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榮:妙善公主與觀世音菩薩

舒榮
font print 人氣: 962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24日訊】在中國民間、東南亞國家以及其它西方國家的華人中,信奉觀世音菩薩的人非常多,說有多少億人信觀音菩薩都不為過的。因為觀世音菩薩是慈悲的化身,她搭救一切生活在苦難中的善男信女們。 當人們說起觀世音菩薩的時候,常常不只是稱「觀世音菩薩」,而是稱「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

那麼,妙善公主與觀世音菩薩是什麼關係呢?有人說妙善公主是觀世音菩薩轉世,有人說妙善公主通過艱苦的修煉最後修成了觀世音菩薩。那麼實際情況究竟是怎樣的呢?妙善公主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就讓我們先回到壹千五百年前的南北朝,去尋覓妙善公主的人生軌跡吧。

相傳,在南北朝時期 (公元420年-589年),北周宗室妙莊王有三個如花似玉的女兒,他最最鍾愛的就是三女兒妙善公主,這妙善公主不僅生的美艷絕倫,而且心地善良、性情恬靜、聰慧超凡。

到了適婚年齡,妙莊王親自給妙善公主物色如意郎君,卻一次次被妙善公主拒絕,因為妙善公主雖然身在王室,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卻一心想修佛成仙,然後去救度哪些生活在苦難中的人們, 她堅決不結婚。

她的行為令性情粗暴而又傲慢的妙莊王十分惱怒,同時他也不相信從小嬌身慣養的妙善公主真的有決心能夠吃盡人間的苦難修成正覺的神仙,於是他就故意為難妙善說:現在是臘月天,你如果能在這山上種滿鮮花,我就讓你修行。

當時正值臘月天,寒風刺骨,大雪紛飛,人們都在家裏忙著過年,一心修佛的妙善卻獨自來到了白雪皚皚的山上,她將一根根樹枝插到雪地裡,一邊插樹一邊唸經,不知不覺中樹枝插遍了整座雪山。當她疲憊不堪地回頭查看她種下小樹時,卻發現滿山遍野已經開滿了美麗的鮮花。人們後來就把這個地方叫插花嶺,一直延續到現在。

於是妙善公主如願以償了,她離開王宮,到現在的陝西耀州「大香山寺」東面山下的白雀寺內修行,足不出戶、潛心禮佛。可是,就像所有正信修煉的人都要歷經磨難一樣,妙善公主這樣一個聖潔的女子卻遭到了一些流氓無賴的惡意中傷,一時間謠言四起,穢濁不堪,令王室蒙羞,妙莊王不禁怒火中燒,認為妙善罪不可赦,下令火燒妙善公主所在的白雀寺。

白雀寺頓時濃煙滾滾,火光沖天,瞬間化為灰燼,妙善卻依然跏趺(jia1fu1)誦經安然無恙。 因憤怒而失去了理智的妙莊王沒有感到佛法修煉的神聖莊嚴,卻因為用火燒不死妙善而惱羞成怒,下令對妙善處以極刑,可就在用刑時,刀斧自行折斷;然後又施以絞刑,這時卻見一隻猛虎衝進法場將妙善救走。

妙善被救出法場後,就來到靜水潭洗去塵土,整理衣衫。她洗塵的水池後人稱之為鳳凰池,她整理衣衫的地方後人為她蓋了梳妝樓。

妙善繼續往山下走去,遇到溪水擋道,妙善想:若是溪水從石頭下流過,行人就方便了,於是閉目誦經,立刻就在大香山山麓三里範圍內,溪水潛流到河卵石之下,源源不斷。

當她來到山下時,已是夜色昏暗,道路難行,她來到一塊石巖旁自語:這塊石頭能像月亮一樣照路該多好啊!於是,這塊石巖就瞬間發出了幽幽的清光,人們至今叫這塊石頭為月光巖,在夜間遙望,我們會看到縷縷青光, 但白天看起來與其它石頭沒什麼兩樣。

