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經濟學家解析中國經濟最大風險

標籤:

【大紀元5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李越悉尼報導)隨著澳大利亞與中國貿易關係的日益密切,澳大利亞公從對中國經濟的關注程度也在加深。在由澳大利亞智囊團「獨立研究中心(The Centre for Independent Studies)」近日舉辦的關於中國經濟危機的研討會上,著名經濟學家約翰‧李表示,中國經濟最大的風險,在於一切都是為了維護政權;中國不可能成為世界經濟的主要驅動力。


經濟學者約翰‧李博士認為,中國經濟的最大風險在於一切都是為了維持政權。(攝影:吳坎/大紀元)


約翰‧李在演講中提到,中國經濟中有許多非經濟因素的存在,這是想正確判斷中國經濟時必須考量的因素。而中國經濟根本不像人們所說的那樣強勁。中國經濟最大的風險,在於一切都是為了維護政權。

他說:「發生在中國的經濟改革,或經濟變化,並不是首先為了使經濟有所增長,而是為了維護政權,在中國的政治經濟中,一切都是為了維護政權(maintain power),一個很大的風險是,在中國(共)政府試圖維護政權和對經濟的控制的努力之中,這個國家有那麼多的資本被浪廢掉了,這個風險非常大,因為這個國家78%的資本都被用在無效的企業當中,所以這種風險不僅僅是經濟風險,同時也是社會風險。」

針對目前有人認為中國將帶領世界走出經濟危機的觀點,約翰‧李說,中國不可能成為世界經濟的主要驅動力。

他說:「我們應該避免將中國看作一個世界經濟的救世主,可以理解的是,中國領導人關心的是自己的增長,北京方面肯定不會有要救世界經濟的想法,中國經濟仍然是一種保護很強性的經濟,從某種意義上說,雖然出口量很大,中國經濟仍是一種內向型的經濟,我認為我們不應該將中國視為未來世界經濟的主要驅動力。

他還說,中國目前有兩千萬失業大軍,人口老齡化、資本的無效運用及極大浪費,四千五百萬獨自為政的地方官員,人民沒有消費能力,等等,都是經濟中的致命問題。

約翰‧李提到,2006年的不良貸款(none-performing loans)高達9000億,照此趨勢發展下去,中國經濟一定會面臨資本枯竭的問題;資本枯竭之後,中國經濟就將停止增長,而這點對中共政權是很可怕的打擊,因為經濟發展已是中共政權合法性的唯一來源。

約翰‧李說,目前的經濟危機使政治改革更難進行。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不平等的國家,過去十年間,有四億人的收入是下降的,至少有一億人未能享受三十年經濟發展的成果。而1990年的官員數量比1980年時多了一倍。

約翰‧李還說,有些經濟學家之所以會得出中國經濟仍然強勁的觀點,是因為他們只盯著並不可靠的官方GDP數據,而不看這個GDP是怎樣來的。GDP增長很大程度靠每年以25-30%的速度增長的固定投資,掙一塊錢,要花上六塊錢。這樣的增長,是難以為繼的。

約翰‧李博士是澳大利亞智囊團「獨立研究中心」的訪問學者,悉尼研究機構L21的執行總裁。他的著作《中國會失敗嗎(Will China Fail)》的第二版將於下月出版發行。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伍凡:中國經濟困境不利因素持續增加
陸委會報告:中國經濟尚未落底
管見:中國經濟在慣性的陷阱裡難以破局
胡少江:中國經濟的「六四速度和結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