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行吟:在那銀色月光下

方靜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你有多久不曾仰望夜空,凝視月亮了呢?觀月的心情,猶如文人聽雨的思緒一般,每一個階段,各有不同的況味,而皓月高懸,像是在對人娓娓的細訴、殷殷的叮嚀……

小時候,在百無聊賴的晚上,月亮是最忠實的玩伴。大部份的孩子都有過的困惑是:「月亮怎麼老是跟著我走?」然後,遊戲開始,不論往東或者向西,它總是亦步亦趨,一路相隨,像影子似的,難以捉摸,卻又饒富興味。中秋夜,眾星拱月的時刻,更是讓孩子們忙得不可開交,一面要施放煙火、點燃仙女棒;另一面要仔細尋找月宮裏嫦娥與吳剛的蹤影。象徵神秘、帶來快樂的月亮,為童年增添了許多姿彩。

青、壯年時期的月亮,最是充滿憂愁、浪漫的詩情畫意。月下,思情人、念鄉關、憶故友、遣悲懷,造就了無數令人動容的篇章。於是,我們的情意能夠在蘇軾「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歎息中得到抒發與寬慰;「低頭步月,舉頭見故鄉。月明星稀,阿瞞的情懷依稀,海客滿座盡是南飛的烏鵲….」是詩人余光中中秋夜的告白,滿載多少遊子的心聲,唱出悠揚、深遠的曲調。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影,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需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月下獨酌的李白,以豁達的氣度、瀟灑的酒杯,澆滅了我們心頭的鬱結與塊壘,人世的無奈、辛酸,彷彿變得更容易接受與承擔。還有,杜甫、拜倫、莎士比亞、華茲華斯……他們對月的當下,或歌詠、或感嘆的作品,無不成為艱難世道中,最好的床頭詩卷,陪伴我們人間的旅行。

老年對月,已無童稚隙中窺月之趣,也乏中年庭中望月之情。此際,台上玩月,眼界開闊,更能深得其精髓。唐朝龍牙禪師有云:「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無念復無涯;時人若問居何處,綠水青山是我家。」心似天上明月,分外清朗皎潔,因此能照見天地萬象,自得自在。明代憨山大師在詩中道:「世界光如水月,身心皎若琉璃。但見冰消澗底,不知春上花枝。」眼前所展現的矇眛與混濁,都是我們心的污染對映出來的,唯有找回清淨之心,還萬物本來面目,才能有緣深得自然、宇宙之奧妙。

王維的月或者胡適的月;濟慈的月或者紀伯倫的月;北京的月或者台北的月;羅馬的月或者紐約的月;漢唐的月或者今日的月;弦月或者滿月;凡人的月或者修行者的月……,「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明月如佛性,千江則如眾生,江不分大小,有水即有月;人不分高低,有人便有佛性。佛性在人心,無所不在;就如明月照江水,無所不映。這一番智慧,或許正是明月要給世人的現身說法吧!@*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最近,有一則新聞頗引人注目,在網路上也帶動一股熱烈的討論風潮:「台灣台北市建國中學翻牆文化由來已久,很多建中畢業的人,都有中午翻牆外出買午餐的回憶。教官是抓不勝抓,但學生們還是照翻不誤,如今,建中就從即日起開始試辦,中午午餐的1個小時,開放500位同學可以外出買午餐,讓學生學習自我管理,如果試辦成功,最快可能9月起全面實施中午解禁。」不過,卻有學生表示:雖然已經開放,但是翻牆習慣了,改不掉!高牆還在,為何不翻?看來,翻過圍牆容易,而要超躍心牆,就得費一番功夫了。
  • 唸小二的外甥女酷愛閱讀,三天兩頭往圖書館跑。借書、看書、還書、寫心得和說感想,是她生活中的要事,經常忙得不亦樂乎!小小年紀,備嚐讀書之樂,已是幽默大師林語堂口中的──讀書之人,乃文明之人、有趣之人、有福之人與令人羨慕之人!
  • 認識李小姐近三年了,她是養生食品公司的行銷人員。當初,她來介紹產品時,就讓所有人都印象深刻。以一般眼光來看,她算是個殘疾人士。受損的發聲系統,使她的語言模糊而難以辨識,但是她的敬業精神,彌補了這個缺陷。在對話的過程中,她總是一字一句的慢慢說、反覆的講,直到另一方完全理解為止。
  • 「化為千風」是印第安人的生死觀。人死後,化為秋陽、冬雪、飛鳥、星辰與千縷微風……
  • 傍晚,小外甥女急匆匆的打電話過來,興高采烈的宣佈:「阿姨,告訴妳一個天大的好消息,那就是──今天,爸爸幫我申請了一個專屬網誌,我跟哥哥一樣了耶!」聽完,向她道喜,也分享她的快樂後,心裏有一個聲音浮現──在八歲小女孩的心目中,將新奇、時髦、趕上流行,視為天大的好事,那麼,成人世界的我們,對這個問題,又是如何看待呢?相信回應的答案,一定是人言言殊,各有論述吧。
  • 時值盛夏,又到了畢業的季節,千千萬萬的青年、青少年將走出校門,面臨人生的另一個轉折。有的要繼續升學,有的要開始就業,而無論升學或就業,是否榮登「第一志願」,成了眾所矚目的焦點。每年,此時到暑假結束的這一段期間,經常可以在傳播媒體、或報章雜誌上,看到相關的訊息,大家討論的沸沸揚揚,熱鬧非凡。
  • 前一陣子,和朋友帶領孩子,一行共二十多人去參觀攝影展。其間,在一幅得獎作品前,引起了小小的騷動。那個作品的情景是:一位老者在綠蔭下優閒、專注的閱讀報紙,經由解說員提及,才驚見圖像中,報刊的上緣,並立著兩隻小鳥,靜靜的似乎正品味篇章。當場,有一部份的人表示,不曾注意到那兩隻小鳥,而更有趣的是,年紀愈小的孩子,看到的比例愈高;反之,年紀愈大者,大多將這個部份忽略了,其中包括我自己。
  • 有情世間,真實的故事最感人,特別是發生在周遭,能夠耳聞目睹的情節,格外令人動容。
  • 與妹妹、妹夫閒聊,談到老爸長久以來固執的想法,和專斷的行為,我愈說愈激動,忍不住抱怨了起來。這時,妹夫語重心長的指出:「老人家的身心狀況已在退化、衰敗之中,對一般人而言,這是不可逆轉的,所以,看似頑強的人,其實是一個弱者,我們常常理所當然的欺負弱者而不自知。」這一番話有如一記當頭棒喝,劈頭打醒了迷中人,反躬自省後,我感到汗顏、羞愧……
  • 早上出門前,發現鍾愛的手錶不見了!不捨與焦慮之情油然而生。緊接著,即展開「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的搜索,樓上、樓下,到處翻箱倒篋,房間、客廳,東尋西覓,甚至連辦公室和常去的妹妹家都沒放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