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象徵(三)

象徵的的形式:神話、意境及現代的消費鬧劇
趙雅博
font print 人氣: 26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象徵與神話

神話是宗教象徵的形式,神話的素材大量使用在詩的創作中。各國的古代都有神話,而以西方希臘最多。神話豐富藝術、詩、雕刻,也包括了哲學。但要給神話下定義,卻不容易。一般人認為,神話是由神說出警語,及有關神的行跡,加上半人半神的史蹟等。其實,它包括的更廣闊,柏格森稱之為; Fabulation:虛構的神奇的故事,但也有真正英雄史蹟在內。一般說是說遠古的,神奇的群神和其了不起的行跡,以喻言、寓言象徵的方式說出來。

我們以某某類名稱之,神話中群神之名以比喻為定位。比喻則有自然物的比喻,以阿波羅、Helios、Hephaistos為名(阿波羅有三個名),以Hera之名為空氣、以亞待納之名為靈魂的稟性(心理的比喻,而借用反省–稟性稱之)、以Hermes之名比喻為辯才無礙、以雅雷斯之名為無條理、不理智;以Aphrolite之名為意願、以Zeus之名為智慧、以雅典之名為靈巧。


希臘化時代的阿波羅雕像。希臘雕刻從現實的人體往上提升,象徵了神性

經過一個較長時間,解釋的尺度上,更為深入,人在思想上比以前有更深的境界,自然也超出一般語彙的界限,而成為象徵使用的表達。正統神話學,構成了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象徵寶庫。這種利用在柏拉圖、普洛亭極為明顯,在波爾菲書中可以找到雛形的學說,在雅典學派中,更是登峰造極。

中古與文藝復興時代,比較不注意象徵與神話、比喻與神話,但也並未中止,而是以一個新的方式出現,就是從神話本身去發掘,更注意在文化、文明的意義,總之,不用語言的路線去解釋神話了。

現代的神話研究

進入廿世紀,有三條路線,來作神話研究,其間是以象徵主義為主,由克樂才(Coleuges)和Schelling帶頭,其象徵主義,是用本質與觀念、思想去解釋神話不同的典型。李格爾(Ricolur)和世界宗教史的作者艾利雅(Eliade)也屬於象徵論者。象徵的很多特點和符號不同。在象徵的角度上,象徵與其內容是具有共同性的成分,象徵只呈現它自己而不涉及其他。它的自我顯示,乃自立與自我肯定的。

柏格森認為神話的詩,其中的創造性和虛構性,是構成神話的本質(所以得用象徵來解釋),因而肯定宗教與藝術(詩)有很緊密的關係。其經驗的面貌,由象徵予以表達。如海拉克立特的河流(象徵變),並不是地質上的河流。神話所使用的物質,出自我們的經驗世界,但不能用經驗方法的程序去研究、去分析。象徵材料所指的意義,並非以科學的數據來說,其指向不是科學的,是信仰的象徵。田利池因此說神話,「不能以科學的批判而將之剔出」(註14),科學方法無法去表達人與超自然的互動。

神話雖然虛構,但它是普遍的。科學發達後,這種虛構表面改變方式,其實仍以各種姿態出現。無他,人尋根的意願,總是無法消除。科學說它根本沒有,真就沒有嗎?如果真的沒有,為甚麼有人一直在強調又強調,這又象徵著什麼。

象徵是說「有」的一個方式

「有」(我們不用「存有」一詞,而用老子書中的「有」。有是哲學的根本,哲學就西方哲學來說,形上學才是真正的哲學。)而形上學的對象就是「有」,「有」自然存在,「有」本然存在,不是存才有,「有」無所不在。所以在「有」上不必加上「存」字,那是畫蛇添足。

「有」就亞里斯多德來說,可用許多方式說出,象徵一辭就是說「有」的一個方式。在有的一些景象中,並不由感覺的直觀或推理的知識,捕捉到的。為實現它的功能,象徵在符號與事件的基礎上,一種經驗的現實(Realities),在這裏往宏觀的一極,與微觀的一極,其認知或概念,可以協助我們再一次的瞭解象徵。由這兩極它構成的材料的特性中,讓我們觀察到彼此依存的關係。象徵在現實具有具體的材料,這是不言而喻的事實。這個具體的材料,是客觀世界的實物。

