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教案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晨必盥 ,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
西漢末年,王莽奪取政權,把國號改為「新」。王莽施行改革政策,但煩苛的政令卻讓人民生活更困苦,也導致天下許多人起兵反對,並擁立劉玄為更始皇帝。王莽去世後,劉秀在邯鄲一戰,大敗莽軍,還殺了自稱天子的王郎。劉玄見劉秀接連立下大功,就封他為蕭王。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子曰:「君子易事(1)而難說(2)也。說之(3)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4)人也,器之(5)。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6)焉。」(《論語·子路第十三》)
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學習目標:讓孩子如廁衛生並練習擦屁股
范雎(1)曰:「汝罪有幾?」曰:「擢(2)賈(3)之發以續賈之罪,尚未足。」(《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顯能。
子曰:「君子泰(1)而不驕(2),小人驕而不泰。」(《論語.子路第十三》)
重耳為了報答楚莊王及實現自己的諾言,就下令全軍往後撤退九十里,一直退到城濮才停止。從此人們就將「辟君三捨」引申為「退避三舍」這句成語,用來比喻對人容忍讓步,不和人相爭。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孔子說:「具有中等資質或道德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訴他較高的學問或道理;而具有中等資質或道德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訴他較高的學問或道理。」
太宰(1)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2)之將聖(3),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4)。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孔子說:「做得過度就如同是做得不足,都不適中。」
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曾子說:「父母去世了,要謹慎的辦好喪禮,表達自己的哀痛,追念久遠的祖先,要誠心恭敬的祭祀,這樣,百姓的道德風貌就日趨敦厚純樸了。」
項羽(1)乃悉(2)引兵渡河,皆(3)沉船(4),破釜甑(5),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6)心。
樊遲問怎樣是智,孔子說:「專心致力於人倫合宜的道義,對鬼神要心存敬畏,但又不生邪念去招引追求,就可以說是智了。」樊遲又問怎樣才是仁,孔子說:「仁人對於勞苦難事,做在人家前面,對於結果收穫,得在人家後面,這就可以說是仁了。」
春秋時代,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離開自己的國家,逃往齊國。齊景公問他:「你還這麼年輕,就把國家丟了,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智宣子將要立瑤為後嗣,智果說:「智瑤不如智宵。」宣子說:「智宵殘忍。」智果說:「智宵殘忍表現在外面,智瑤的殘忍在內心。心地殘忍能敗國,外表殘忍不害事。
奇人異相,中國古代許多的帝王、聖賢,他們的五官、長相奇特和常人大不相同。除了堯的八彩眉毛、舜的重瞳眼睛、大禹的三穴耳朵、商湯的長手臂之外,據古籍上記載,周文王有龍一樣高聳的額頭、虎一般的寬肩;至聖先師孔子的頭頂凹陷;周公的手極軟,能反轉拿東西。這些古代聖賢不但形象奇特,而且品格高尚,為人所敬重。
孔子以莊稼的生長、開花到結果來勉人精進不懈。不論在進德或修業之事上都該要有始有終,堅持到底。否則,半途而廢,功敗垂成,終究是人生的一大遺憾。
孔子到衛國去,冉有為他駕車。孔子說:「人口眾多呀!」冉有說:「人口已經夠多了,那還要再增加什麼?」孔子說:「使他們富起來。」冉有說:「富了以後,還要再增加什麼?」孔子說:「教化他們。」
和善人來往,就好像進入種滿香草芝蘭的花房,時間久了聞不出香氣,這是因為被香氣同化了,品德受薰染而變得高尚;與惡人交往,就如同進入賣鹹魚的店鋪,時間長了就聞不出臭味,被臭味同化了,人也因此同樣變壞了。
父母所喜歡的事物或行為,子女要盡力為他們做到;父母所討厭的事物或行為,子女要謹慎的為他們排除,小心改正。
教案名稱:大嘴鳥妹妹愛乾淨 學習目標:讓孩子明白洗手的重要及步驟
事情雖然細小,不可不稟明父母就擅自作主;如果任性而為,有虧做人子女的本分。物品雖然微小,不可私自藏起;如果佔為己有,會使父母親感到羞愧、傷心。
中秋夜的月色明亮,唐明皇曾到月宮中遊玩;九月重陽節日,高處風大,孟嘉登龍山,被山風吹落了帽子。
冬天要為父母溫席,夏天要為父母涼席;早晨要向父母問安,晚上要幫父母弄好床被。外出要稟告父母,回家要面告父母;生活起居要有規律,日常秩序不要任意改變。
春社、秋社那天,家家戶戶以雞豬祭祀土地神,宴請賓客,並且飲用可以治耳聾的社日酒;七月七日晚上牛郎織女渡河相會,婦女們都對著月亮穿七巧針,乞求得到織布繡花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