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何思考珠三角傳統工業發展?

標籤:

【大紀元9月2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張謙深圳特稿)「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証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這是前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於一九八四年為深圳迎賓館所題的字。

當年中國大陸為了吸引外資,在南方廣設經濟特區,重點是給予外資各種優惠政策。上世紀八十年代起,這項開放改革措施吸引了大批香港及台灣投資者前往珠江三角洲設廠,創造了後來外資賺錢、大陸經濟起飛的「雙贏」局面。

不過,時移勢易,當前大陸和包括台商在內的外資都面臨新的課題。

經過近三十年的開放改革,大陸在經濟上固然取得巨大成就,但也面臨多方面的問題,包括低端的製造業造成環境污染,這令領導層驚覺,一味追求經濟成長,可能為大陸帶來無可挽回的後果。

再者,大陸過去憑著其「全球工廠」的角色,向世界輸出許多廉價產品,結果與歐美等主要貿易夥伴出現巨大的外貿逆差,加重了與這些國家的貿易磨擦。

在上述情況下,大陸方面年前提出了多項改善措施,譬如要求地方發展不能一味追求經濟成長,要把改善環境因素放在重要施政目標。

此外,當局提出產業轉型升級的概念,尤其針對珠三角的傳統工業。當局要求這些傳統工業增加科技含量,提升附加價值,以加強產業的競爭力。

對於那些未能適應環境的產業,就鼓勵它們搬遷到內陸。

為了落實有關政策,大陸方面陸續降低企業的出口退稅率,又嚴控高污染及高能耗的企業發展。這些措施的實行令珠三角的外資製造業叫苦連天,特別是當局推行這些措施時,正好人民幣持續升值,外商更加吃不消。

再者,美國的次級房貸演變成為全球的金融風暴,令經濟下滑,嚴重打擊大陸外商的出口。根據東莞市台商投資企業協會的調查,目前協會的廠商成員的接單情況很不妙,虧損的多,盈利的小。

在內外因素的雙重夾擊下,今年以來,東莞及深圳就有不少港資及台資企業倒閉。

對於珠三角傳統製造業所面對的困境,大陸當局是了解的,近日也派遣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李炳才等人前往東莞及深圳進行調研,聽取台商代表的意見。

深圳台商協會會長黃明智等人揣測,在調研過後,相信北京當局會適度調整產業轉型升級及轉移的政策;而此舉相信將會給予區內傳統產業一個喘息的機會。

但他們相信,這只是適度調整或暫時修正而已,推行產業轉型升級及轉移是北京方面的既定政策,往後不會有大逆轉。

事實上,就在李炳才等人南下調研時,大陸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孫亞夫於二十二日出席贛台經貿合作研討會時,在企業轉型升級上也並未鬆口。據報導,孫亞夫所表達的,只是如何協助台資企業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即推行產業升級的政策未變。 

因此,一些分析師認為,即使北京方面可能會因應內外經濟形勢所出現的變化而適度調整對珠三角傳統工業施加的壓力,但長遠而言,它還是會推行產業升級策略,畢竟北京當局考慮的是大陸的整體利益,而非一方一面的得與失。

相關新聞
香港工總:珠三角逾萬家港資企業可能倒閉
上海雷電暴雨冰雹 廣東50年一遇超強暴雨
珠三角遭遇50年來最大洪水
越南陷經濟危機  台港資企業轉戰他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