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鑑:芮良夫論榮夷公專利

沉思
font print 人氣: 13
【字號】    
   標籤: tags:

《國語》這本書中所記載的史實,包羅萬象,涉及的範圍也很廣,幾乎涵蓋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各個領域。這些富於哲理的言論與思想,不僅在當時是為政者的箴規,而且在現代,仍有它不可磨滅的實質意義。下面這一則史實,記載了周朝大夫主張在上位者,不可與民爭利,要讓利於民,更不能擅專天下之利。極力反對壟斷財富、獨佔利源的經濟觀點。

厲王喜歡榮夷公。芮良夫說:「周王朝大概快不行了吧!那個榮公,一心只想獨佔民利而又不知如何解救國難。利,是百物所生,天地所成,如果壟斷,對國家就危害甚多了。天地生成萬物,普天下人民都要取用,怎麼可以由一個人或朝廷獨佔呢?得罪的民眾甚多,又不知做好大難臨頭的準備,用這一套去教天子,這天下還坐得久嗎?

君臨天下,在上者,應該開發天下的財源,上得神祐,下得民心,使舉國上下各得其利,各得其所。即使這樣,那些聖明的天子,也還要整天提心吊膽,深怕招惹民怨,那就得不償失。所以《周頌》曰:『思文後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爾極。』(思念文德昭明的先祖後稷,他的功德可以與天相比。教民稼穡,播植百谷,立我生民之道,無非是他的功勳。)《大雅》也說:『陳錫載周。』(分賜百姓,施惠於人,才能綿延周祚,世代為王。)這不正是既知分利於民又知臨淵履薄嗎?所以周朝才能國祚綿長以至今天!

現在天子卻去學習怎樣壟斷經濟、獨占民利,難道合適嗎?百姓奪取他人的財物,還要叫做『盜』,做天子的人竟然去幹這種事,肯歸順他的人一定不會多。如果啟用榮公,周室必敗。」

之後,厲王果然不願採納芮良夫的諫言,任命榮公為執政的卿士,諸侯們便紛紛不來朝見與歲貢,而厲王最終也步入被放逐彘地的命運了。

(取材自《國語.周語上》)

(轉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央社記者劉正慶約翰尼斯堡4日專電)幾內亞前獨裁者康特去年底病逝後,以卡瑪拉為首的基層軍官隨即發動軍事政變,南非安全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宗梅諾說,以史為鑒,幾內亞恐難脫一再政變的噩運。
  • 陳安世是京兆人,在權叔本家做僱工。他天性仁慈,從從來沒殺過生,對人也老實誠懇。這年,他只有十三四歲。
  • 石勒(274—333年)是十六國時期後趙的建立者。紀元319一--333年在位。羯族人,幼年隨同鄉人作小販生意,耒到洛陽。又曾為人打短工耕田。二十多歲時,被官吏掠賣到山東為奴隸,與汲桑等聚眾起事。後投劉淵為大將,他能聽從諫言,重用漢族失意官僚張賓,並聯合漢族軍隊,發展壯大了實力。319年自稱趙王,建立了政權,史稱後趙。
  • 《國語》是中國上古時代,一部「記言」的史書。我們知道,周代的史官,有左史、右史之分,更有記言、記事的分工,但不是絕對的,因為史書中的「言」,其實不能脫離「事」而獨立,言、事合一,方為「史實」。而作者不是一人,而是很多人,就是各國的史官,然後有人把這些加以彙集、整編而成。
  • 治國之道,在於順應自然規律和人民共同意願之所歸,也就是說,上體天心,下查民情,方能得天保佑而民富國強。所謂天不可違,民不可欺,愛民者必興,害民者必亡。在位者要想長治久安、國祚綿延,就得敬天恤民,不可一意孤行。
  • 宋朝時有個尚書,名叫楊玢,他在退休之後,回到長安居住。他在長安的舊居土地,多為鄰居侵佔。他家的子弟們,想要到府裡上訴,依靠楊玢的影響力,索回被鄰居侵佔的土地。子弟們把狀紙寫好以後,先交給楊玢審閱。
  • 濟公住過的杭州淨慈寺,曾經被大火燒過一場。提起這場火,還有一段故事呢。
  • 蘇秦用錐刺大腿,提醒自己發憤苦讀;李勣為姊姊煮粥,不小心燒到鬍鬚。
  • 《三國演義》處處蘊含著古人的天機,只是我們有時會忽略那些東西,認為是迷信。劉備的坐騎叫「的盧」,人人都認為他妨主,以為不詳。可是真相卻像是龍馬,可以騰空。關鍵時刻救了劉備一命。
  • 伍子胥之父兄被楚平王殺害,他逃至吳國,說服吳王攻破楚國首都;越王句踐表面向吳求降,暗中發憤圖強,二十二年後一舉消滅吳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