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明:中國人口的謊言與神話

陳子明

人氣 13

【大紀元4月8日訊】【按:中共國恐怕難免人口災難,但那不是宣傳的「人口爆炸」,而是黑幫政權一手造成的人口斷層。2個勞動力照顧4個甚至更多老人,還要自己養孩子,怎麼可能負擔?人口絕不是中共股市,可以三天兩頭猛上猛下的。無論他們說的多麼美麗,永遠不要讓害人害己的左派白癡掌權,他們熱愛「計劃」,但是他們的所謂大小「計劃」,最後幾乎都製造了大小人禍。】

長期以來,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的官員和一些所謂「人口學家」,散佈了許多關於中國人口的謊言與神話。尤其是自2000年人口普查以來,他們公然編造了許多人口數據,主要是人口總數和總和生育率的數據。易富貴的研究(見《大國空窠--走入迷途的中國計劃生育》,香港大風出版社2007年版),充分揭穿了他們的謊言。

1995年2月14日是中國的「12億人口日」,當時的人口總數控制目標是2000年達到13億,2010年達到14億。然而,「13億人口日」到了2005年才姍姍而來。中國社科院人口研究所所長蔡昉在2004年撰文,修正了過去認為人口高峰會達到16億的觀點,認為中國人口在2030年達到14.4億的頂峰,然後下降。這就使人們對所謂「12億人口日」、「13億人口日」的人口基數產生了懷疑。

2006年8月底,國家統計局局長邱曉華指出:「目前人口調查中最突出的問題是全國人口數大於各地匯總數。多年來這個問題不僅沒有解決,而且還有逐年擴大的趨勢。」2003年的各地匯總數只有12.60億人,公佈的卻是12.92億人,兩者差距3200多萬人;2004年這一差距竟然進一步擴大到4600多萬人。這種數據水分始於1990年代。2000年人口普查顯示總人口只有12.426億,這個數據比國家統計局公告的1999年年底總人口少1648萬,比1998年年底少549萬。為了不與歷史數據相矛盾,人口普查辦公告按照1.81%的漏報率進行校正,將這個數據修正為12.658億。就是說2000年人口「水分」就已經有2322萬。

人口學界普遍認為,1982年和1990年兩次人口普查的數據比較準確,因為當時還沒有大規模的人口流動。易富貴採用「封存法」,即在1990年人口普查的基礎上,用此後每年的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來計算2000年的人口總數,是12.20億,比人口普查表各地匯總數少2272萬,即重報率為1.8%,比人口普查公告數少4594萬,差距為3.6%。漏報或者重報1.8%,好像是無關緊要的,但是如果「封存」了1990年以前已經出生的人口(即認為這個數據基本上可靠),只考慮1990年以後的人口增量,這個誤差範圍就高達27.4%。我們現在了有三個2000年人口數據:易富貴用「封存法」計算數據,人口普查表匯總數據,「修正」後的公告數據,哪一個更準確呢?來自基層的聲音給出了回答。

黑龍江省方正縣的一位普查工作人員揭露說:我所在的城鎮,最後統計上來的人口數據是39000多人,這是普查員挨家挨戶走訪調查的結果,應該是最真實的、最可靠的。這個數據報上去之後,被哈爾濱市的普查辦打回來重查,其原因是與他們預想的數據差別太懸殊,按照黑龍江省人口普查辦的預測和統計,黑龍江省的任何一個地方的人口在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內至少要增加10%左右,如果沒有達到這個增長的數據,那麼就是在普查中丟失了人口。但是我可以保證的是:我們的人口普查人員決不至於丟失掉5000人(總人口的12.5%),儘管我們竭力說明並進一步核實,但是上級主管部門根本不聽這一切的解釋。當時黑龍江省普查初步的人口統計數據比省人口辦預計的人口少了大約是200萬人。我所在的方正縣一共是23萬人口,黑龍江省的人口普查辦說我們少統計了45000人,讓我們縣重新核實。大家知道嗎,最後的是怎麼得到了黑龍江省人口辦的滿意嗎?一個字——「編」人口。我所在鎮,下達了指標是5000人,當然不能再為他們編造住址,只能是把這些人口編入到其他的家庭中去。於是我們挑選了一個大約只有兩千多戶的小區,把這5000人分別「編入」到不同的家庭,其結果就是:每個家庭基本上都增加了2-3人不等。就是這樣,我們完成了當地的多出了12.5% 人口普查,我們縣完成了多造出的45000人的普查。來自山東省和西部省份的基層人口普查工作者也提供了類似的案例。這說明2000年人口普查的主要問題是「重報」、「虛報」而不是「漏報」。

另一個謊言是關於總和生育率(考慮到男女性別比的因素,總和生育率為2.1才能達到世代更替水平)的謊言。中國人口學會常務副會長田雪原說:「第五次人口普查和前幾次普查比較數據質量差一些,比如生育率,這是必須拿的東西,全國是1.22,……學術界不承認,政界也不承認,普查辦本身認為也不對,數據拿上來就是這個,怎麼辦呢?……於是做了一些人口學當中回歸分析和模型換算,應用一些數學方法,然後我們進行了調整,得出來2000年全國城鎮生育率是1.35,農村是2.06,全國是1.73%,國家一公佈是1.8左右。」從1.22變成了1.8,一下子拔高了48%。

