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如何讓魚兒自投羅網?

人氣 1
標籤: ,

【大紀元4月2日訊】(大紀元記者夏瑞希編譯報導)美國麻州伍茲霍爾(Wood’s Hole)海洋生物實驗室正在測試一項計劃,訓練魚兒在聽到餵飼訊號時能自動回籠。這套系統如果證明可行,將可讓養殖的黑鱸魚在開放的海洋中覓食以節省飼料,等牠們長到可以上市的大小,再以信號誘使牠們回籠加以撈捕,以補充日益枯竭的黑鱸魚貯量。

「帕夫洛夫的魚」

這些經過專門訓練的魚可稱為「帕夫洛夫的魚」,因為訓練原理類似俄羅斯科學家伊萬.帕夫洛夫(Ivan Pavlov)曾在他著名的制式反應實驗中所做的,讓狗在聽到餵食的鐘聲時,會因期待食物而分泌唾液。

研究人員去年夏天開始以6,500尾黑海鱸魚為實驗對象,黑海鱸魚是一種肥胖的底棲魚類,生活在佛羅里達州和麻州的鱈魚岬(Cape Cod)之間,冬季的時候會移棲新澤西州南方。牠會長到3磅(1.3公斤)重、20英吋(51公分)長,魚肉厚、白,可以去骨燒烤或切塊烹炸。


海鱸魚魚肉厚、白,可以去骨燒烤或切塊烹炸。(Getty Images)

實驗的第一個目標是瞭解魚類能不能真的被訓練。研究人員先將鱸魚飼養在一個圓形貯水池內,然後在池內一個封閉的「餵食區」丟下飼料之前,先用聲音發出訊號,鱸魚只能通過一個小型開口進入餵食區。

餵食的聲音持續播放20秒、每日3次,為期約兩星期。此後,每當這個聲音響起,鱸魚就會進入餵食區,而且耐心等待。

研究人員現在正嚐試算出這些魚能夠把聲音與食物的聯想記得多久。他們在餵食區外不發訊號連續餵食幾天,然後測試訊號響起時,這些魚還會不會游到餵食區。

一些魚經過五天後就忘了,有的能記住10天。記憶的強度似乎與訓練時間的長短有關。

加惠養殖業者

這個試驗的更大目標是要降低養殖成本,養殖業是世界各地海鮮的一個日益重要的來源。如果魚類經過訓練,在大洋中覓食幾天後能自動回到養殖場,那麼養殖場在飼料開銷上可以省下一筆錢,並可減少魚的排泄物集中排放在某些地區。

對水產養殖戶最關鍵的問題是:有多少魚會真正回流?多少魚被掠食或乾脆遊走了?

該實驗負責人斯科特.林兌爾(Scott Lindell)說,即使只有一半的魚回收,這樣的運作還是比目前的養殖方法有更多的利潤。舉例來說,實驗用的水籠就比標準的水產養殖籠要便宜10倍。

美國水產養殖協會的會長蘭迪.麥克米倫(Randy MacMillan)表示,養殖戶不會輕易被說服採用開放式養殖法,以他養殖的經驗,他預計大批被釋放的鱸魚會成為海洋中其它掠食者的盤中餐。雖然這個實驗獲得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27萬美元的補助,但在商業應用方面還有存疑。

巴澤茲灣的實地測試

今年五月,研究人員打算把大約5千尾黑鱸魚帶到一處稱為「水色拱形圓頂」(aquadome )的飼養站,它的結構長33英尺(10公尺)、高16英尺(4.8公尺),將放置在深35英尺(10.6公尺)的巴澤茲灣(Buzzards)大洋底下,在波士頓東南45英里(72公里)處。

海鱸魚會在這圓頂建築物內先聽到餵食聲然後再餵以食物。等研究人員認為牠們已經充分訓練了,這些鱸魚將被釋放到大洋中,一、二天後,研究人員會發出訊號,看看多少海鱸魚會回來。在夏天結束前,這個實驗還會再做一次。

在巴澤茲灣的實驗還有待美國陸軍工程兵部隊(U.S. Army Corps of Engineers)的核准。雖然預定的試驗站不是位於一條活躍的航運線,但可能影響大約80平方英尺的基本魚類棲息地,會對約20個不同品種的魚類造成不良影響。不過,工程部隊已初步確定這些影響不會很大。

研究人員希望從這次實驗所累積的知識能開創一個危害較小的捕魚方式,或證明這是一個補充天然魚類群種更好的辦法。下一步呢?科學家會不會教這些魚兒自己裹上麵糊再自動跳進油炸鍋裡?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台北兒童月 郵政博物館舉辦海洋生物郵展
澳洲原住民版畫展  展現海洋文化記憶
【康州休閒】長島海灣與Norwalk 水族館
【康州休閒】采風錄-Norwalk 海洋水族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