也會不快樂嗎?

孩子的快樂與不快樂

其實,隨著年齡增長,孩子們快樂與不快樂的理由也變得大不相同。我曾對一些學生做過調查訪問,發現低年級小朋友快樂的理由主要有三種:媽媽愛我、有朋友一起玩、因為媽媽(爸爸)陪我玩。不快樂的理由主要有四種:父母離異、父母常常吵架、兄弟姐妺之間的爭鬥、父母或家中長輩暴力相向。

他們沒有一個人是因為沒有錢而不快樂,也不是因為有錢而很快樂,他們的需求很少,他們所要的快樂是那麼的單純:愛與玩耍。

而高年級孩子不快樂的理由變得非常的多:沒錢玩網路遊戲、想換新手機、不喜歡考試、老師比較喜歡誰誰、媽媽不讓吃炸雞、沒錢買想要的東西、我喜歡的那個同學不喜歡我,等等等等。他們的「快樂」開始遠離親情與友情,建立在滿足自己的慾望,得到想得到的東西上。

現在許多孩子隨著長大,臉上的笑容也變得很少,表情既複雜又冷淡、行為舉止變得怪異、語言中也夾雜著很多不乾淨的成分。

他們不喜歡與父母出遊,寧可待在家裡看電視、打電動;他們與父母的關係緊張,他們花在網路上的時間遠遠超過學習的時間,脾氣暴躁、易怒,過早戀愛卻不專一……,他們把一時的滿足當成了「快樂」,而卻失去了最甜美的笑容,最珍貴的純真。

看到孩子們變得這樣,的確讓人很心疼,而這一切都只是孩子的錯嗎?責怪孩子不聽話、難以教養,可是很多人卻沒有想過自己的問題。

「我從來沒有這麼快樂過」

一天傍晚,我照例帶女兒和小兒子去學校運動,女兒五年級的女同學也加入我們,我像小孩子一樣跟她們玩在一起,我們打籃球、跳繩、打網球、騎腳踏車,開心極了。那位女同學玩得滿頭大汗,笑得非常大聲,結束了也遲遲不肯離開,她對我說:「阿姨,今天真好玩,我從來沒有這麼快樂過。」

她綻放的笑容卻讓我一陣心酸,我問她「你父母不陪你玩嗎?」「不,他們都太忙,休息時也是看電視和做其他的。」那女孩神情忽地暗淡下來。

我後來才知道,原來這女孩就是我女兒曾提到的「問題小孩」,她家裡人幾乎不管她,不僅成績相當差,而且問題一大堆,也是女兒班上同學排擠的對象。可是這樣的她卻主動幫我收拾東西、幫我拿運動器材,看來,這樣單純的「快樂」也能讓人變得善良呢!

很多孩子因為在家庭中得不到愛的滿足,進而轉移目標去追求物質上的或過早的戀情;加上電視等媒體上不顧孩子健康的飲食廣告、吸引孩子購買的集點兌換、打鬥的線上遊戲廣告、挑「性」的成人用品廣告、暴力色情影片……不斷的在給孩子洗腦,扭曲了他們的價值與道德觀念,讓他們誤以為那些是「快樂」,那些才是追求的目標。

給孩子一個快樂健康的人生

我知道我無法去改變這個社會,我只能從自己做起。我陪伴著孩子成長,陪他們玩、陪他們笑,讓他們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快樂」;我花很多時間去耐心教導他們,告訴他們正確的道德觀念,能分辨美、醜、善、惡,自動遠離不良的因素……。

我看著女兒和兒子,感到很欣慰,同樣成長的她們,依然是那麼的純真,依然笑得那麼燦爛;她們有著知足的快樂,她們沒有對物質的無盡追求,也沒有那些自尋煩惱的複雜情感,每天都快樂得像小鳥一樣。不管我付出多少,這一切都是值得的!我不奢望他們如何成才,我只希望他們永遠都能在潮流中清醒的做自己,永遠都能這麼快樂,笑得這麼開心!

希望所有的家長都能給孩子滿滿的愛,從小教導他們良好的品德,讓他們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遠比給他們一時物質上的滿足重要的多。

也希望所有的人都能為孩子們著想,關心這些未來社會的「原素」,給他們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有了健康的思想和好的人格,他們才能挑起社會的大樑,也能有一個真正快樂的人生。◇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曾去執綜合編譯報導)人的頭腦至今仍然是一個研究不透的迷,似乎喜怒哀樂都與之密切相關。或許我們會好奇詢問,人們在快樂喜悅時,腦袋究竟會發生甚麼變化?根據美國廣播公司的報導,一項關於人體頭腦的新研究顯示,人類比先前所想像的更具有掌控快樂的能力。
  • 每當你心情不好時,你便已脫離了當下,只要注意一下你心情惡劣的時候,你的心在哪裡,你心要不是想著過去,就是跑到未來,否則你怎麼可能不快樂呢?
  • 很多媽媽問我,現在孩子精得很,挑戰叛逆的語言一堆,連很小的孩子都會挑戰權威,好難教!情緒就像一顆球,孩子丟出來,當爸媽的應該要適時轉化這些脾氣,千萬不要用情緒硬碰硬,不然過一陣子你就會在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
  • 編者按:情感忽視會演變成情感虐待,但忽視與虐待之間的關係如何界定?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子關係是人生中的一門重要課題,這一篇章,讓我們與《欠缺母愛的孩子,你的傷好了嗎?》 一書的作者來探討,如何在過與不及的情感中,取得應有的平衡。
  • 上2篇介紹了性別認同教育引起的爭論和家長們的不安,那麽如何才能保護孩子接受健康的教育?兒童心理學專家陳彥玲博士給出了一些建議。
  • 上篇我們講了2個故事,2個孩子的父親都因爲「安全學校聯盟計劃」中所謂的「性別認同」而將孩子帶回家自己教育。那麽「性別認同」是什麽?專家又是如何解讀的呢?
  • 澳洲新州教育部編入公立學校學齡前教育課程(Preschool Education)的無偏見教育(anti-bias education),正在對幼教教師灌輸性取向和性別認同的觀念。而當幼兒園對兒童灌輸這些觀念時,卻不需要得到家長的許可,孩子的父母甚至完全不知情。
  • 關係攻擊,是通過解除友誼、排擠和其它形式的社交排斥進行的威脅。父母們常常驚訝地發現,關係攻擊可能會出現在三歲孩子的身上。對於這麼小的孩子來說,被朋友推開的經歷可能完全令人費解,並在日託或幼兒園引發焦慮。
  • 這個故事是為了幫助一群8歲孩子,希望他們能再度相信這個世界的奇蹟和美麗—在聽到這個故事之前,他們很難擺脫在網路上看到、令人不安的恐怖圖像。圖像加上難以擺脫的深刻感受,讓孩子們嚇得睡不著—他們尖叫、流淚,也恐懼獨處。
  • 這是忍受多年悲傷和失去後,得以成長的故事。故事歷程和隱喻,對許多艱難情況和不同的年齡層來說,都有所幫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