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拍下細胞識別危險全過程

人氣 2
標籤: ,

【大紀元8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楊天儀編譯報導) 當抗原接觸到細胞膜時,細胞通常會有保護性的反應,準備對抗外敵。

要讓細胞產生反應,首先細胞要能識別到細胞膜遭遇入侵,這就好像人類看到蚊子落在手臂上時,自然就準備趕走蚊子一樣。

新墨西哥大學癌症研究及治療中心的生物學家們與仙迪亞(Sandia)國家實驗室的物理學家們共同進行試驗研究,通過高科技實時拍攝50納米厚的細胞膜,瞭解它是如何通知細胞外敵入侵(即抗原到達細胞膜),及為何有時細胞膜沒有發出通知。

仙迪亞國家實驗室的首席研究員阿倫‧本思(Alan Burns)稱,「我們可以識別出細胞膜的受體蛋白質(receptor protein),對入侵的抗原的實時反應動作。更為重要的是,我們瞭解到細胞膜非常複雜,而且結構先進,不是我們原本以為的只是液質及散亂的結構。」

細胞膜結構有點類似防護欄,雖然可以移動,但它們限制蛋白質的運動。本思表示,「當蛋白質結合抗原時,它們開始結成一團,從而導致其它蛋白質在周圍產生異動,細胞膜就是這樣向細胞核發出警告:有些東西不對勁了。」他還說,「如果細胞膜某些地方被隔開,而抗原剛好落在該處,細胞就可能不被告知問題出現,即沒有蛋白質,就沒有警告。」

新墨西哥大學的研究員已經知道蛋白質如何在細胞膜的液體層識別入侵的抗原,但整個過程究竟是怎樣的呢?

本思與他以前的博士後、現為新墨西哥大學教授的奇斯‧力可(Keith Lidke)共同努力,改進了一個名為「全內部反射螢光顯微鏡」(TIRF)的特殊顯微鏡,對此進行研究。

試驗人員可以分別將8納米及11納米的量子點(quantum dot)附著到細胞膜內的兩種不同的抗體蛋白,量子點受電場刺激可以發光,而光色取決於量子點的大小,所以在鐳射光電場內,一種抗體蛋白發出橙光,另一種發出紅光,研究員可以跟蹤這些抗體蛋白看看它們如何互動。

科學家們再用CCD相機記錄發光的蛋白質在細胞膜受到抗原入侵時如何反應。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科研造假教訓深 電腦軟體助分真偽
瓶裝水遇高溫致癌?毒物醫師:恐傷染色體
博士生基因剪接研究 登上科學雜誌
科學家發現阿茲海默成因新線索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