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典故】紅油抄手

味蕾

人氣 592


「紅油」是以紅辣椒油為基料調製成的蘸料。(圖:彩霞/大紀元)


四川人將「餛飩」稱為「抄手」。(圖:彩霞/大紀元)

「紅油抄手」是一道有名的川菜小吃,口味其辣無比。先將「抄手」用水煮熟瀝水後,再沾佐「紅油」醬料食用,口感麻辣酸甜、滑嫩鮮美。「紅油」是以紅辣椒油為主,加上花椒粉、白醋、甜醬油、蒜泥及麻油等調製而成的醬料,光是一聞,就讓人的全身血液沸騰。而「抄手」是川人對「餛飩」的稱呼,因在寒冷的冬天,川人有穿大掛的習慣,並將兩隻手對抄在袖籠中取暖,此時交疊的雙手很像餛飩的外型,故將「餛飩」稱為「抄手」,其口感滑嫩鮮美,是寒冬中很棒的袪寒小吃。又因紅油抄手的吃法與餛飩煮湯的吃法不同,故它不是湯品類的小吃。

據《清稗類抄》記載:「餛飩,點心也,漢代已有之。以薄為皮,有襞積,人呼之曰縐紗餛飩,取其形也。」早在漢代的時候,餛飩就被當成點心食用,被稱為「縐紗餛飩」,是因為它的外形很像縐褶的紗布。


左圖是餃子皮較厚且不易煮熟,右圖是餛飩皮較薄且容易煮熟。(圖:彩霞/大紀元)

「餛飩」是中國北方的傳統麵食小吃,與「餃子」雷同,但在南方卻發展成風味獨特的小吃。古代中國人將這種密封的「包子」稱為「渾沌」,後因中國造字的規則而改稱為「餛飩」。到了唐朝「餛飩」與「餃子」才有各自的稱呼。而兩者的主要差異在於餛飩皮較薄,邊長約6公分的正方形,煮熟的時間較短,呈半透明狀,食用時講究其湯料(但紅油抄手卻講究蘸料),而且口感較滑嫩。而餃子皮較厚,直徑約7公分的圓形,煮熟的時間較長,須加入3次冷水,經過「三沉三浮」才會熟透,食用時講究其蘸料,而且口感較有嚼勁。

中國地大物博,各地方的飲食文化各具特色,十里不同風,故對於「餛飩」也有不同的稱呼,在中國北方稱為「餛飩」、在天津將肉餡小的稱為「餛飩」而大的稱為「雲吞」、在四川稱為「抄手」、在湖北稱為「包麵或餃子」、在皖南稱為「包袱」、在江西稱為「清湯」、在福州稱為「燕皮餛飩」、在兩廣及港澳稱為「雲吞」、在福建與台灣稱為「扁食或扁肉」,小小一顆的「餛飩」就有這麼多種的稱呼。


煮湯是餛飩的最普遍吃法。(圖:彩霞/大紀元)

一碗美味可口的餛飩,須兼顧「外皮」、「內餡」與「湯汁」。「外皮」要薄且有彈性,一般地區的外皮以麵粉製成,而廣東的外皮則以麵粉再加雞蛋製成,邊長約8公分的正方形,比其地區(約6公分)較大些。

「內餡」的基本餡料是豬肉,將其剁碎或絞碎後加入胡椒粉、鹽、麻油後攪拌成黏稠狀。另雞肉、鴨肉、牛肉、螺肉、水產(魚、蝦、蟹…)、蔬果、豆製品、南北乾貨(乾貝、開洋…)和醬菜(榨菜、蘿蔔乾…)等餡料,均可巧妙搭配成各種口味,諸如「臘肉山藥鮮肉」、「哈密瓜鮮肉」、「蓮藕叉燒鮮肉」、「銀魚蛋黃」、「蛋黃香酥鴨」、「平菇蝦仁」…等等。另常州的三鮮餛飩是以鮮豬肉、蝦仁與青魚肉為餡料。而無錫的三鮮餛飩卻是以鮮豬肉、開洋、榨菜為餡料。廣東的餛飩更是以肥瘦豬肉、鮮蝦仁、大地魚碎及蛋黃為餡料。真是百家齊放、各自爭鮮,只為博得客官的青睞。

「湯汁」的鮮美更可襯托出餛飩的口感。故江南地區以雞肉、豬骨熬成湯底,廣東則以豬骨熬成湯底,香港更以海鮮熬成湯底。常見的湯料有蔥花、芹菜末、香菜末和紫菜,而稍微講究的湯料則另加入蝦皮、鵪鶉蛋、蛋皮絲及榨菜絲。

將「內餡」包入「外皮」中的餛飩造型,式樣繁多,有包成圓形、半圓形(類似餃子)、圓筒形、長方形(對邊對折)、三角形(對角對折)及元寶形。廣東的包法講求快速,包成金魚的尾巴狀,又像似天上的一朵白「雲」,大小以一口「吞」一顆為準,故將「餛飩」稱為「雲吞」。

餛飩的吃法,除了煮湯外,尚可用炸的,如「炸餛飩」就是將餛飩用熱油炸至金黃香脆食用,各有各的風味。餛飩也可與麵一起烹煮食用,例如正宗港式的餛飩麵,在麵條上只看到幾段韭黃,這時可別急著跑去跟老板理論,因為麵條下就藏有四、五顆餛飩啦!@*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大名鼎鼎的饕客——乾隆(下)
美食典故:連貓熊都喜歡的「窩窩頭」
【美食典故】為民除害的帶把肘子
【美食典故】鮮白香嫩的扒三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