妙善最後就在大香山的中峰石窟修煉,寒來暑往,歲月流失,終於修成正果。妙善修得果位後顯示出了神聖觀世音菩薩的莊嚴法像,而且神通大顯,救度了無數善男信女,包括她的父親和姐姐,以及王宮貴族貧民百姓都追隨她修行禮佛。妙善坐化後,肉身千年不腐,激勵信徒們潛心修行。耀州大香山寺就成了中國最古老、是久負盛名的觀世音道場。

正法修煉者認為,妙善公主乃觀世音菩薩轉世, 然後她又在世上經過了萬般苦難成就了觀世音菩薩的果位。她來到世上的目的不僅僅只是救度生活在苦難中的人們,更是要把這一段修煉文化留給後人,使人類的道德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不要過早地敗壞,以便等待佛經中所提到的轉輪聖王來臨的時候能得到真正的救度。

如果你到西安去看兵馬俑,請一定記得到西安耀州的大香山去看看妙善——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就算你不信神,像這樣一個為解救大眾的疾苦而拋棄了世俗的榮華的女子也是值得我們尊重的,慈善家們注重的是物質層面的施捨,而信仰者注重的是精神層面的救贖。(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以來,幾千年經久不衰,人們感佩於佛陀的慈悲精神,更得益於佛法成就者的普濟世人,救度蒼生,其中尤以觀世音菩薩最為大眾尊崇。傳說觀世音名號的由來是因為該菩薩能夠觀察世間的音聲而循聲救苦,故此得名。歷史上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故事很多,觀世音菩薩在不同時代採用不同方法救人,有時是幾個人,有時是一村人,有時是一城人,計算一下,受其救度的也有幾千百萬之多了,就是在現代,菩薩顯靈救度的故事也有幾百例。
  • 朵朵、達達和小矮人們揮手告別之後,就回到了地上。當他們一回到庫魯城時,竟發現有一群人圍在橋上不知道在討論什麼,朵朵和達達對看一眼,便走了過去,沒想到,一過去便發現原來是有人溺水了,溺水的人在橋下一邊掙扎,一邊喊著:「救命呀!救命呀!」
  • 傳說中3,000年開花 一 次 的「優曇婆羅花」,近日在河南周口一處民居中被發現。
  • 傳說前總統陳水扁的當選,肇因於來自家鄉附近龍喉穴的「水堀頭」,在景觀綠美化,及古代混凝土製成的古碼頭坡道等的出土,經專家考據、整建為「蔴荳古港文化園區」,於29日進行剪綵揭幕啟用。
  • 普陀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與四川的峨嵋山、山西的五台山、安徽的九華山齊名。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
  • 曬鹽原是台南縣沿海居民的主要活動之一,當曬鹽活動沒落後,旅遊興起了包括爬鹽山、吃鹽冰棒、踩水車、收鹽等等的鹽田生活體驗活動。而海鹽具避邪的傳說,使彩鹽罐走紅,讓到台南縣沿海活動的民眾,多想親手製作彩鹽罐帶回家。
  • 鳳陽是安徽省一個普普通通的縣,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故鄉。歷史上,鳳陽地區災荒不斷,許多人離開家園,以打花鼓、唱曲為生,「鳳陽花鼓」又成了貧窮、討飯的象徵。
  • 西湖之畔,段家橋頭,有一處小攤格外引人矚目。攤位上擺著一幅幅頗具元人筆法的淡墨山水,畫作上題著娟秀的小楷——「黃媛介」,攤主恰恰是位布衣荊釵的少婦。一旦賺夠一日的生活費,她就匆匆收攤,不肯再作畫。 女子拋頭露面來養家糊口,在古代稱得上是一大奇聞。這位獨行特立的女子,正是晚明嘉興的名媛淑女黃媛介。她和姐姐黃媛貞,更是一對才女姐妹花。時人對她們有一段知名的評價……
  • 「我謝絮才,生長閨門,性耽書史,自慚巾幗,不愛鉛華……」一齣獨幕劇,一場獨角戲,吟唱著清代女子的才情與心志。這部雜劇名為《喬影》,甫問世就被之管弦,傳唱大江南北,其流行程度,頗似有井水處必歌柳永詞的盛況。
  • 次次都能逢凶化吉,他為什麼如此幸運?蔣家與布袋和尚的奇特緣分……虛雲和尚憑藉什麼,收服了民國政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