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正梁中西醫園地 孫思邈其人與其養生著作《衛生歌》

鄧正梁(中西醫師、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人氣: 14
【字號】    
   標籤: tags:

孫思邈,初唐著名醫學家,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品性高雅,博學多聞,通曉經史佛老之學。引《舊唐書》稱其「善談老莊及百家之說,兼好釋典」。在當時享有盛名,且性甘淡泊,不事仕進,過著隱居生活。

孫思邈勤奮誠篤,終生未輟,正如他自己所說:「青衿之歲,高尚茲典;白首之年,未嘗釋卷。」他認為醫學乃「至精至微之事」,不能以「至粗至淺之思」而草率從事,必須「精勤不倦」,方克有成。對醫理的研探,他強調醫者須博覽群書,增加知識,提高修養,指出:「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表裡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方……不爾者,如無日夜遊,動致顛殞」。

孫思邈十分重視吸取他人的學術經驗,曾說:「至於切脈診候、採藥合和、服餌節度、將息避慎,一事長於己者,不遠千里,伏膺取決。」反對學醫淺嘗輒止,沾沾自喜的不良學風,認為愚者「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孫思邈這種謙虛好學、精勤不倦的學習態度,是值得令人學習的。
孫思邈集畢生之精力,著成《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兩書,雖名為方書,實乃各科兼備、理法俱全的醫學巨著。根據《舊唐書》記載,孫思邈的著作還有《攝生真錄》《枕中素書》等。

孫思邈的養生經驗十分豐富,若要一一論述,恐長篇大論,故僅將其養生著作《衛生歌》宴饗讀者,或可略窺其養生之要:

天地之間人為貴,頭像天兮足像地;父母遺體宜保之,箕裘五福壽為最。

衛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慾與大醉;三者若還有一焉,須防損失真元氣。

欲求長生先戒性,火不出兮神自定;木還去火不成灰,人能戒性還延命。

貪慾無窮亡卻精,用心不已失元神;勞形散盡中和氣,更杖何能保此身?

心若太費費則竭,形若太勞勞則怯;神若太傷傷則虛,氣若太損損則絕。

世人欲識衛生道,喜樂有常嗔怒少;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

春噓明目夏呵心,秋嚥冬吹肺腎寧;四季常呼脾化食,三焦嘻卻熱難停。

髮宜多梳氣宜練,齒宜數叩津宜嚥;子欲不死修崑崙,雙手揩摩常在面。

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鹹;夏日增辛聊減苦,秋辛可省但教酸。

季月少鹹甘略戒,自然五臟保平安;若能全減身康健,滋味偏少無病難。

春寒莫放棉衣薄,夏月多汗須換著;秋冬衣冷漸加添,莫待病生繞服藥。

惟有夏月難調理,伏陰在內忌冰水;瓜桃生冷宜少食,免至秋來成瘧痢。

心旺腎衰宜切記,君子之人能節制;常令充實勿空虛,日食須當去油膩。

太飽傷神飢傷胃,太渴傷血多傷氣;飲食喝飲莫太急,免致膨脹損心肺。

醉後強飲飽強食,未有引身不生疾;人資飲食以養生,去其甚者將安適。

食後徐行百步多,手搓臍腹食消磨;夜半靈根灌清水,丹田濁氣切須呵。

飲酒可以陶情性,太飲過多防有病;肺為華蓋倘受傷,咳嗽勞神能損命。

慎勿將鹽去點茶,公明引賊入其家;下焦虛冷令人瘦,傷腎傷脾防病加。

坐臥防風來腦後,腦內入風人不壽;更兼醉飲臥風中,風寒著體成實咎。

雁有序兮犬有義,黑鯉朝北知臣禮;人無禮義反食之,天地神明終不喜。

養體須多節五辛,五辛不節反傷身;莫教引動虛陽發,精竭容枯疾病侵。

不問在家並在外,若遇迅雷風雨大,急須端肅畏天威,靜室收心宜謹戒。

恩愛牽纏不自由,利名縈絆幾時休;放寬些子自家福,免致中年早白頭。

頂天立地非容易,飲食暖衣寧不愧;思量無以報洪恩,晨夕焚香頻懺悔。

身安壽永事如何,胸次平夷積善多;惜命惜身兼惜氣,請君熟玩《衛生歌》。

這首詩基本反映了孫思邈的養生思想。詩中指出,天地之間以人為貴,注重健康、祈求幸福以壽為最。要想頤養天年,就應注意衛生保健。一要抑情養性知三戒,戒大怒、戒大慾、戒大醉,否則精、氣、形、神俱損而百病叢生。二要知導引勤修煉,「噓、呵、呼、吹、嘻」調臟腑,叩齒咽津保精神。三要調飲食知宜忌,春夏秋冬食有宜,飲食有味不宜嗜,少食多素去油膩,保護五臟得平安。四要順寒暑調起居,衣著坐臥總相宜,病邪無從入腠理。

總之,孫思邈的養生經驗在今天看來仍很有借鑑意義。他把這些經驗編成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歌訣,目的是要人們經常習誦,並付諸實踐,可謂用心良苦。◇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