從宏觀來看,象徵有抽象的秉賦,讓我們從具體的材料,透過或超越它而出現而直觀出這個無限大的抽象,這是列子所說的視於無形,聽於無聲。透過紅色而看到危險,聽琴聲而求愛,貝多芬第三大交響曲,是象徵的完美,而非得到完美。象徵是從一個具體往上的表達。


河南南陽漢墓畫像石 盤古肩上二人:圖右女媧、圖左伏犧。(盤古死時呼出的氣變成春風和雲霧、聲音變成雷霆,左眼變太陽、右眼變月亮,頭髮變星星……)

人的世界的客觀實在性的幅員範疇,在此基礎延伸發揮。一切都能成為承擔象徵的意義,自然界的對象:石頭、山溝、山、水、長河、日、月、風、火、樹木、花、草,人手所造的種種。人文的對象:包括有抽象的形式(數目、幾何象),宗教和藝術交互的歷史、意境,更推演到現代使用的文字──也應該歸屬於藝術的行列。這些也都是我們先祖遺留給我們的象徵。


山東嘉祥漢畫像石 西王母盤腿靜坐,她的子民是羽人(長著翅膀)飛舞忙碌。

這些對我們來說都是有指義的──也有動機和心血的。一如在今天,近代的繪畫和雕刻。活生生的依隨著宗教與藝術相互影響,也有了關係宗教以外的玩耍或社會的(註15)。一如田利池所說,一切肉眼所見,也都是視為象徵的,好像是燦爛輝煌實在物事往上往下的圖表世界(宏觀與微觀),也就象徵世界,而在宗教藝術方面更為耀眼尤明,泌心入脾的盈盈不已!

並且更進一步的說從陰影而到實體(註16),而終底於超越而最高境界的馨慕不已!對德國耀道李普斯來說:感覺(有形者)在美的對象中「常常是心靈的內容的象徵」(註17)。

伊西斯神廟的巨石

歐瓦利在其著作薩義士的門徒一書中說:「大自然的圖表如同一部巨大的傑作」。知識的祕密在於會讀這個世界的象徵,這是我們獲得最高智慧的入門。「讀通象徵,」真的,「這樣才是至高者的象徵」。我們終其身也不能讀完象徵,集古聚今也不能讀完。我們雖不能至,但要心嚮往之。歐瓦利又指出:石頭給我們說神祕的神,無比艱深;神祕的小徑帶我們,怎麼也到不了象徵真境界。歐瓦利在第五夜曲、又在門徒們書中,給我們就石頭的象徵,說了沉重的結果,組成伊西斯神廟(埃及伊西斯女神為救奧塞里斯受盡千辛萬苦)的所有有關礦物巨石,形容其作為象徵,遭受「痛苦,並怨尤的心痛和尖銳的拷打。」石頭變成活的,成了有生命的象徵,由於將石頭依其關係成為一組合。石頭是組合存在與否的關鍵。這就是說石頭在形成整體是必要的。缺少了,自然便没真正意義呈現了。如果它是有生命的,感到痛苦的怨尤,如果不曾有生命的,觀者由於移情作用,感到是該組合所顯出的難過了。

變化的意境

李克特(Richter)寫的人生舞台,就是一個象徵的世界,一個在其中有「聲音、色彩、香氣相唱和的宇宙」。形形色色的萬物,都不停止的變化著。失去固定的外型,花卉變彩雲,星辰不斷跌失在不可知之鄉,碎成花圈、花冠,跌成巨岩,碎成粉末。白雪珍珠,變成飛鳥的雙眸,在空間灑成淚。水飛升成雲,轉化為冰雹,為天淚、為霜雪、為閃光、為響雷。


輕舟已過萬重山 水波與山峰共振,象徵宇宙的脈動。(失圖名,或稱赤壁圖)

一道犁好的地溝,伸展在大地上,好似殮屍布,最後變成了蒸氣的水平線的海洋。從一滴淚中產生了大浪濤、產生一條船,有些東西變成了純音樂。詩人的思想足夠改變整個風景,來開啟緊鎖的大門。一朵巨大的百合花,忽然間取得了長蛇象徵的形式,惡劣的壞參議(註18),決定性的說,這是詩的秘密;改變並形成了世界具體的形式,講述出想像直觀虛構的實相。詩的想像(意境),改變現實世界,想像可能比現實更為真實!?

