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台中福科國中的DJY-NIE

黃玉燕〈大紀元記者)
font print 人氣: 47
【字號】    
   標籤: tags:

台中市中科園區附近新設學校福科國中,今年6月剛落成。除了解決中科學子求學問題,也間接帶動了當地的商機。福科國中共招收了600多位、16班的國一新生,每班學生人數均超過40位,學生入學爆滿的狀況超過預期,在教育部推動品德教育的框架下,校長張梅雪認為自己有責任為新學校樹立一個學習的典範。

讀報是簡單又深刻的學習

一如張校長給人的第一印象「簡單純樸」,強調簡樸的校風,希望學校教育能以比較生活化和樸實的方式進行。所以在確定福科辦學的理念和方針後,除了學校書本的閱讀外,如何以生活化的閱讀方式,引導學生從電子化的世界逃脫出來,回歸到每天都有新鮮題材,就是報紙的閱讀,的確是一項大工程,「其實閱讀是一切學習的基礎,治校會以這個前提去思考」,張梅雪校長強調著。

校長解釋為何樸實傳統的方式,對於孩子來說會更合適。她說,「雖然社會整體報紙事業好像在走下坡,但我觀察到,比起傳統紙本的閱讀,孩子以數位閱讀的方式,有可能會不斷被其他五花八門的訊息所吸引,但是報紙的閱讀,則是一旦抉擇哪一個篇章後,就會投注專注力,紙張油墨上的文字,讓孩子在閱讀的時候會比較深刻,當然在深刻之外,還能夠表達出所看到的,真正感動的東西。」

引導學生品德的好媒材

於是伴隨多年時光的《大紀元時報》,成為一份可以在校園生活中實踐閱讀,並引導品德教育的教材。

張校長表示,閱讀《大紀元時報》上許多親子間對話的篇章,感到受益良多,她說,不論老師或家長,很多對生活的指導,是可以交給報紙擔任這部分的角色,因為孩子就在潛移默化中。

不必諱言升高中的壓力,對學生而言確實是一道門檻,張校長提到國中校園的現況,她說,現在已經少有學校會要求班級訂報,但是在福科的第一年,我們嘗試用這樣的方式,加上有經驗的輔導老師,能將讀報教育具體落實在教學當中。

很多老師都會提到,閱讀是一切學習的基礎,同時也感到現在學生的學習在鬆動,「所以要趕快往回找到對學生真正有用的東西,這是很迫切的問題。」張梅雪校長強調。

讀報啟動校園閱讀風氣

在拋出讀報教育的想法後,曾經擔任九年一貫語文種子教師的輔導室主任黃靜慧老師,在國文課程領域中,推動讀報教育已走過3年的時間,她說,讀報在國外已推行很久,國內既然在小學階段也已經在推動,國中這一塊更應該持續下去,不要斷了。

黃老師提到,以前在推動閱讀時,會要求學生要看一本書,因為書籍其實是專題,要求國中生讀完一本課外書,他必須沈澱下來看,確實有時間上的困難。

但若是報紙能編輯的好,又是正向、且多面向的,不管在法律、親子教育、生命教育、藝術教育等都能兼顧,且是最新最即時的,這對於所謂國文課本裡都是古人說的話,有時感到興趣缺缺的國中生而言,黃老師認為,讀報確實可以起到彌補、同時可以更貼近年輕人的心。

黃老師說,放在教室裡的報紙,讓同學和同學、同學和老師之間有了共同話題,因為大家在看同一份報紙,有了共通性,就可以分享彼此。

為了具體落實讀報,黃老師首先讓學生從閱讀小而美的文章開始,她舉《大紀元時報》刊登的水結晶專題為例說明,「像這樣好的文章和圖片,讓學生馬上就可以感受到,而且覺得很新奇,同時還可以結合電腦,很好運用。」

帶動親子及師生對話

剛開始先讓學生熟悉報紙,第一就是要先喜歡閱讀,先挑自己最喜歡的文章去設計版面。以她是國文老師來說,會教學生如何去欣賞一篇好文章,接下來《大紀元時報》上藝術長河版的畫作介紹,可以讓學生練習寫一篇報導,介紹這個藝術作品,這樣在語文部分有了紮實的基本功。

在生命教育中,也可以引用溫馨感人的事件報導,還有親子教育的文章,她計劃要學生剪一篇文章帶回去給請家長簽名、寫心得,這對忙碌的家長來說,反而是讓孩子帶著他學習,讓媽媽看,這樣親子之間會有對話。

《大紀元時報》開闊國際視野

另外,黃老師關心的還有國內教育對國際新聞的態度,包括許多媒體都是這樣,在國際新聞這部分都很弱,但是《大紀元時報》就有這樣的好處,她可以提醒學生去關懷國際,因為以後會是一個地球村,讓視野更開闊,才能適應未來的社會。

