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山水之美 蔡雪貞彩墨展

font print 人氣: 2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孫幗英台南報導)融合東西方繪畫技法,自創「蔡式潑墨大法」的畫家蔡雪貞,即日起至4月13日,在南區國稅局9樓展出二十餘件彩墨作品,歡迎民眾前往參觀,共享精采的心靈饗宴。
蔡雪貞,台南市人,1952年生。自幼跟隨日籍母親學習油畫與潑墨畫,其間曾負笈日本、客居紐西蘭,先後師承陳清貴畫竹、韓訓成學國畫山水畫,在吸收各方名師精髓之餘,融入自己獨特的技法與天分,不僅將潑墨方式揮灑於國畫中,在其油畫作品也大量運用該技法,同時也把西畫著重的色彩學注入國畫,使得畫面鮮活亮麗、生意盎然,每次的展出,均獲得各界好評。
蔡雪貞創作不斷,曾在國內、外舉辦多次油畫及國畫個展。這次展出的彩墨畫作品,發揮了色與墨的精妙特色,並自然巧妙的以留白呈現雪景,其飄逸自在、人畫合一、清新、雅緻的獨特風格,充分展現台灣山水之美。
國畫家蔡茂松曾經讚美蔡雪貞的彩墨畫,對於大青綠的應用,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色與色,色與水,色與墨的交流融合,形成特殊得神效,妙趣天成。
為讓在地藝術深入民間,蔡雪貞以複製畫作為推廣。她表示,複製品色彩、材質、大小一如真跡,且經過特殊處理不會褪色,雖然是複製畫仍限量出品,並簽名徵信。
南區國稅局為提供同仁及民眾藝術欣賞的環境,追求卓越的服務品質,特在9樓成立藝文展覽區,每季邀請名家更換展出書、畫、攝影作品,歡迎民眾到了國稅局,別忘了上9樓觀賞。


蔡雪貞的作品《峰巔幻化》。(攝影:孫幗英/大紀元)


蔡雪貞的作品《遺世古剎》。(攝影:孫幗英/大紀元)


蔡雪貞的作品《搖曳生姿》。(攝影:孫幗英/大紀元)


蔡雪貞的作品《松下望月吟》。(攝影:孫幗英/大紀元)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美國風景畫家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溝通東西兩岸的一座橋梁。他憑藉對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與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國西部的精神,為那些永遠不會親自冒險西行的觀眾開啟了一扇窗,讓他們得以一窺落基山脈的雄偉壯麗。
  • 1990年林布蘭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風暴》在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竊,還有其它兩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蒞臨紐約!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絲‧波特:擁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廣受大眾喜愛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還有其它兒童讀物的作家和插畫家。
  • 卡拉瓦喬的《老千》有巨大的影響力,激盪出無數件類似的版本;歐洲的藝術家複製了三十餘件作品。然而,20世紀大部分時間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喬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歐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現。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 老子《道德經》說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墨竹是文人畫重要的題材之一,竹可言志,也可以寄情,一方面也體現士大夫的人格操守。文同是北宋畫墨竹首屈一指的人物,人稱「湖州派」。對後世墨竹發展影響極大。他的表弟蘇軾亦曾為其寫過許多首題畫詩。今天我們就從文同最出色的、最引人注目的《墨竹圖》來看看,這幅畫為何讓人過目難忘?
  • 我在《胡筆標準:千百年來第一人,創造出毛筆的標準》〈自序〉曾提及,年輕時拚搏事業,每天工作十六小時都不覺苦,一直到了五十歲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樹盆栽,欣賞之餘,驀然驚覺人生已過了一半,該是放下腳步,開始修護保養身體的時候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