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芸: 賞析中國舞

洪芸
font print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7日訊】神韻—中國舞蹈的靈魂

在上古神話中傳說著盤古開天闢地時就有了「長鼓」舞, 女媧造人時創作了「充樂」舞,伏羲氏時代有了「扶來」舞,而神農氏則命刑天創作「扶犁」樂舞。也就是說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舞蹈。
中國舞蹈的形式,在商周時期已分「文舞」與「武舞」二種。中國舞蹈通常又可分為民俗舞蹈、中國古典舞、中國民間舞等。

中 國舞流傳和延續在五千年中華文化中,古代的「樂」,往往是指音樂、舞蹈、詩歌相結合的三位一體的藝術形式。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原本都是合樂的歌 詞。因此有了「誦詩三百, 弦詩三百, 歌詩三百, 舞詩三百」之說。即是說《詩經》三百首,可以誦頌,可以弦彈,可以歌唱也可以舞蹈。其後歷代詩詞,既可以配曲演唱,又可以聞之起舞,這是中國古代藝術「禮 樂一體、互容互通」的特性。中國傳統的藝術著重於內在精神的表現,以形寫神,重視神采和氣韻,充分展現的就是藝術家自身的人品修養。

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沃土的古典舞蹈非常強調 「形神兼備,身心互融,內外統一」 的身韻。神韻是中國古典舞的靈魂。神在中而形於外,「以神領形,以形傳神」的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韻的真正內涵。

「身韻」是中國古典舞「身法」與「韻律」的總稱。「身法」屬於外部的技法範疇 ,「韻律」則屬於藝術的內涵神采,它們二者的有機結合和相互滲透,才真正體現中國古典舞的風貌及審美的精髓。身韻作為中國古典舞的核心語言,具體地講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身韻的元素,如提、沉、沖、靠、含、腆、移、旁提、橫擰等,好比是身韻語言的 「語音」——基礎符號;

2,身韻的主要動作,如:「雲肩轉腰」、「燕子穿林」等,好比是身韻語言的「辭彙」;

3,身韻動作所表現出來的意象,好比是身韻語言的 「語義」

4,身韻遵循的「慾左先右」、「慾上先下」、「慾開先合」等「從反面做起」的運動規則, 與「平圓、立圓、八字圓」的「三圓」路線規則,好比是身韻語言的「語法」。
這些方面構成了身韻語言的內部結構,加上身韻「形、神、勁、律」的表現方式,使中國舞具有了中國文化特色的舞蹈美學。

「 形、神、勁、律」是中國舞身韻的基本動作要素。形,即外在動作,包含姿態及其動作連接的運動線路。神,即神韻、心意,是起主導支配作用的部份。勁,就是 力,包含著輕重、緩急、強弱、長短、剛柔等關係的藝術處理。律,也就是動作本身的運動規律。這四大動作要素的關係,是經過勁與律達到形神兼備,內外統一和 協調。其規律是「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力與形合」。

1、形

中國舞在人體形態上強調「擰、傾、圓、曲,仰、俯、翻、卷」的 曲線美和「剛健挺拔、含蓄柔韌」的氣質美。 從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畫中不難看出這一點是由古至今一脈相承而不斷發展演變的。如秦漢舞俑的「塌腰蹶臀」、「翹袖折腰」、唐代的 「三道彎」、戲曲舞蹈中的「子午相」 「陰陽面」 「擰麻花」,中國民間舞的「輾、擰、轉、韌」等無一不貫穿著人體的「擰、傾、圓、曲」之美。

2、神

在中國舞身韻的基本動作要素中,神韻是一個異常重要的概念。神是泛指內涵、神采、韻律、氣質。任何藝術若無神韻,就可以說無靈魂。在古典舞中人體的運動方面,神韻是可以認識的,也是可以感覺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才能體味舞蹈所包涵的真實意境。

「心、意、氣」是「神韻」的具體化。在心這一概念中,強調內涵的氣蘊、呼吸和意念。可以說,沒了韻就沒了中國古典舞。沒了內心情感的激發和帶動,也就失去了中國古典舞最重要的光彩。

人 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是傳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並不是指眼球自身的運動,而恰恰是受內涵的支配和心理的節奏所表達的結 果,這正是說明神韻是支配一切的。「形未動,神先領,形已止,神不止。」這一口訣形象、準確的表達了形和神的相互關係與內在聯繫。

3、勁

「勁」即賦予外部動作的內在節奏和有層次、有對比的力度處理。中國古典舞的運行節奏與有規則的2/4,3/4,4/4式的音樂節奏不大相同。它往往是在舒而不緩、緊而不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自由而又有規律的「彈性」節奏中進行的。

