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峽谷現清代銅礦 運銅出山成迷

人氣 3
標籤: ,

【大紀元3月6日訊】四川樂山市金口河吉星鄉近日發現一個有300多年曆史的礦渣堆放場,面積龐大有200多畝。奇怪的是,吉星鄉地處偏遠山區峽谷地帶,如果古人在此冶煉,那麼煉出的銅是怎樣運出山的呢?目前,金口河方面已將這一發現上報省考古院。

四川峽谷驚現清代銅礦 

據華西都市報報導,樂山市金口河吉星鄉驚現清代銅礦渣堆放場,距城區約30公里。當地文物工作人員發現,方圓5公里之內,隨便用手刨去地面覆蓋的薄薄一層泥土,黑褐色的塊狀礦渣就顯現出來,在部份裸露的土坎上,可以看到礦渣堆積有5米多高(上圖)。

同時發現的,還有部份冶煉爐殘片。大多數礦渣因為冶煉不徹底,殘留的銅珵亮清晰可見。據村幹部介紹,在這片山上發現礦渣是司空見慣的事,像這樣的礦渣山地全村有百餘畝,與該村相鄰的同心村5組也有百餘畝。
  
疑問:深山無路怎樣運銅

金口河礦產豐富,冶煉業也較為發達,但主要集中在永勝鄉、永和鎮,吉星鄉並不盛產銅礦。村民們也不知道這片山上的礦渣是什麼時候留下的,只是當作一件有趣的事情閒暇時相互擺談。

奇怪的是,吉星鄉地處偏遠山區,這片礦渣山地沒有道路通向外界,如果古人在此冶煉,那麼煉出的銅是怎樣運走的呢?又是運往何處呢?

據史料記載,歷史上曾有一條民間古道把南方絲綢之路(俗稱茶馬古道)的「西夷道」和「南夷道」緊緊聯繫起來,它就是貫穿樂山境內的古代陽山江道,金口河 正位於古代陽山江道之上。文物工作人員推測,這片山地當時應該有道路與古陽山江道相通,古人冶煉後的銅由馬匹通過古陽山江道經茶馬古道運往西昌。

鑑定:礦渣為古人煉銅所留

3月3日,四川省考古院專家在對聯合村一組的礦渣仔細觀察後,從礦渣裡殘存大量未煉出的銅,部份煉爐(俗稱耐火石)的殘片和比較原始的冶煉方法初步鑑定,這些礦渣應為清代人煉銅時所留,距今300年以上,同時,堆積面積之大超乎想像,具有較高的考古研究價值。
  
目前,金口河區文體旅遊局已將這一發現上報省考古院,適時組織專家進行實地考察。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歷史故事:張詠除邪念
阿壩州賽格寺數百喇嘛示威 武警包圍封寺
四川副校長兒子結婚 全校延後半小時上課
川震餘波蕩漾 溫室氣體釋出影響長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