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清操书坛硕望书法家──陈含光

font print 人气: 42
【字号】    
   标签: tags:


行书七言绝句立轴(57×37.5cm),陈含光工书,渡台以后,人有来求,无不相应,故作品流传不少,此作刻于1.8公尺巨碑之上,仍觉气魄摄人,可见其腕力雄强。

陈含光(1879~1957),二十四岁中举,知清廷局势不可为,遂飘然归去,绝意仕进。一生心血,尽付诗文书画,有“四美”之誉,“一代文宗”之称。

陈含光来台后促居斗室,仍吟咏诗文,染翰挥毫,不改其乐。平生虽未致仕,然党国硕彦,艺苑耆宿,莫不敬其德操,重其文章,乐与交往。汪中教授将他与于右任、溥心畬、刘太希、台静农同列为“渡海五家”。至交于右任,曾有寿诗云:“诞降年同月不同,诗坛伯仲两诗翁。君曾书画成三绝,我更文章拜下风。”于右任为当代草圣,推重如此,可谓实至名归。蒋公对陈含光素来敬重,每至岁尾辄予馈贶,遇有敬老之会,必邀参与。尤喜其楷书,曾以曾文正〈五箴〉请他书屏,置诸座右。陈含光逝世,特颁“博文清操”诔词,为其一生言行之美,盖棺论定。

《荀子》书中有云:“古之所谓处士者,德盛者也;能静者也;脩正者也;知命者也;箸是者也。”陈含光盛德昭著,隐而不仕,学行可风,足以当之而无愧。

陈含光精悉字学,妙通八法,论书文字虽不为多,却语不虚发,发必中肯。尝言书道“三分人事七分天”,认为书法“本于性,发于情,泽之以诗书,养之以环境,拓之以胸襟,归之于自然,如是而已。”不像科学必有定法可凭,只要依照个人天性加以施功,则造就必非难事。听闻此言,可使学书之人心地宽阔。

陈含光书篆,甚重《说文》,然于古文则以甲骨、石鼓、钟鼎为真传,认为“说文所列籀文已失真意”,取其长而不溺其偏,可见先生慎于择术之道。

陈含光一生不做官,亦不乐著述,“两不”反而成就诗文书画“四美”之誉。来台八年,法书流传,为世人所珍,要以篆、楷为最。观其篆书,字字有根据,笔笔有来历,终以悬针垂露之姿,自成一家。楷书师法小欧,峻拔刚毅,一如其人,笔札诗稿,称妙于书坛。偶发议论,博大而平实,足为书学指南。渡台前辈书家,不乏历经丧乱,流离失所,“穷而后工”者,然身陷危城,有性命之忧,仍严词峻拒日寇,“有死而已”,殆先生一人耳。名动公卿,锡颁诔词,“博文清操”之书坛硕望,舍先生其谁。◇

摘录自《台湾艺术经典大系风规器识.当代典范.书法艺术卷》艺术家出版社 提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每一件事情的背后,大抵都有一个故事,吕旭立基金会的成立也不例外。22年前,吕旭亚和我──也是当时吕旭立基金会最初的发起人──在短短一年之内分别失去生命中最挚爱的人。
  • 直到现在始终记得的是,书里头那几个老师和父母的“样子”──那种以理解的态度和自然流露的爱去对待孩子(包括“坏”孩子)的样子。
  • 但是,李老师却不发一语,然后转身背对着我们轻轻啜泣,可以清楚看到她的双肩轻轻耸动着。所有对于我们的责难似乎都隐藏在老师一头飘逸的长发里,时间也仿佛停止在老师的“啜泣”。一切的自怨自艾,一切的借口都不知影踪,留下的只是深深的懊悔,流下的只是懊悔的眼泪!
  • 我们常常说,一位好医师不但要具备优良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外,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并且要处处站在病人的立场设想,才能了解病人的需求,更要说服整个医疗团队,包括医护、行政人员与他密切合作,以提供给病人周延而完善的照护。
  • 这两次的经验都发生在偏远而简陋的达仁卫生所,让一向自认为具有医学中心主治医师资历的我,也不得不感叹人体神奇的运作与生命的奥妙,即使是身为医师,也是难以测度。
  • 正当众人放弃了救火的工作,眼睁睁地看着大火将要彻底毁掉爱迪生努力了一辈子的成果时。爱迪生仿佛从大梦中初醒一般,急促地要他的儿子回去叫家里所有的人,马上赶到火灾现场来。
  • 庄子穿着一身补了又补的破衣服,鞋子也是破得套不住脚,只有想办法用一股麻草将鞋子系在脚上。一身破衣服,一双破鞋子,就这副样子,庄子去拜访魏王。
  • 建安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光辉时代,而曹植则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对后世文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 很多时候,在与宝春师傅的聊天当中,除了专业知识范畴之外,我们聊的最多的应该就是人生成长的心路历程!
  • 社会既然有人为了争“名利财货”这也是社会上的正常现象,因为社会的财富不均,劳力不平衡的关系。为什么有人已开始要虚名?有人收藏财货呢?
评论