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腸病毒的中醫療法

李應達(桃園慈航中醫診所醫師)

人氣: 111
【字號】    
   標籤: tags:

腸病毒可以分為大約有七十多型,國內所流行的腸病毒,大多以克沙奇病毒稱之,因為手口足病以克沙奇病毒最常見。不同型的腸病毒引起的疾病種類也有些不同,包括手口足病、咽峽炎、無菌性腦膜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流行性結膜炎、心肌炎等。中醫治療主要是辨證施治,參合四診望、聞、問、切來開處方。

其實腸病毒感染自古即有之,中醫最主要的治療方向是根據漢朝張仲景所創立傷寒雜病論,例如葛根湯治項背強急口噤,角弓反張、抽筋等,類似現在醫學的腦膜炎,但中醫治療主要是辨證施治,一定要經中醫師診斷正確,才可用藥。清朝的「溫病學說」也有很多關於腸病毒的論述。而中醫治療主要不只是殺病毒,也兼顧了增強身體的抗病能力。

腸病毒出現症狀主要有

一、上呼吸道感染:表現為發燒、喉嚨痛、頭痛、甚至嘔吐、腹瀉等症狀。

二、皮膚症狀:除了發熱、上呼吸道症狀之外,亦可在手口足方面產生水泡,或在顏面、頸項、胸前產生類似德國麻疹的皮膚紅疹,以及表現在咽部的急性咽峽炎。

三、心腦血管病變:腸病毒嚴重者會造成急性心包膜炎、無菌性腦膜炎,或侵犯腦幹、脊髓造成致命的損傷。

以下簡介腸病毒所引發不同部位的症狀,筆者在臨床上的思路與用藥處方。腸病毒又稱手口足病,中醫的理論腸胃主四肢,手足陽明經絡都到口,所以治口臭、牙齦出血、牙痛用清胃散,我臨床上應用速效,就是清足陽明胃火。我在臨床上治腸病毒最主要的用藥是葛根、黃芩、黃連,辨證上也要分上焦、中焦、下焦、屬寒、屬熱,開出的處方也有所不同。

一、上呼吸道感染:表現為發燒、喉嚨痛、頭痛、抽筋等症狀。

若發燒、咽峽炎屬於咽喉以上諸竅者,如中耳炎、目赤、流行性結膜炎、鼻竇炎紅腫等,皆可用葛根湯和黃連上清丸。亦可加板藍根、重用銀花。若此人胃腸差可加安中散,如果沒加腸胃藥,恐苦寒傷腸胃而造成下利,病人可能更虛,以後反而不好治療。

二、嘔吐、腹瀉者:可用葛根芩連湯,用此方一定要屬於胃有熱,脈數等證,才可用之。或用芍藥湯,芍藥湯治下利,裏急後重,是溼熱鬱積於腸胃,不得宣通,故大便裏急後重。

三、皮膚症狀:除了發熱、上呼吸道症狀之外,亦可在手口足方面產生水泡,或在顏面、頸項、胸前產生類似德國麻疹的皮膚紅疹。此症在中醫溫病屬於熱入血分,以涼血為主,藥物如牡丹皮、生地,藥方有清營湯,生地、牡丹皮、玄參、水牛角。

四、心腦血管病變:腸病毒嚴重者會造成急性心包膜炎、無菌性腦膜炎,或侵犯腦幹、脊髓造成致命的損傷。此症在中醫溫病稱為熱入心包,可用安宮牛黃丸、紫雪丹、至寶丹等 。◇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