還有社會領域的對照又可以結合人權法治教育、法律事件的探討,不同面向的主題。因為每班老師的教學領域不同,所以《大紀元時報》在每個班級裡,都可以搭配老師的專長去運用。

好報紙替孩子言行把關

提到親子教育,黃老師說,因為我自己施行過,讓孩子閱讀品德的文章,這樣其實跟小孩也不用嘮叨,遇到事情就會拿來對照閱讀過的文章,這樣我和孩子有共同的話題,老師不用再嘮叨,因為報紙已經替我們講話了,只要我們替他們篩選了報紙,接下來就是報紙替我們講話了。

學生下課的最佳選擇

開學近一個月來,教室中的報紙開始起作用,黃老師說,現在下課有一個場景,就是下課鈴聲一打,學生會衝出教室,一整排站在窗戶外的櫃子,然後開始閱報,真是太好了,因為他們已經有興趣了。


下課後,同學主動聚集讀報,已經成為推動讀報教育後的一景。(福科國中提供)


身為種子教師多年,黃靜慧期許自己可以成為一個示範,讓其他老師們理解,其實帶學生讀報不會是個負擔。對於善用《大紀元時報》黃老師還有一套辦法,他說,譬如每個班級累積的報量,到第10週國際新聞週時,就足夠好好運用了。黃老師強調,讀報真是最實惠,一個學期下來,每個學生還花不到幾十元。◇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關大腦的研究發現,學生若能同時運用多種感官,愈有助於學習的專注。《親子天下》的專注力調查也證實,學生們覺得遊戲與戲劇教學、多媒體教學、戶外教學以及動手做,是最能讓他們專心的上課方式。老師在調查中也呼應各類「互動」、「多元」的上課方式,有助於學生專心。以下是十種比較常被運用的教學做法,同一課程、甚至在同一堂課可以靈活運用。
  • 洛杉磯華僑文教服務中心將於23日週六下午2:00-5:00時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公立高中AP中文教學觀摩會。請到四位在主流公立學校任教經驗豐富的中文老師作現場演繹,分享多年來的教學心得。
  • Worben 是瑞士比恩的一個小鎮,而我一直以來總是特別偏愛這樣的小鎮,覺得她樸實無華,親切,就像鄰家的小姑娘,今年旅瑞四所中文學校教師研習就在這寧靜安謐的小鎮展開序幕,星期六的早晨,伴隨著朝陽,老師們陸陸續續的來到Worben報到,每個人臉上有朝氣也有笑意,多麼開心能夠有和老師彼此互動,交換教學心得的機會。
  • 報紙是真實世界的文字投影,也是讀者超越時空看世界的眼睛。讀報教育則是期望培養學生的能力,讓學生透過報紙了解大千世界的脈動,更能看到潛藏在某些脈動下的運作規則,讓學生具有批判思考的能力,能在紛擾的世界中以真價值作為行為的準則。
  • 華語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語言,入門難、學好難。那麼怎樣才能盡快學好華語呢?
  • 生字教學是國小國語科的教學重點之一,其重點在於讓學童能精準的掌握學習漢字的字形、字音及字義。研究顯示字形、字音、字義三者學習互相影響,字義生動刺激、情緒性較大與生活經驗密切連結的字詞有助於文字的學習。
  • 我是高年級導師,在學校運用大紀元推動閱報活動已有兩年。我經常利用早自習或中午用餐時間,從中挑選幾則有意義、引人深思的新聞報導或故事,用生動的語調來敘說引發學生對當則新聞或文章的興趣。通常,解講後,學生都會爭相閱讀,收到很好的效果。
  • 我教書時,告訴自己,一定要讓班上的學生喜歡數學,自己很用功,花了很多時間熟悉教材,幾乎市面上的參考書、講義各類的題目都很熟,課本一到六冊的內容也瞭如指掌,上起課來自然得心應手,以前我學了一年還弄不清楚的函數,現在我的學生聽一節課就懂了,有時我很羨慕學生們比我還幸運。
  • 回首數載的教學生涯裡,曾迷失在孩子成績與教學付出的計量天秤裡,失衡的可不僅是度量意義上的砝碼,而是師生間雙向溝通的和諧……
  • 屏東縣竹田國中在高雄中北扶輪社贊助下,開展讀報教育。不僅提升偏鄉學子閱讀能力、開拓國際視野,去年國中會考,竹田國中更是創下佳績,全校畢業生62%考取屏東中學及屏東女中,錄取率全縣第一。3月21日,竹田國中舉辦成果分享及讀報教育比賽頒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