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的養老制度,不忘家庭養老

吳心

人氣 15
標籤:

【大紀元7月28日訊】23日,讓更多馬來西亞公民有更好的安享晚年,首相署部長丹斯里諾莫哈末耶谷說,現在的國民退休基金有政府退休計劃和僱員公積金局(EPF),計劃2010年中旬成立新加 入私人退休基金。此計劃主要是為還未加人任何正式的退休金制度內的人提供服務, 而此計劃非強制性。有調查表示,在2008年底,有超過200萬馬國人民屬於自僱人士 ,他們沒有加入退休制度。同時,此計劃是退休基金整體改革的一部份,也為建立以 新的高收入為基礎的經濟模式的重要組成部份。

完善社會的退休制度,讓更多的社會人士有衣食保障,是件大好事。從整體看,一個 社會制度再完善,總是有待進一步改進。社會養老,永遠也無法取替家庭養老計劃。

首先,從經濟上看養老。

一個社會不可能所有人都會參加社會的養老制度。原因眾多: 或是因為沒有資格參加 ,或是沒有金錢儲存,或是個人另有投資計劃,或是沒有工作,或是無工作能力的人士等等原因。

就算參加了社會的養老制度,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經濟泡沫等因素,退休金未必可 以支付退休後生活。如,現在全馬有570萬名公積金會員,其中公積金存款低於10萬 令吉的有90%;有超過70%的退休提款者,在3年內提完存款。現在的馬國女性和男性的平均年齡,分別是76.5 和71.7 歲。3年後,經濟問題如何解決?

其次,從精神上看養老。

人超越動物需求。除了物資保障,人還需要精神追求。衣食無憂對一位老人家,十分重要,親人的祛寒問暖,細心關懷也是極其重要的。親情的交流:一杯水,一聲問候 ,給與老人心靈溫暖;生病照顧:生老病死,生命循環, 人老多病,希望親人常伴身 邊,悉心照顧。這份安全感,不是錢可以換回來。有資料顯示,心靈交流有助老人的健康,也幫助減緩他們的大腦功能的衰退。

西方社會的經濟實力和道德水平,使他們基本實現了孔子的: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養,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譯文:不僅僅愛護自己的親人,不僅僅疼愛自己的兒女,還要將愛心獻給其他人,使得社會上年長者皆能安享天年,青壯者都能貢獻一己之力,青少年與兒童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而孤苦無依及殘障者,也得到適當的照顧)可惜,馬國的樂齡中心和青年志 願隊不及西方的完善,情況非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可見,家庭養老是老有所養的重要環節。

隨著少子化和老齡化,養兒防老的傳統儒家思想漸漸被人遺忘。同樣是儒家思想深厚的香港,7月的一份調查,68%受訪者不指望退休後獲子女供養;而有51%的人認為父母退休後應保持經濟獨立,不應指望子女供養。4月的一份韓國的調查,居然九成的受訪者表示「將自己養活自己」。養兒防老被世人淡忘的社會風氣,家庭養老越來越 被視為老一套,被人拋棄了。

是不是我們真的不需要家庭養老?社會養老再完善,再週全,我們還是需要家庭溫暖,親人交流,不可以把養老簡單的理解為物質要求的滿足。當社會風氣一再強調社會成員自身和社會制度的贍養,忽略了家庭養老,也容易忽略了教育和培養下一代「孝 」的儒家思想。下一代更加健忘了,老人成了社會的老人,與己無關了。對自家的老人,不聞不問,心安理得;更不用說是別人的老人。此風下去,不利於「尊老,敬老 」的社會良性的發展。「老有所養」(家庭和社會所養)的和諧社會,建立於經濟的 發展,制度的完善和道德的回歸,三者缺一不可。

養老!經濟的發展,制度的完善,不可不重提道德的回歸。需要關注家庭養老。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馬來西亞法輪功學員7.20遊行反迫害
世運保齡球男女混合賽  南韓奪冠
馬國王室告名模妻子誹謗 求償近3000萬美元
馬來西亞新天后龔柯允  與曹格多年世交不相識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