「 勁」不僅貫穿於動作的過程中,在結束動作時的勁更是十分重要的。無論戲曲、芭蕾舞、武術套路都是十分重視動作結束前的瞬間節奏處理,中國古典舞更不例外, 它有如下幾種典型的亮相勁頭:「寸勁」一一體態、角度、方位均已準備好,運用一寸之間的勁頭來「畫龍點睛」;「反襯勁」——給予即將結束的體態造型的一個 強度很大的反作用力,從而強化和烘托最後造型;「神勁」——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體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

4、律

「 律」這個字它包涵動作中自身的律動性和運動中依循的規律這兩層含義。一般說動作接動作必須要「順」,這「順」是律中之「正律」,動作通過「順」似乎有行雲 流水,一氣呵成之感。「不順則順」的「反律」也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產生人體動作千變萬化、撲朔迷離、瞬息萬變的動感。「逢沖必靠、慾左先後、逢開必合、 慾前先後」的運動規律,正是這些特殊的規律產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審美性。無論是一氣呵成、順水推舟的順勢,還是相反相成的逆向運勢,或是「從反面做起」,都是體現了中國古典舞的圓、游、變、幻之美,這正是中國「舞律」的精奧之處。

芭蕾舞和中國古典舞的不同

由於民族性和傳統文化特質的不同,使芭蕾舞與中國古典舞在舞蹈語言、韻律等方面表現有所不同。

1、芭蕾舞的造型特點是以開、繃、直,所有腳位和手位都以「外開」(外旋)為根基。中國古典舞的腳位和手位都是以「開」和「關」為基礎的。例如:「雲肩轉腰」 的動作,腳與手位元的變化是以開關結合、開關交替的,有外旋也有內旋。

2、芭蕾舞在應用脊椎時,一般以屈伸為主,並常常以「伸」形成固定軸,因而人體的後背直立能力及旋轉的垂直感非常突出。中國古典舞在應用脊椎時,常常不僅有屈又有伸,而且還要有迴旋和側旋。如含、腆、沖、靠是脊椎的伸屈,而擰傾就需要迴旋;臥雲除迴旋外,還需要側迴旋。

3、芭蕾舞的舞姿、旋轉、彈跳大都在額狀面的基礎上進行立體構圖和塑造形象。因此,動作長而舒展,延伸感強。中國古典舞的舞姿、旋轉、特技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礎上進行立體構圖和塑造形象的。所以,動作顯出婉轉中的修長,急速騰空中的延續、以及旋轉螺形的變化。

4、芭蕾舞的韻律的線條清晰、單純,其表現力只要在下身以及上、下身的配合上。中國古典舞韻律的線條複雜、曲折,其表現力主要在上身以及上、下身的配合上。

總體來說中國古典舞的腳位、手位、舞姿、韻律和芭蕾舞雖然有相同的地方,但是更多的是它們之間的不同點。中國古典舞「擰、傾、圓、曲」的體態美與芭蕾舞的「 開、繃、直、立」形成鮮明的對照。中國古典舞崇尚韻味與意境,講求連貫流動、含蓄委婉的線性美;而芭蕾舞如雕塑般的表演造型給人強烈直接的印象,是一種對 點的欣賞。

中國舞需要表演者具有的特殊能力

中國舞的舞姿複雜,技術難度高且運動幅度大,因此,需要表演者 關節韌帶和肌肉柔韌性強。中國舞的舞姿有開又有關(開、關指外旋和內旋)。足的應用除了勾、繃、開、關之外,還有內翻和外翻。關節需具備多種能力,使關節 的屈伸、外旋與內旋、外展與內收的功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因此,作為一個中國舞的舞蹈演員需要有較全面的軟開度能力。

舞姿與身法是中國舞的精 髓。舞姿是造型,身法是韻律,它們之間的變換可以構成千姿百態,舞姿的子午相立體造型,是由擰傾、屈伸、俯仰、縱橫等形狀所構成的,它呈現出擰傾中的宛轉 與修長,屈伸中的收與放,俯仰、縱橫的交融與變化。這個變化決定著舞姿的幅度、速度、平穩度。這「三度」又需要人體中段的高度柔韌與力量為基礎。至於連接 舞姿的身法更是以腰為軸心而發力帶動全身的。無論是提、沉、沖、靠,或是平圓、立圓、8字圓以及擰、傾屈……關鍵都在腰的應用。所以,腰部的應用能力和脊 椎的屈伸、迴旋與側旋是完成舞姿和身法的關鍵。