在2000年普查之前,國家統計局及計生委公佈的數字已經表明了生育率迅速下降的趨勢。前者的生育率從1990年的2.17至1995年的1.43再到1998年的1.11 ,後者在相應年份的數字是2.04、1.33、1.29。等到2000年人口普查的生育率1.22一出來,計生委感到不對勁了,如果承認這個數字,蔡昉所說的「中國人口在2030年達到14.4億的頂峰」就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了,根據易富貴的計算,中國人口在2018年就會開始下降。這是以計生委為代表的「政界」不願意承認的。如果中國人口控制的目標可以如此輕易地達到,計生委還有什麼存在的價值呢?因此,從2000年人口普查以來,中國的生育率「數據」就人為地「鎖定」在1.8了。

田雪原在解釋對生育率「做了一些調整」的原因時說,「因為2000年發達國家是1.39%,比人家低那麼多顯然不對。」但他卻沒有說出另外的一些事實:在目前全世界所有國家和地區中,生育率倒數前四位都在漢字文化圈,澳門0.84,香港0.94,韓國1.08,台灣1.1。而在這些地方,都沒有實行像中國大陸這樣嚴厲的計劃生育。

現行人口政策的辯護士們不僅編造當下的數據,而且還編造歷史的故事。所謂毛澤東的政策導致「多生三億」和國家計生委成立後的政績「少生三億」,就是最典型的「神話」。

所謂的「多生」、「少生」,是跟誰比呢?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科技進步、經濟發展和世界和平的維持,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人口都有迅猛的增加,這主要是由於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而不是出生率的提高。中國婦女的總和生育率,從1950年至1971年,一直在6.0左右,只有「大躍進」導致大災荒的幾年除外。這與1949年之前沒有差別,與同一時期的印度、韓國、越南、泰國等也沒有差別。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從總體上說,既沒有比別人「多生」,也沒有比別人「少死」,與世界人口發展規律基本上保持一致。中國大陸人口由1950年的5.63億增加到1980年的10.01億,增加1.78倍;與此同時,中國台灣人口由798萬增加到1785萬,增加2.24倍;印度人口從3.58億增加到6.89億(1981年人口普查數),增加了1.92倍。因此,不論是為毛澤東歌功頌德的左派,還是認為他罄竹難書的右派,都沒有理由把中國人口的增加「歸功」或「歸罪」於毛澤東。

進入1970年代,中國大陸的生育率出現下降趨勢,1973年降至4.54,1979年降至2.75,這時候雖然已經開始計劃生育的宣傳,但並沒有採取相關的行政措施,計劃生育委員會也還沒有成立。與此同時和隨後的幾十年,台灣的生育率也持續下降,下降的速度比大陸還快,而台灣並沒有實行強制性的計劃生育。如果把大陸少生小孩作為計生委的「政績」,那麼台灣現在比大陸更低的生育率1.1,又是誰的「政績」呢?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自1990年以來,每年發佈《人類發展報告》,其中一個關鍵指標是人類發展指數(HDI),該指數由反映人類生活質量的三大要素指標(出生時預期壽命、受教育程度、實際人均GDP)合成一個復合指數,通常作為衡量人類發展的綜合尺度。根據易富貴的研究,人類發展指數(HDI)與總和生育率(TFR)呈線性負相關(相關係數高達-0.916),HDI越高,TFR越低。根據這種相關性,可以解釋中國大陸生育率下降的三分之二,另外的三分之一則歸因於強制性的計劃生育措施。也就是說,所謂「少生」三億人中,只有一億多人是計生委的「政績」。而為了少生這一億多人,上演了多少人間悲劇啊!與此同時,它還導致了老年社會的過早到來(所謂「未富先老」)和男女性別比的高度扭曲(從正常值1.04-1.07到近年來的超過1.20),甚至成為拒絕中國民主化的主要借口。

中國大陸目前的HDI相當於新加坡、台灣、韓國1980年代前期到中期的水平。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驗表明,人類發展指數到了這個水平,總和生育率會出現急劇的下降。1997年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組織的全國人口和生殖健康抽樣調查的結果顯示:城市婦女平均期望生育數為1.56左右,農村婦女平均期望生育數為1.80左右;2001年全國城市平均生育意願只有1.44;2002年北京只有1.04;2003年上海只有1.1。生育意願通常遠高於實際生育率(因為有不孕和單身家庭的存在),所以,一旦生育意願跌落到1.8以下,即使採取獎勵生育的措施,也很難使實際生育率達到1.8。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改變現行人口政策,解散計生委,應當說是順理成章的事,也可以說是迫在眉睫的事。

──轉自《右派網》
--原載:《民主中國》,2008-04-02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中國人口老齡化 廉價勞工市場優勢漸失
法國生育率冠全歐 但非婚生子女超過一半
中國人口第一大省河南總人口接近一億
台人口政策白皮書 首重高齡少子移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