象徵可能從田利池的詩中所說,推斷出對立,而不意味柏拉圖那種對客觀世界的貶值看法。具體的實質性和類似的親密關係,所以說這個世界非常重要,它是我們能夠獲得一個進入「有」的表象與水平的門口。

大眾化流行藝術(普普藝術)所象徵的現代文化

符號的功能包括了屬於個人的或具體的,符號,一如我們所看到的,它在針對另一個具體的實在。

象徵,由於它的固有性是抽象素材,不僅是一個方法,一個把握住「有」的一些指定的表象(不是經驗或邏輯的表象)。象徵也是一個工具,讓人們能夠論及一些直觀與價值:這些價值與直觀,乃是有關於經驗的對象,也是含括著人與世的實體。

為了解釋具體發展出的兩極(往上或往下),象徵的構成法,我們舉普普藝術 (Pop-Art,大眾化流行藝術) 李察‧漢彌敦(Richard Hamilton)1956年的作品《是什麼使今日的家庭變得如此的不同、如此有魅力?》(註19),這張著名的拼貼畫,儘管它的藝術價值有問題,但也有其象徵的意涵。


李察‧漢彌敦,《是什麼使今日的家庭變得如此的不同、如此有魅力?》1956年作。現代藝術趨向世俗格調不斷往下滑。

大眾化流行藝術,無可諱言,是當代文化中的一種特殊現象,這張作品足以做為代表來反映此現象,成為一個指定藝術的象徵;同時也畫出時代的特徵。時代不用說是一個工業化的時代。漢彌敦說:流行大眾化的藝術品,應該是一種大眾歡迎的作品,青年化、充滿花招、要漂亮、煽情,同時價格較低,屬於一種可以量產的的大眾文化企業。(註20)

大眾化流行藝術,好似腦中凝聚成的點子,將它丟出來,如同消費市場的東西,只為一次使用。簡短而又一瞬的符號,就是大眾藝術的特色,沒有永恆這回事。藝術與人的關係,就如消費的商品,只存在於消耗它的那個剎那。

漢彌敦的拼貼畫,象徵現代人的宇宙觀和對事物的極端性。家庭中帶入普普藝術,象徵小型享樂主義的卑微消耗。拼貼畫的中心站著一位健美先生,一個消費世界的泰山,他不在樹林裏蹦蹦跳跳,而在消費物質的雨林裏跳,這些物質有放音樂的錄音機、電視、吸塵機、檯燈,廣告式的宣傳喚醒消費者的期待。福特汽車公司的車徽,表示柏油路的社會,舒服的沙發上,坐著庸俗煽情的女人;牆上的畫依照大眾喜劇的品味,讓我們讀出健美先生所渴望的羅曼史,一種愛情消費的夢。他找到他喜愛的甜食,一枝巨大的棒棒糖成為象徵。漢彌敦所作加強消費的內容,豈不是構成今日人的世界的實景,後方窗子特意弄成暗色,充滿遮掩的密碼(註22),上面一個浮動的人物,做著宗教宣告,下面標著戲劇暗碼,想說的是甚麼?消費社會浮動的矛盾嗎?這場家庭消費戲劇,沒有兒童,也沒有書籍。漢彌敦的作品,具有時代文化的象徵,象徵消費社會的極端與構成素材的商業趨勢。

注釋:

註14:科學的評量不能論斷神話的存在或有無,因為神話在人們心智上是有其天然的存在的。我們只能說有深度、廣度的不同,在中國在學術、文化論戰上,大多不從本質上著手,為此所有的解決,都不會是真的,在象徵的特性,象徵的起源,在本質上並無不同,在它們與真理和能量,本質是一樣的。象徵與神話都能表達我們最後的關懷,信仰的活力。(信仰的活力53頁)

註15:雅飛(A.Jaffe’)著:在視覺藝術中象徵主義,見榮格著:人與其象徵.232頁。

註16:我相信有關我親身的識見乃象徵的,相對兒童的單一。一個的文盲國度,對比文化高的世界,我們處在對輝煌實在情形的領悟的情形下,我們能用我們初期已經開啟的智力學習到自立(國家的命運)。