中國舞的舞姿和身法都離不開圓的規律。足要在踝關節處作勾、撇、繃;小腿要在膝關節處作跨、蹁;大腿在髖關節處作環動;手在腕關節處作上盤、下盤;前臂要在肘關節處作晃手;上臂要在肩關節處作搖臂;腰、胸、頸要迴旋……都在圍繞一個「 圓」字。

表 演中國舞還需要爆發力強的跳、轉、翻技術的能力。例如:許多彈跳必須借用爆發力強的快速騰空方法去贏得空間,完成各類空中技術,達到古典技術美的程度。中 國舞的旋轉因所用重心不同,形式也不同:如平旋類屬於直立重心,擰傾類屬於螺旋重心,而俯旋和仰旋則屬於平衡重心。而「以腰為軸,以臂為輪」的翻轉,又是 中國舞的特殊技巧。

總括起來,中國舞表演者需具有的特殊能力可分為如下五個方面:關節柔韌的幅度;舞姿身法的迴旋與環旋;跳的爆發力;轉中的三種不同的舞姿的重心;翻中的水平線。

中國舞蹈的審美原則是幾千年中華文化的精髓和延續,這些原則在唐宋樂舞中,在漢魏「百戲」中,甚至在商周祭祀舞中,都融合著華夏文化雍容大度、禮樂一體、圓 潤含蓄、優美清麗的古典文化特徵。隨著時代演進,現代人沉浸於光鮮絢麗的科技文明,物慾空虛了心靈,而擁有五千年曆史背景、蘊藏著高度精神內涵的中國舞蹈 勢將緩緩滋潤日漸空乏的人心,引領現代人從新走入真正屬於人類的美學藝術。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舞在人體形態上強調「擰、傾、圓、曲,仰、俯、翻、卷」的曲線美和「剛健挺拔、含蓄柔韌」的氣質美。 從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畫中不難看出這一點是由古至今一脈相承而不斷發展演變的。
  • 1966年,一群「破四舊」的紅衛兵來到法門寺,先是搗毀了佛殿內的銅像,又試圖挖開真身寶塔。住持良卿法師上前喝阻,被打得頭破血流。法師隨後披全身澆滿煤油,在寶塔前自焚。
  • 《可愛的牧羊女》展現了莫扎特在音樂創作各方面嶄露頭角的才華。這位年少的作曲家模仿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的歌劇樣式,加入通俗的曲調,同時表現出對音樂風格及其語言的自信。他在巴洛克風格和古典風格的交匯點上譜寫了一部作品,開創了一種新類型歌劇──後來成為18世紀古典主義風格,為他後來的音樂創作奠定了基礎。
  • 就像學習西方經典一樣,東方的傳統戲曲也值得我們認識。「你會唱一段崑曲,你就懂得欣賞《游園驚夢》,你會唱一段《蘇三起解》你就會愛上《四郎探母》。」陳金次說:「我們從小不讓小朋友喝茶,他長大後怎知品茶呢?土壤的流失,是傳統文化式微的主因。」
  • 留學法國的簡秀珍體悟到,法國的藝術當然很棒,大家隨口就可以說出莫內、梵谷……這些藝術大師,然而,這些所謂的「大師」能夠廣為人知,是因為有非常多人在幫他們寫詮釋、寫介紹,人們才知道怎麼去欣賞,知道他們好在哪裡。
  • 陳冠霖給自己的「終極目標」是「把李天祿演過的戲演過一遍」。這個目標並不意味著把前輩演師留下的劇本原封不動的重現。「基本上要抓住觀眾,劇情、音樂、口白都非常重要,要注意的應該就是要讓觀眾看得懂,覺得音樂好聽,劇情合理精彩。」陳冠霖說。
  • 加官進祿、長命百歲、金榜題名、家庭團圓,都是人們對幸福的想望,但看了戲就能得到嗎?非也。天官出場時的定場詩講得清楚:「瑞靄祥光紫霧騰,人間福主慶長生。欣看四海升平日,共沐恩波享太平。」
  • 七年出國三十多次,足跡幾乎踏遍全球之後,陳錫煌不免感慨,懂得文化的外國人,願意千里迢迢來看戲,但傳統戲劇在台灣卻非常弱勢。憑著一股「藝術的東西不能給外國人看不起」的志氣,2009年,陳錫煌以自己的名字成立「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
  • 大幕拉開,雄渾的圓號響起,氣氛凝重。只見江水滔滔,霧氣瀰漫,一艘艘戰船正在行進。諸葛亮一襲白衣,羽扇輕搖。面對沉沉夜色,他胸有成竹。兵士們奮力搖槳,向曹營進發。接近對方水寨時,諸葛亮命士兵擂鼓吶喊,鼓聲引來曹軍箭如飛蝗,射中船上綁紮的草人。很快,孔明收箭十萬餘支,滿載而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