註17:利波斯(Theodor Lipps)著:美學的基礎卷1與2,達尼爾好落出版,馬德里1923年愛德華.奧外羅毛利議,卷一93頁。

註18:白崑(Albert Begiung),浪漫靈魂與夢,FCE.墨西哥.1978年.216頁。
<--ads-->
註19:(1956年,若望文集.洛杉磯出版加州)大眾藝術的稱呼是在1954年,最早採用這個名稱,是由英國藝術批評家阿洛圍所創行(Lawrence Alloway),大眾藝術的歷史起源是英國,可是美國接觸這一名稱之後,立刻大力提倡推廣,這一藝術顯得特別重要,是美國造成的。美國出現了安迪‧沃荷、李奇登斯坦等等大眾藝術家。

註20:依照漢彌頓,大眾文藝就是平民文藝,也叫通俗文藝、剎那文藝、消費文藝、低層文藝、成本文藝,大眾文藝、生產文藝、或工廠文藝、少年文藝、滑稽文藝、性文藝、騙人文藝、喧噪藝術、大商文藝……瓦勞著:應該是一部機器重疊機器,生產再生產,重複又重複,或等於中國的數來寶耍貧嘴,可口可樂的瓶子,敲詐糊騙,用機器胡亂製造。

註21:在右上部分的一個小框,使用林肯的風格,構成一個已經消失的過去的唯一遺骨,混在俗不可耐囈語和夢語下流的東西之間。

註22,這裡所說的乃是一扇實實在在橫寬豎窄的窗子,透過它的玻璃能夠看到一幅電影的海報。大廳的台階,理論上是引向一些更高面的房間,希望到達縱深的效果。這樣的台階不能夠被稱讚和接受,因為這個房間,正在所假定戲院的前面。@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象徵』這個希臘字,指的是一半,它是一個符號(符號不一定是一個具體實在物,也不一定是文字;它有不指定的意義,但卻不是無意義)。符號,在人們用它作為指示「非本意」的時候、用作象徵意義時,則稱它為另種符號。皮爾士說:「一個符號(在使用它作為象徵意義時)能夠被詮釋為一個習慣或一個自然的布局的成果(成為象徵的意義)」。
  • 大紀元記者黃玉燕台中採訪報導)台中市建設處長王誕生6日觀看美國神韻國際藝術團的表演後,步出表演廳,一路上心情顯的高亢。曾經帶表演團體到國外巡迴演出,對神韻的氣勢和水準,讚嘆有加。對於神韻完整呈現正統中華五千文明的歷史是他前所未見的。
  • (大紀元記者李大衛台中報導)3月6日美國神韻藝術團在台中的第三場演出,儘管遇到雨天,現場仍然是觀眾滿座,場面相當熱烈。彰化師大藝術教育研究所副教授鄭明憲,在中場休息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神韻非常有創意!」節目傳達華人文化的精華,不但有傳統也看到創新,是一個很好的藝術演出。從藝術教育的角度而言,這是一場具有「藝術統整性」的演出,推薦台灣中小學師生前來觀賞。
  • (大紀元記者孟憲騰台中報導)台中教育大學美術系主任黃嘉勝3月6日欣賞神韻國際藝術團在台中第三場演出。他相當喜歡結合現代數位科技的動態天幕設計,看到如此精采的天幕是他此行最大的收穫。
  • (大紀元記者李大衛台中採訪報導)3月6日晚間東海大學附屬國小音樂老師張上民,在台中中興大學惠蓀堂觀看了來自美國神韻藝術團的演出,中場時他接受記者採訪時,非常讚賞神韻藝術團美好豐富的演出,特別是加進了天幕的運用。
  • 2009年3月6日晚,神韻紐約藝術團在倫敦的第五場演出在觀眾熱烈的掌聲和歡呼中圓滿結束。神韻晚會全善、全美的舞台藝術和中華神傳文化令現場觀眾如癡如醉,全體觀眾用持續熱烈的掌聲和此起彼伏的叫好聲來表達對神韻藝術團的喜愛和感激之情。
  • 3月5日晚,紐約神韻巡迴藝術團首次在羅德島州首府普羅維登斯市的普城藝術表演中心(PPAC)演出。
  • 國立台灣博物館舉辦「捷克城堡與堡邸特展」(Czech Castles & Chateaux),展期自6月13日起至11月30日止。歐洲中世紀城堡台灣巡禮,有近百件捷克珍貴文物精彩亮相。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看得見的紅樓夢」特展,展覽以經典文學巨著《紅樓夢》為題,引領觀眾從物件反映出來的人情物趣,走進文學、藝術交織的美學世界,重新想像盛清貴族世家的榮景,看見《紅樓夢》的絕美與哀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